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叶鱼档
《山叶鱼档》是张良执导的剧情片,由张天喜、黎志坚、杨丽仪等主演,于1984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几位待业青年靠着自谋职业实现自我价值,也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张良
- 编剧:章以武、黄锦鸿
- 主演:张天喜,黎志坚,杨丽仪
- 出品公司:珠江电影製片厂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粤语
- 中文名:山叶鱼档
- 外文名:Yamaha Fish Stall
- 製片地区:中国
- 製片成本:42万元
- 类型:剧情
- 片长:96分钟
- 上映时间:1984年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从拘留所释放回家的失足青年阿龙踯躅在龙珠街头。他看到昔日的同伴已经不再待业家中,纷纷办起了个体摊档,有的在一年内已经成了“万元户”。阿龙下决心也做一条真龙。他把家里的电视机、收录机、手錶全卖了,又向朋友借了些钱,买了一辆“山叶”机车,邀好友海仔、女友珠珠一起,开设了一家“山叶”鱼档。一开始,阿龙只晓得赚钱,有时甚至不择手段,结果,毁了鱼档的声誉,三个好友分道杨镳。海仔又去做那些骗钱的勾当。珠珠的母亲逼着珠珠同一个澳门客相亲。阿龙又陷入苦闷之中。龙珠街个体劳动者协会负责人葵妹向阿龙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邀请阿龙参加自己的鱼档。葵伯和葵妹的信任,激发了阿龙的劳动热情,也使他重新思考人生。阿龙认识到,开办个体鱼档,不仅是为了职业和金钱,而是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人。阿龙把潦倒的海仔找了回来,又与珠珠重归于好,组成了一个新的联合实体。他们决心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阿龙 | 张天喜 | ---- |
海仔 | 黎志坚 | ---- |
珠珠 | 杨丽仪 | ---- |
葵妹 | 许瑞萍 | ---- |
珠珠母 | 黄锦裳 | ---- |
葵伯 | 石坚 | ---- |
于得粦 | 陈奇潮 | ---- |
肥婶 | 姚慧卿 | ---- |
王所长 | 夏宗佑 | ---- |
其他参演人员 | 张炎、李伟健、吴志成、彭建生、黄平山、李华勇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道具 | 美术设计 | 造型设计 | 服装设计 | 灯光 | 录音 |
---|---|---|---|---|---|---|---|---|---|---|---|---|
李榜金 | 张良 | 殷亮 | 章以武 黄锦鸿 | 韩杏元 王亨里 | 陈其雄 | 李迎霜 | 李福渊 | 张之楚 | 韦宝宝 周少梅 | 陈丽芳 | 李文 郑继才 | 林国强 |
责任编辑 | 戴泳素 |
烟火 | 彭福初 |
指挥 | 丁家琳 |
演奏 | 珠影乐团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阿龙演员:张天喜待业青年,彪悍、正直、倔强,虽粗暴但心地善良。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一度误入岐途。从拘留所出来后发誓重新做人,开办了个体鱼档。因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得罪顾客。鱼散伙后,他不甘走老路,到葵妹鱼档帮工,亲眼看到先进个体青年们如何生活、如何得到社会尊重,才明白怎样活着才像个人。
- 珠珠演员:杨丽仪阿龙的女朋友,是个小家碧玉,单纯而又有点任性。她爱阿龙的男子气概,又恨他做人不争气。为了阿龙能睚食其力,她拿出心爱的金项鍊助他开鱼档。
- 海仔演员:黎志坚阿龙的好友。聪明、热心、好动,一肚子鬼主意。因为他在炮製鱼丸时掺进了一半生粉,终于导致鱼档散伙。他又在街边摆棋局骗钱,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后来,在阿龙感召下,他重新抬起头,走向了新生活。
- 葵妹演员:许瑞萍在“山叶鱼档”对面经营鱼档的个体户,个体劳协负责人。美丽、灵巧、宽厚、平易近人,虽然被阿龙抢了生意,但看到一度落伍的青年人也向新生活起步了,她由衷地感到高兴,时常帮着他们。山叶鱼档散伙后,她请阿龙来当帮手,又帮助他把鱼档重新经营起来。
- 于得粦演员:陈奇潮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古板、僵化、不近人情,以权谋私。虽然是“九品芝麻官”,但他手上有发放个体户营业牌照的生杀大权。凭藉这点权力,他雁过拔毛,不见厚礼不发卡,不吃白食不甘休。
- 肥婶演员:姚慧卿在山叶鱼档附近摆潮州鱼蛋粉档的老闆娘,泼辣、刁钻、尖刻,非等闲之辈。阿龙消价大贱卖时,她抢买了几条大鱼,却发现斤两不足,马上气势汹汹打上门去,指天戳地,大闹一场。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曲名 | 作词 | 作曲 |
