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
《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吕家林。
基本介绍
- 书名: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
- 作者:吕家林
- 页数: 263页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
基本信息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4307585
条形码: 978756430758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7 x 1.4 cm ; 340 g
ASIN: B004BX9S4Q
作者:吕家林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写到:教书三十年,现在感觉有许多话要说给更多的年轻人听。怎样说?用书本形式和教学形式来说。书本既可以作为我的教学工具,也可以供不能在校学习者自学之用。用书本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自己想说的话语也就不至于漫无边际。就像任何人说话都需要一个凭藉物一样,或者是一个对象、一个场面,或者是一件事情、一个内容。《古诗文鉴赏与人格修养》是我三十年教书心得和这些年学习、研究问题的集成,是自己与年轻人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咏春
一、(宋)张栻《立春偶成》
二、(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三、(宋)唐庚《春日郊外》
四、(唐)韩愈《初春小雨》
五、(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六、(宋)苏轼《春日》
七、(宋)秦观《春日》
八、(宋)吕本中《春日即事》
九、(宋)李弥逊《春日即事》
十、(宋)朱熹《春日》
十一、(宋)郑獬《春尽》
第二章 秋思
一、(唐)张籍《秋思》
二、(唐)刘禹锡《秋词二首》(选一)
三、(宋)秦观《秋日二首》
四、(宋)陆游《秋声》
五、(宋)高翥《秋日》
六、(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七、(宋)刘翰《立秋》
八、(唐)杜牧《七夕》
九、(宋)杨朴《七夕》
十、(宋)杨朴《七夕》
十一、(宋)程颢《秋月》
十二、(晚唐)薛莹《秋日湖上》
十三、(唐)苏颈《汾上惊秋》
第三章 咏物
一、(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二、(唐)李峤《风》
三、(唐)贺知章《咏柳》
四、(唐)杜甫《春夜喜雨》
五、(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六、(宋)朱敦儒《卜运算元》
七、(宋)王淇《梅》
八、(宋)陆游《新竹》二首
第四章 诗词的原生态与真感情——鉴赏敦煌曲子词与刘禹锡的《竹枝词》等
一、《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二、《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三、《敦煌曲子词·鹊踏枝》
四、(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序(选五首)
五、(唐)孙光宪《竹枝》
六、(唐)于鹄《巴女谣》
七、(唐)刘采春《啰唝曲》三首
八、(唐)滕迈《杨柳枝词》
第五章 唐宋风俗诗词——鉴赏祖咏、“沈宋”、王维、韩翎等的诗歌
一、(唐)祖咏《七夕》
二、(唐)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三、(唐)沈铨期《寒食》
四、(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五、(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六、(唐)韩翊《寒食》
七、(唐)柳中庸《寒食戏赠》
八、(唐)雍陶《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
九、(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十、(宋)王禹俑《寒食》
十一、(宋)柳永《木兰花慢》
十二、(宋)僧惠洪《鞦韆》
第六章 诗人狂傲之德——鉴赏李白、朱敦儒等的诗词
一、(唐)李白《将进酒》
二、(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三、(宋)朱敦儒《临江仙》
四、(宋)陆游《长歌行》
五、(宋)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
六、(宋)黄庭坚《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
七、(唐)孟云卿《放歌行》
第七章 怀旧之情与朦胧之恋——鉴赏欧阳修的《生查子》和晏几道的《临江仙》等
一、(宋)欧阳修(一说朱淑贞)《生查子》
二、(宋)欧阳修《诉衷情》
三、(宋)欧阳修《木兰花》
四、(宋)欧阳修《浪淘沙》
五、(宋)晏几道《临江仙》
六、(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
七、(宋)晏几道《鹧鸪天》(醉拍)
八、(宋)晏几道《生查子》
第八章 渴望爱情与急切嫁人的词作——鉴赏温庭筠的《南歌子》和韦庄的《思帝乡》等
一、(唐)温庭筠《南歌子》
二、(唐)温庭筠《更漏子》
三、(唐)韦庄《思帝乡》
四、(唐)韦庄《女冠子》(其一)
五、(唐)韦庄《谒金门》
六、(唐)韦庄《木兰花》
七、(唐)皇甫松《採莲子》
八、(宋)严仁《木兰花》
第九章 永远的爱——鉴赏陆游写给唐婉的诗歌
一、30岁作《钗头凤》
二、67岁作诗(失题)二首
三、75岁作《沈园》二首
四、80岁作诗(失题)二首
五、85岁作《春游》(其四)
第十章 离别之愁与孤寂之悲——鉴赏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与《声声慢》等
一、(宋)李清照《蝶恋花》
二、(宋)李清照《醉花阴》
三、(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宋)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五、(宋)李清照《一剪梅》
六、(宋)李清照《声声慢》
七、(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第十一章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鉴赏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和贺铸的悼亡词《鹧鸪天》等
一、(宋)苏轼《江城子》
二、(宋)贺铸《鹧鸪天》
三、(宋)朱敦儒《昭君怨·悼亡》
四、(宋)黄庭坚《千秋岁》
五、(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六、(南北朝)潘岳《悼亡诗》(其一)
七、(明)徐渭《悼亡诗》
