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多发性疖

多发性疖

多发性疖,中医病名。本病是指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发在身体各处,易于反覆发作的疾患,其特点是此愈彼起,日久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复发。若生于后项髮际部的称“髮际疮”.生于臀部的称“坐板疮”。相当于西医的疖病。

基本介绍

  • 中医学名:多发性疖
  • 相关西医疾病:疖病
  • 疾病分类:外科—皮肤病
  • 发病部位:好发于项后、背部、臂部等处
  • 多发群体:多见青壮年
  • 传染性:无

名词解释

指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发在身体各处,易于反覆发作的疾患,其特点是此愈彼起,日久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复发。生于后项髮际部的称“髮际疮”.生于臀部的称“坐板疮”。

历史沿革

本病古代文献未记载。系从现代医学疖病衍义而来。发生于臀部的坐板疮等亦属本病範畴,另有叙述。

与西医病名的关係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一种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组织的炎症,局部形成炎性浸润结节。单个者称为疖,反覆多发者称做疖病。

发病部位

皮肤各处,好发于项后、背部、臂部等处。

病因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博结,蕴于皮肤而成。

病机

外感内热:风热之邪外乘,结于皮肤之间,荣逆血热,怫郁而生疖肿。
内蕴湿火:膏梁厚味,脾胃乃伤,湿热火毒内生,蕴毒于皮肤。
阴虚血热: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火邪炽盛,外受风热之邪相召,则易感而发病。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本病不分季节,在身体各处皮肤之间,均可发生。发病后在一定的部位,或在原发疖肿处及其附近,多次复发,缠绵不休。由于病因不同,其所出现的症状和部位亦略有差异。1.湿火风邪相搏常好发于项后(即名髮际疮)、背邵、臀邵,多见于霄壮年(20~40岁)。2.感受沥青之毒常局限于头面,并有沥青经常接触史。初起时患处皮肤乾燥粗糙,并起粉刺样棕黑点丘疹;继而结块成无头疖肿,压之疼痛,并有一定的硬度。往往停止接触沥青数月后才会痊癒。

二、病证鉴别

1、暑疖:虽亦有一处簇生很多疖肿者,但都在夏秋季节发生,患者以小儿与初产妇占多数,到秋凉后即停止发作。
2、有头疽:溃后状如蜂窝,肿块範围常超过3~4寸以上,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
3、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及背部,初起为坚实之丘疹,挤之有米粒样白色粉质,由于反覆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更长,自青春期发病,往往至30岁以后消失。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好发于项后、背部和臀部。多见于青壮年。一种是在一定的部位,反覆继续延生,少者几个,多者数十个不等,常迁延数月不愈。另一种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其数目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一处将愈,他处续发,也有间隔10天或月余再续发的。

二、治疗原则:

祛风清热,解毒利湿,滋阴降火

三、证治分类

1.风火湿热型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代表方:防风通圣散例加减。
常用中药:防风、薄荷、连翘、赤芍、 生山栀、生石膏、黄芩、生大黄、泽泻、六一散
2.沥青热毒型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中药:黄连、黄芩、生山栀、 鲜生地、 赤芍、 丹皮、蒲公英、车前子、生甘草
加减:便秘加元明粉,生大黄;小便不利加赤苓,革薜。
3.均可常服三黄丸;或胆豆丸;或蒲公英,大青叶,车前子,生甘草。

其他疗法

1、取僵虫(即白僵蚕10g,研成细末,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外治用千捶膏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
3、防风通圣丸,半袋,一日三次。
4、大黄窿虫丸,每次1丸,一日三次。
5、挑治法在患者背部,见红色隆起小红点,每次挑治l~2个,局部皮肤消毒后,用较硬的医用三棱针,从顶端挑破,挑断皮内纤维组织,隔日施术一次。

转归预后

约1一2月癒合,局部残留疤痕。体质弱者甚至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轻者可不破溃,炎症硬结逐渐吸收消退。发生于面部者,尤其在鼻附近的疖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或败血症。

预防调护

1、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较易患病,应酌情进行血糖、免疫功能、微量元素等方面的检测。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2、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患在头部的宜勤理髮,背臀部的宜勤洗澡、勤换衣。并在病灶周围用75%酒精搽擦。
3、儘量少用油膏类药物敷贴。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疖候》对疖的证候有着详细的描述,文中说:“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亦是风热之气客于皮肤,气血壅结所成。凡痈疖捻脓血不尽,而疮口便合,其恶汁在里,虽瘥,终能更发,变成漏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