---|---|---|
《卖鱼歌》 | 张良 | 宋扬 |
幕后花絮
- 演员许瑞萍为掌握杀鱼的全过程,削的鱼足有六七十斤,手都砸肿了。
- 该片中80%的演员是非职业演员。
- 广州市海珠区洪德五巷是该片的外景地。因为没有找到合适拍摄的小街,张良选择了这条没有摊档的“光棍街”,让美工师布置出鱼档、烧腊档、髮型屋、鱼腩粉档、服装档等等,生生造出了一条“龙珠街”。当时几乎每天都有老太太到“山叶鱼档”来买活鱼,买不到还很生气,製片主任不得不几番上前解释。
- 拍摄期间,剧组每天动员一二百名民众演员,买百十斤活鱼、几十只烧鹅在人造的“龙珠街”上拍戏。每天戏拍完后,死鱼、不新鲜的烧鹅无法处理,只能剧组自己人吃掉,以至于大家落下了恐鱼病、恐鹅病,影片拍完后看到鱼和烧鹅就反胃。
- 于干部的扮演者陈奇潮虽然未演过戏,但曾经走访过与角色近似的基层干部,所以排练时演得有模有样。然则,正式拍摄时他非常紧张,表情也放不开。没想到导演反而认为他演得好,因为他在镜头中这种僵硬的表情正好表现出人物的不近人情的性格。
- 扮演胖婶的姚慧卿在生活中是个体户,为人和善,拍摄胖婶大骂山叶鱼档缺斤短两的戏时,她苦于凶不起来。结果,儿女建议她拿出平时沖他们发脾气的架式来,这才让她找到了感觉。
- 为适应不同地区放映,该片製作了国语、粤语两个版本。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结果 | |
---|---|---|---|---|
1985年 | 1984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 优秀故事片二等奖 | 《山叶鱼档》 | 获奖 |
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最佳美术 | 张之楚 | 获奖 | |
最佳摄影 | 王亨里 | 提名 | ||
1987年 | 第一届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 | 学会奖 | 张天喜 | 获奖 |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该片的故事来源于编剧的生活体验。在计画经济的年代,由于供应紧张,广州人买鱼相当困难。1978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广州开放塘鱼和冰鲜鱼市场,广州市民再也不用为买鱼而烦心了。章以武去买鱼,鱼档的小青年夸耀自己卖鱼挣了钱,他过去的学生也靠开鱼档致富,这给章以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回想自己当年买鱼的困难经历,便产生了创作《山叶鱼档》的念头。章以武和学生黄锦鸿一起创作了中篇小说《山叶鱼档》。小说在《花城》发表后,珠江电影製片厂文学部主任王进和厂长助理兼艺术中心主任的张良都认为可以将其改编成电影,于是邀请章以武和黄锦鸿来改编电影剧本。
电影主题
在张良看来,电影的主题思想总结为一句话就“如何赚钱,如何做人”。为了不使影片说教气太浓,在改编剧本时,他和编剧千方百计把一切可能造成说教效果的戏和台词都进行删改或直接砍掉,而改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形象去展示。例如,他们删除了阿强夸葵妹是“龙珠街活观音”的台词,删掉了她午夜为阿龙修鱼档,教育阿龙如何做人的戏;增加了她卖鱼、杀鱼和如何对待客人的细节动作,儘量让人物在劳动中展示性格。
表现手法
在拍摄影片《梅花巾》时,张良採用的是中国传戏剧模式,以起承转合结构剧本,追求戏剧冲突,追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梅花巾》虽然得到观众欢迎,但是电影评论界有人批评太传统、无新意。这引起了他的思考。而在看了介绍西方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方面的书和相关影片,张良对于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关于“主题多义、题材的日常性、启用非职业演员,最大限度接近生活初始状态”等主张很有兴趣。因此,他决定在《山叶鱼档》里尝试将传统的戏剧性与西方的纪实性相结合,用戏剧性组织情节、该画人物,追求可看性;以纪实手法选择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追求真实。
演员选择
在选择演员时,张良决定所有人物形象都必须像广东人,先在珠影剧团选中了张天喜饰演阿龙,来自汕头的许瑞萍扮演葵妹。虽然张天喜是哈尔滨人,但是张觉得他在广州生活近十年,对广东青年是熟悉的,故而相信他能演好阿龙。由于珠珠、海仔是地道的广州街边仔,张良认为,若再找北方的演员来演,人物的广味就变了,会影响影片的地方特色,所以坚持只能选用广东籍演员来扮演这两个角色。但因为实在没找到合适的职业演员,他决定冒险启用非职业演员。他从高第街找到了开皮鞋档的黎志强来演海仔,在佛山的商场发现了广东姑娘杨丽仪来演珠珠。另外,他在广州街上的个体摊档选中了姚慧卿演肥婶,在广东曲艺团选中了行政干部阿奇潮演于得粦,又在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和汽车公司等单位的职工中找到了阿佳、阿强、阿全等广东年轻仔的扮演者。
表演指导
