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词语的破碎之处

词语的破碎之处

词语的破碎之处

格奥尔格作为一个极其“另类”的德语诗人,一直被重重迷雾遮罩着。海德格尔曾选取格奥尔格的作品加以阐发,旨在演绎其存在哲学。《词语的破碎之处:格奥尔格诗选》选译了格奥尔格各个时期的200余首诗作及一组散文,并辅以4篇评论和阐释,以有助于读者厂解诗人及其作品。

基本介绍

  • 书名:词语的破碎之处
  • 作者:施特凡·格奥尔格
  • 译者:莫光华
  • ISBN:9787560842967
  • 页数:288
  •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7-1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S.,Stefan George (1868~1933) ,德国诗人。生于宾根附近的比德斯海姆,父亲是酒商。他曾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文学和艺术史,并多次到欧洲旅行。结识了马拉梅、魏尔兰、纪德和罗丹等。1892年创办文艺刊物《艺术之页》 。1900年起在柏林、慕尼黑、海得尔堡等地过着脱离现实的生活。他不愿与法西斯合流,1933年去瑞士,同年在洛迦诺附近的米努西奥逝世。
格奥尔格是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艺术而艺术”文学潮流的主要代表。他反对1890年前后在德国兴起的自然主义,把法国的象徵主义奉为创作的榜样。他的作品主要是诗歌,诗集有《颂歌》 (1890)、《朝圣》(1891)、《阿尔加巴尔》(1892)、 《心灵之年》 (1897)、 《第七枚戒指》 (1907)、 《新的帝国》 (1928)等。他的诗追求形式美,他认为这是艺术真正价值之所在。他的诗有反理性反人道的倾向。这种唯美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艺术主张和思想倾向,曾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讚赏,因而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文学史上称之为“格奥尔格派”,它的宗旨是通过创造严格的诗的美来振兴德国的文明。这个集团有作家沃尔夫斯凯尔、海泽勒和文学评论家贡多尔夫、沃尔特斯等。霍夫曼斯塔尔也曾一度与他们接近。格奥尔格在政治上虽没有同德国法西斯同流合污,但法西斯的宣传机构仍然利用他的思想为第三帝国服务。

目录

译者序
卷一 早期诗选
十一月的玫瑰
在画廊
仪式
在公园
新国度里爱的盛宴
朝圣之旅
警醒
新的远游
没有脚步和喧嚣
我必须跨上灰马
伟大的日子里
花样年华离我已远
观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