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火重生的年代
《浴火重生的年代——沈己尧言论选集》附:黄瑞我 祖国行 本书为美籍华人学者沈己尧先生的言论选集,后附黄瑞我女士散文作品集《祖国行》。全篇按照文章写作的时间顺序,从前往后依次排列,共约320千字,完整而清晰地表现出沈己尧先生的思想脉络和活动历程。同时,书中涉及的诸多内容可以反映出沈己尧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中美关係的历史与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等事件中的独特眼光和历史厚重感。此外,本书文字简练亲切,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沈己尧、黄瑞我夫妇心繫祖国的拳拳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热爱之意以及对祖国发展的美好祝愿之心。
基本介绍
- 书名:浴火重生的年代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页数:545页
- 开本:32
- 作者:沈己尧 黄瑞我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中国法律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浴火重生的年代》编着者沈己尧、黄瑞我。沈教授多次撰文,为“浴火重生的中国和平崛起”而吶喊。在敦促美国官方就历史上排华法案进行道歉等多个场合,记者都能见到沈教授不断奔走的身影。2012年9月16日,来自海峡两岸的华人在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前就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举行抗议活动,80多岁的沈教授也发表了讲话。
在谈到他心中的“中国梦”时,沈教授说,“现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际社会对这一点高度关注,海外华人也高度关注,我们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在谈到他心中的“中国梦”时,沈教授说,“现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际社会对这一点高度关注,海外华人也高度关注,我们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
沈己尧教授,1926年生于广东省平远县,客家人。石正国中、梅州高中、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台湾任教。1957年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罗格斯大学两硕士学位。此后,定居首都华盛顿,任职马里兰大学、国会图书馆及哥伦比亚特区大学。自1970年代初起经常回国交流,并常在国内外发表言论。着作包括:《海外排华百年史》、《东南亚:海外故乡》、《会议程式準则》(法律出版社出版)、《图书工作现代化文集》、《论语选译》、《根系神州》、《越洋情结》等,近40多年来,一直参与保钓运动及统一运动的行列。
黄瑞我女士,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印尼雅加达。1960年于台北台湾外文系毕业后,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再取得商学系学士位。一直在华盛顿郊区生活工作,至今三十多年。工作之余,致力写作,在美国、台湾、大陆等地刊出短篇散文共约百篇。着有《美国生活拾零》。
黄瑞我女士,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印尼雅加达。1960年于台北台湾外文系毕业后,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再取得商学系学士位。一直在华盛顿郊区生活工作,至今三十多年。工作之余,致力写作,在美国、台湾、大陆等地刊出短篇散文共约百篇。着有《美国生活拾零》。
图书目录
代序
中国梦赤子心 ——访美籍华人教授沈己尧
上篇赤子集
两岸共同保卫钓鱼岛 ——在大华府“两岸时事论坛”上的发言/2012
两岸和平协定应有的共识/2012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
保钓运动40周年纪念/2010
中国不称霸/2009
通往和平协定的历程/2009
侨务休兵由两岸共同研讨/2009
从“台独”寿终到两岸和解/2009
中国,华侨华人为您自豪!/2009
华盛顿“统运”回顾/2008
达赖喇嘛何去何从?/2008
日暮途穷的“台独” ——评陈水扁推动“入联公投”/2007
阿扁的“台独”哀鸣/2007
望乡亭记/2007
李登辉的悲哀/2005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历史注脚 ——胡锦涛9·3讲话读后/2005
2004年台湾大选走向台湾独立的危机/2003
可以宽恕,但不能忘记 ——从纪念“9·18事件”72周年谈起/2003
“促独反统”丑剧登场 ——评全侨和平民主联盟第一次全球大会/2002
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2002
钓鱼台:日本侵华的终点 ——为纪念保钓运动32周年而作/2002
美核武威胁与台湾问题/2002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2002
中国腾飞后怎幺走?/2002
“深表歉意”的历史意义 ——从中美撞机事件谈起/2001
阔别乡亲,离情似水/2001
仁至义尽,统一必成 ——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谈台湾问题/2001
“法轮功”的突现与堕落/2000
“一个中国”的承诺才是台海和平的保证/2000
21世纪在美华人的前景/2000
澳门:回归与其他的历史意义/2000
一个促统的战略档案 ——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
台湾问题的根源及根治/1999
西藏问题的由来与出路/1999
怀念温文同学/1999