第十二章 面对厄运时的两种态度——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一、(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二、(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三、(宋)苏轼《东坡》
四、(宋)苏轼《定风波》(莫听)
五、(宋)苏轼《定风波》(常羡)
六、(宋)苏轼《赤壁赋》
第十三章 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鉴赏李煜的《虞美人》和汪元量的《钱塘歌》等
一、(五代)李煜《浪淘沙》(帘外)
二、(五代)李煜《乌夜啼》(无言)
三、(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
四、(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
五、(宋)朱敦儒《朝中措》(登临)
六、(宋)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七、(宋)汪元量《钱塘歌》
八、(宋)汪元量《湖州歌》二首
第十四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鉴赏张若虚、李白、苏轼等人的月亮之诗
一、(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三、(唐)李白《月下独酌》
四、(唐)元稹《江楼月》
五、(唐)白居易《江楼月》
六、(宋)苏轼《水调歌头》
七、(宋)王沂孙《眉妩·新月》
第十五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鉴赏王维、王昌龄、李白、辛弃疾等的送别之诗词
一、(唐)王维《送别》
二、(唐)王维《观别者》
三、(唐)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四、(唐)王维《渭城曲》
五、(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六、(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七、(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八、(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九、(唐)沈宇《武阳送别》
十、(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十一、(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十六章 古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鉴赏陶渊明的《輓歌诗》和《自祭文》
一、(晋)陶渊明《輓歌诗》三首
二、(晋)陶渊明《自祭文》
第十七章 无复依傍的绝对自由观——鉴赏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第十八章 伟大的人格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鉴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十九章 在“人性恶”的前提下——重新学习荀子的《劝学》
苟子《劝学》
第二十章 “孝”字下的特殊叔侄亲情——鉴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
第二十一章 古人修身的理论与实践——鉴赏《礼记·曾子易篑》《大学·诚意》等
一、《礼记·檀弓上·曾子易篑》
二、《大学》修齐治平
三、《中庸·为学之道》(节选)
第二十二章 人生况昧——鉴赏洪迈“人生五计”、曾国藩家书“修业以卫身”等
一、洪迈《容斋随笔》人生五计
二、《曾国藩家书》“修业以卫身”
三、《曾国藩家书》课程
第二十三章 修身之道——吕坤《-申吟语》卷二《修身》摘要
吕坤《修身》(摘要)
第二十四章 知行合一乃圣人之道——鉴赏王阳明《传习录》节录
一、《传习录》:“知行合一”
二、《传习录》:“上达工夫”
三、《传习录》:“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一章 咏春
一、(宋)张栻《立春偶成》
二、(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三、(宋)唐庚《春日郊外》
四、(唐)韩愈《初春小雨》
五、(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六、(宋)苏轼《春日》
七、(宋)秦观《春日》
八、(宋)吕本中《春日即事》
九、(宋)李弥逊《春日即事》
十、(宋)朱熹《春日》
十一、(宋)郑獬《春尽》
第二章 秋思
一、(唐)张籍《秋思》
二、(唐)刘禹锡《秋词二首》(选一)
三、(宋)秦观《秋日二首》
四、(宋)陆游《秋声》
五、(宋)高翥《秋日》
六、(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七、(宋)刘翰《立秋》
八、(唐)杜牧《七夕》
九、(宋)杨朴《七夕》
十、(宋)杨朴《七夕》
十一、(宋)程颢《秋月》
十二、(晚唐)薛莹《秋日湖上》
十三、(唐)苏颈《汾上惊秋》
第三章 咏物
一、(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二、(唐)李峤《风》
三、(唐)贺知章《咏柳》
四、(唐)杜甫《春夜喜雨》
五、(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六、(宋)朱敦儒《卜运算元》
七、(宋)王淇《梅》
八、(宋)陆游《新竹》二首
第四章 诗词的原生态与真感情——鉴赏敦煌曲子词与刘禹锡的《竹枝词》等
一、《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二、《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三、《敦煌曲子词·鹊踏枝》
四、(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序(选五首)
五、(唐)孙光宪《竹枝》
六、(唐)于鹄《巴女谣》
七、(唐)刘采春《啰唝曲》三首
八、(唐)滕迈《杨柳枝词》
第五章 唐宋风俗诗词——鉴赏祖咏、“沈宋”、王维、韩翎等的诗歌
一、(唐)祖咏《七夕》
二、(唐)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三、(唐)沈铨期《寒食》
四、(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五、(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六、(唐)韩翊《寒食》
七、(唐)柳中庸《寒食戏赠》
八、(唐)雍陶《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
九、(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十、(宋)王禹俑《寒食》
十一、(宋)柳永《木兰花慢》
十二、(宋)僧惠洪《鞦韆》
第六章 诗人狂傲之德——鉴赏李白、朱敦儒等的诗词
一、(唐)李白《将进酒》
二、(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三、(宋)朱敦儒《临江仙》
四、(宋)陆游《长歌行》
五、(宋)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