因为没有演过戏,那些非专业演员一开始演得像根木头。于是,张良公开宣布,影片要追求“不是表演的表演”,要求任何人不能有表演痕迹。他为非专业演员打气,要他们不要仅从表面去学专业演员如何演戏,而是真说、真看、真做,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为了让演员们表达出人物间的真实感情,要求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交朋友,密切关係。张天喜一口东北话,演葵妹的许瑞萍一口汕头国语,杨丽仪一口佛山话,黎志强一口广州话,他们谁也不会说标準国语。张良为了保持广州味,作出让步,允许演员们用各自的方言说台词。
通过以上措施,非职业演员们打消了顾虑,越来越放得开,他们散发的底层人的生活气息反而令两位专业演员的表演相形见绌,特别是衬托得张天喜更不像广东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张良让几个演员一起到菜市场的鱼档体验生活,又在珠影厂的家属区摆了一个鱼档,让演员们亲自杀鱼、卖鱼。在这期间,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摄影手法
为了拍出生活气息,张良要求摄影以纪实手法拍摄,追求自然光效,不刻意追求构图,有些戏採用偷拍方式。由于他要求全片中所有演员不化妆,不贴睫毛,保持本皮本色,因此,在实行偷拍时,演员可以直接混入街头的人群中。
美术道具
美术师张之楚等人本着造型、光调、道具陈设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原则,根据阿龙的性格、经历和精神状态,为人物设计了矮小简陋、阴暗杂乱的小阁楼。又在板墙上设计了各种不同时期出版的报刊杂誌、挂曆图片,试图通过这些展示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嚮往和追求,让观众能从中看出人物性格变化的脉络。
为了实现导演通过电影反映时代特色的意图,美术师们研究了从解放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广州不同历史阶段的市容变化、建筑特点,发现今昔形成巨大反差,如果不能表现这种强烈的对比,就不可能反映20世纪80年代广州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于是他们在搭建全片主场景和各个内景时,都採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在“龙珠街”,布置了色彩鲜丽的美发厅、烧腊店和贴着进口时装画片的服装店,并在其他摊挡挂上五颜六色的塑胶花布棚,以此来与古老、灰暗的街道形成对比。在设计内景时,他们在珠珠家传统的青砖屋内、在旧式家具之间,安排了电冰柜、落地扇等现代化电器设备;在落满灰尘的老式挂钟边摆放新式石英钟,通过这种对比来增加时代感。
在加工、搭制外景和内景时,美术师也注意真实性的把握。例如,实景中阿龙家的门面壁高,不符合内景矮小的气氛要求,为了缩小这种过高的感觉,他们给墙壁增加了一个小瓦棚。本来他们使用了塑胶瓦,但盖好后,发现塑胶瓦排列太整齐,显得虚假。对照实物后,他们把塑胶瓦片一块块剪开,再增加一部分厚薄不同的泡沫瓦片,留出一些不规则的破处和裂缝,铺上木糠青苔,涂上深浅不同的青、灰色。
在道具陈设方面,道具组的工作人员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性格,设计了不同的道具。如阿龙的鱼档前设计了两条吊着的活鲤鱼,以求展示阿龙、海仔的性格和内在情绪。另外,他们演製作了分散在街道墙壁上的各种广告牌、海报牌、传呼电话牌等不醒目但也不可缺少的小道具,以营造市井生活氛围。
影片评价
该片强烈的生活实感和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于生活的诸多阴暗面,影片也做了正确恰当的反映,显示出内容的充实和思想的锋芒。虽有不少轻鬆活泼的喜剧场面,但更多的则是对生活深沉的思考,对如何经商立业,如何处世为人的探讨。(中国电影家学会会员汤振海评)

该片的独特魅力首先来自于对广州时代风情的真实自然生动的描有及其所带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导演不仅充分再现了剧本中人物活动的原有空间,而且还有意识地加以扩充和延伸,使人物能更多的活动于市井风情中,这就使得影片更自然、更生活,也更丰厚,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未有经验过的审美感受和愉悦。影片的艺术魅力更来自于面貌各异的人物殂象。片中的人物无论外形还是气质都是地道的广东人。他们身上的广东味,那种不着痕迹的生活味,决非某些职业演员能演得出来的。在人物形似的前提下,影片更注重通过情节或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令人信服地表现了青年在个体劳动中学习人生、探索人的价值的曲折历程。另外,影片所追求的纪录片式的纪实手法十分符合影片内容和风格的需要,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草原银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