台湾企业的走向 ——“南向”、“西向”不如“内向”/1998
汪辜会谈与台湾前路/1998
印尼变局中华人新生的契机 ——“印华改革党”成立献言/1998
中国民主的基石:村民直选/1998
香港回归敲响殖民地主义的丧钟/1997
近30年来的美籍华人/1997
西藏问题的谎言与真相/1997
中美关係中的节育与移民问题/1997
“台独汉奸”论/1996
闲居随想的一天/1996
香港回归的历史教训/1996
越战的惨痛教训 ——麦氏回忆录读后/1995
中国海洋时代的到来:初探/1995
中国统一的曙光/1995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谈谈中美人权与最惠国待遇的争议/1994
我看印尼排华问题/1994
中国崛起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1994
中华文化复兴的几个问题 ——从郑和研究谈中国现代化/1993
从日皇访华谈到“八年抗战”/1992
人权何在?公理何在? ——评述洛杉矶暴乱事件/1992
谈谈中国留美学生与留学政策/1989
“三不”和“三赢”带来了统一的新希望/1988
美国民主简说/1988
“图书工作现代化”的一些体会/1987
《郑和下西洋考略》序/1986
法治为成败关键:“一国两制”如是我观/1985
中国留学史之回顾/1984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中苏关係之回顾与前瞻/198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美国排华百年回顾中美关係/1982
“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几个方向问题/1980
纪念王力老师/1980
“图书工作现代化”十项构想/1979
中国的侨务政策与美国华人心向/1978
石正公社,故乡新忆/1974
广州到北京,走马看新天/1973
华人问题的根源/1966
抗战成功的论证及今后建国的方针 ——读《中国之命运》后/1943
诗选
……
下篇 祖国行
中国梦赤子心 ——访美籍华人教授沈己尧
上篇赤子集
两岸共同保卫钓鱼岛 ——在大华府“两岸时事论坛”上的发言/2012
两岸和平协定应有的共识/2012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1
保钓运动40周年纪念/2010
中国不称霸/2009
通往和平协定的历程/2009
侨务休兵由两岸共同研讨/2009
从“台独”寿终到两岸和解/2009
中国,华侨华人为您自豪!/2009
华盛顿“统运”回顾/2008
达赖喇嘛何去何从?/2008
日暮途穷的“台独” ——评陈水扁推动“入联公投”/2007
阿扁的“台独”哀鸣/2007
望乡亭记/2007
李登辉的悲哀/2005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历史注脚 ——胡锦涛9·3讲话读后/2005
2004年台湾大选走向台湾独立的危机/2003
可以宽恕,但不能忘记 ——从纪念“9·18事件”72周年谈起/2003
“促独反统”丑剧登场 ——评全侨和平民主联盟第一次全球大会/2002
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2002
钓鱼台:日本侵华的终点 ——为纪念保钓运动32周年而作/2002
美核武威胁与台湾问题/2002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2002
中国腾飞后怎幺走?/2002
“深表歉意”的历史意义 ——从中美撞机事件谈起/2001
阔别乡亲,离情似水/2001
仁至义尽,统一必成 ——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谈台湾问题/2001
“法轮功”的突现与堕落/2000
“一个中国”的承诺才是台海和平的保证/2000
21世纪在美华人的前景/2000
澳门:回归与其他的历史意义/2000
一个促统的战略档案 ——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2000
台湾问题的根源及根治/1999
西藏问题的由来与出路/1999
怀念温文同学/1999
台湾企业的走向 ——“南向”、“西向”不如“内向”/1998
汪辜会谈与台湾前路/1998
印尼变局中华人新生的契机 ——“印华改革党”成立献言/1998
中国民主的基石:村民直选/1998
香港回归敲响殖民地主义的丧钟/1997
近30年来的美籍华人/1997
西藏问题的谎言与真相/1997
中美关係中的节育与移民问题/1997
“台独汉奸”论/1996
闲居随想的一天/1996
香港回归的历史教训/1996
越战的惨痛教训 ——麦氏回忆录读后/1995
中国海洋时代的到来:初探/1995
中国统一的曙光/1995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谈谈中美人权与最惠国待遇的争议/1994
我看印尼排华问题/1994
中国崛起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1994
中华文化复兴的几个问题 ——从郑和研究谈中国现代化/1993
从日皇访华谈到“八年抗战”/1992
人权何在?公理何在? ——评述洛杉矶暴乱事件/1992
谈谈中国留美学生与留学政策/1989
“三不”和“三赢”带来了统一的新希望/1988
美国民主简说/1988
“图书工作现代化”的一些体会/1987
《郑和下西洋考略》序/1986
法治为成败关键:“一国两制”如是我观/1985
中国留学史之回顾/1984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中苏关係之回顾与前瞻/198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美国排华百年回顾中美关係/1982
“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几个方向问题/1980
纪念王力老师/1980
“图书工作现代化”十项构想/1979
中国的侨务政策与美国华人心向/1978
石正公社,故乡新忆/1974
广州到北京,走马看新天/1973
华人问题的根源/1966
抗战成功的论证及今后建国的方针 ——读《中国之命运》后/1943
诗选
……
下篇 祖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