六、(宋)黄庭坚《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
七、(唐)孟云卿《放歌行》
第七章 怀旧之情与朦胧之恋——鉴赏欧阳修的《生查子》和晏几道的《临江仙》等
一、(宋)欧阳修(一说朱淑贞)《生查子》
二、(宋)欧阳修《诉衷情》
三、(宋)欧阳修《木兰花》
四、(宋)欧阳修《浪淘沙》
五、(宋)晏几道《临江仙》
六、(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
七、(宋)晏几道《鹧鸪天》(醉拍)
八、(宋)晏几道《生查子》
第八章 渴望爱情与急切嫁人的词作——鉴赏温庭筠的《南歌子》和韦庄的《思帝乡》等
一、(唐)温庭筠《南歌子》
二、(唐)温庭筠《更漏子》
三、(唐)韦庄《思帝乡》
四、(唐)韦庄《女冠子》(其一)
五、(唐)韦庄《谒金门》
六、(唐)韦庄《木兰花》
七、(唐)皇甫松《採莲子》
八、(宋)严仁《木兰花》
第九章 永远的爱——鉴赏陆游写给唐婉的诗歌
一、30岁作《钗头凤》
二、67岁作诗(失题)二首
三、75岁作《沈园》二首
四、80岁作诗(失题)二首
五、85岁作《春游》(其四)
第十章 离别之愁与孤寂之悲——鉴赏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与《声声慢》等
一、(宋)李清照《蝶恋花》
二、(宋)李清照《醉花阴》
三、(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宋)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五、(宋)李清照《一剪梅》
六、(宋)李清照《声声慢》
七、(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第十一章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鉴赏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和贺铸的悼亡词《鹧鸪天》等
一、(宋)苏轼《江城子》
二、(宋)贺铸《鹧鸪天》
三、(宋)朱敦儒《昭君怨·悼亡》
四、(宋)黄庭坚《千秋岁》
五、(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六、(南北朝)潘岳《悼亡诗》(其一)
七、(明)徐渭《悼亡诗》
第十二章 面对厄运时的两种态度——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和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一、(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二、(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三、(宋)苏轼《东坡》
四、(宋)苏轼《定风波》(莫听)
五、(宋)苏轼《定风波》(常羡)
六、(宋)苏轼《赤壁赋》
第十三章 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鉴赏李煜的《虞美人》和汪元量的《钱塘歌》等
一、(五代)李煜《浪淘沙》(帘外)
二、(五代)李煜《乌夜啼》(无言)
三、(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
四、(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
五、(宋)朱敦儒《朝中措》(登临)
六、(宋)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七、(宋)汪元量《钱塘歌》
八、(宋)汪元量《湖州歌》二首
第十四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鉴赏张若虚、李白、苏轼等人的月亮之诗
一、(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三、(唐)李白《月下独酌》
四、(唐)元稹《江楼月》
五、(唐)白居易《江楼月》
六、(宋)苏轼《水调歌头》
七、(宋)王沂孙《眉妩·新月》
第十五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鉴赏王维、王昌龄、李白、辛弃疾等的送别之诗词
一、(唐)王维《送别》
二、(唐)王维《观别者》
三、(唐)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四、(唐)王维《渭城曲》
五、(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六、(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七、(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八、(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九、(唐)沈宇《武阳送别》
十、(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十一、(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十六章 古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鉴赏陶渊明的《輓歌诗》和《自祭文》
一、(晋)陶渊明《輓歌诗》三首
二、(晋)陶渊明《自祭文》
第十七章 无复依傍的绝对自由观——鉴赏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
第十八章 伟大的人格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鉴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十九章 在“人性恶”的前提下——重新学习荀子的《劝学》
苟子《劝学》
第二十章 “孝”字下的特殊叔侄亲情——鉴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
第二十一章 古人修身的理论与实践——鉴赏《礼记·曾子易篑》《大学·诚意》等
一、《礼记·檀弓上·曾子易篑》
二、《大学》修齐治平
三、《中庸·为学之道》(节选)
第二十二章 人生况昧——鉴赏洪迈“人生五计”、曾国藩家书“修业以卫身”等
一、洪迈《容斋随笔》人生五计
二、《曾国藩家书》“修业以卫身”
三、《曾国藩家书》课程
第二十三章 修身之道——吕坤《-申吟语》卷二《修身》摘要
吕坤《修身》(摘要)
第二十四章 知行合一乃圣人之道——鉴赏王阳明《传习录》节录
一、《传习录》:“知行合一”
二、《传习录》:“上达工夫”
三、《传习录》:“人皆可以为尧舜”
作者简介
吕家林,男,1958年生,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曾在中学任教十三年,现已在大学从教十七年,主攻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出版一部专着《中国古代优秀诗文背诵与默写》,参编教材两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和第四分册,发表论文《为什幺说<祭十二郎文>是“千古绝调”》、《先秦法家德育思想存在论》、《雕琢与隐喻》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