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一所以工为主,管、理、文、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轨道交通和複合型软体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的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1月,时为大连机车车辆製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截至2018年7月,学校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由沙河口校区和旅顺口校区组成,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图书馆建筑总面积4.3万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22.73万册,电子图书137.12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2700余种;学校共有43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和13个二级学院,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612人,专任教师913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 主管部门:辽宁省
- 学校官网:http://www.djtu.edu.cn
- 中文名:大连交通大学
- 外文名: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简称:大连交大
- 创办时间:1956年1月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理工
- 属性: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2012年入选)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阙澄宇
校长:马云东 - 本科专业:43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院系设定: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车车辆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等
- 校训:明德求索,锲而不捨
- 校歌:《大连交通大学校歌》
- 地址:沙河口校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旅顺口校区: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兴发路216号 - 院校代码:10150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截至2018年7月)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截至2018年7月)
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 - 知名校友:欧阳明高,龚建明,刘国强,刘化龙等
- 知名教师:宋宝韫、兆文忠等
历史沿革
1956年1月建校,时为大连机车车辆製造学校。

1957年9月,改名为大连机器製造学校。
1958年7月,在大连机器製造学校基础上,创建大连铁道学院。
1961年1月,成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直属院校之一,由其直接领导。
1982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
1984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成为中国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9月,学院首届留学生举行开班典礼。
1998年6月,经中国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2000年2月,大连铁道学院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为主的领导体制,变更为由辽宁省领导的单一领导体制;同年7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独立设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同年10月,大连铁道学院软体学院举行了首届新生开学典礼。
2004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同年10月,学校举行旅顺校区一期校舍落成典礼,软体学院搬迁至旅顺校区。
2005年11月,大连交通大学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现代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
2006年4月,日本政府无偿援助项目,由大连交通大学实施与运营的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正式落成;同年8月,根据辽教函2006[288]号档案,原瀋阳铁路局大连职工培训中心併入大连交通大学,成立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同年10月,大连交通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8月,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大连交通大学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10月,经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学校启动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2009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学校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同年10月,学校“五年制双专业複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定;同年9月,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旅顺口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养计画》项目成员单位;同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同年11月,经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製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3年1月,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7年1月,大连交通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大连交通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和14个二级学院,有43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和艺术学6个门类。
校区 | 学院 | 专业 |
大连交通大学沙河口校区 | 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
工业工程 | ||
机械工程+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 | |
交通工程 | ||
安全工程 | ||
交通工程+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自动化 |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
通信工程 | ||
电子信息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 |
套用化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大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工程力学 | ||
土木工程+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 大连交通大学软体学院 | 软体工程 |
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 | |
物流管理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理工类) | |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类) | ||
环境设计(艺术类) | ||
产品设计(艺术类) | ||
动画(艺术类) | ||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学院 | 软体工程(专升本) | |
软体工程(中职升本) | ||
视觉传达设计(中职升本) | ||
大连交通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软体工程 | |
日语+软体工程 | ||
大连交通大学中长街教学区 | 大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机械类(中外合作)(机械工程) |
土木类(中外合作)(土木工程)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会计学) | ||
资料来源: |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7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913人,其中教授160人、副教授324人,博士生导师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同时,学校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画”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省特聘教授7人、省优秀专家2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人选者1人、省百千万层次人选77人、省部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6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
中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 何卫东 |
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 | 关天民、丁志敏、樊志新、张志荣、何卫东、马云东、李明海、邱明辉、杨鑫华、高 飞 |
中国全国优秀教师(2人) | 万朝燕、丁志敏 |
中国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画”(1人) | 郭方準 |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 | 张志华、郭方準 |
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 | 任瑞铭、何卫东、马云东、关天民、杨鑫华、陈秉智、邓武 |
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 | 马云东、郭方準 |
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人选(1人) | 郑君民 |
辽宁省教学团队(6个)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软体工程课程教学团队 |
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 学位点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和13个二级学院,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车辆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参考资料: |
- 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拥有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省高等学校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个)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2001年12月,学校创建辽宁省示範性软体学院,在中国国内率先进行“传统专业+软体工程”五年制双专业複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成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国家软体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在中国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拥有中国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中国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截至2014年6月,学校共有4箇中国国家级特色专业;截至2018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省级研究生精品类课程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2个。
中国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 |
中国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 轨道车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中国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名单(4个) | 大连交通大学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大连交通大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大连交通大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 | 体育、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製图、画法几何、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工程製图、大学物理、机械原理、大学化学、资料库套用基础与实践、机械设计基础、体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力学、工程训练、软体工程、高等数学(高职)、Java语言程式设计、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软体工程实践、资料库原理与套用、管理学、嵌入式Linux作业系统及实践、Web套用及开发技术、企业级开放平台Linux大型伺服器系统基础与导论、机电传动控制、总量经济学、控制工程、机械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製图、作业系统(双语)、景观规划与设计及原理 |
省级研究生精品类课程(3门) | 管理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机械最佳化设计方法 |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2个)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软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轨道车辆实验教学中心、轨道车辆设计製造与维护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交通运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铁道信号与电气化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软体服务外包综合实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 | 车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软国际集团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体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大连交通大学-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国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北京中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2个) | 辽宁省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
辽宁省智慧交通、高速铁路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 |
参考资料: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543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7个。其中,包括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
2013年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7年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究院。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 | 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製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2年) |
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1个) | 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 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 |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 | 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 |
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 辽宁省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高速动车组製造与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製造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 | |
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辽宁省高等学校连续挤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辽宁省现代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 | 辽宁省运动与康复器械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数位化设计与製造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 | 辽宁省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等学校载运工具先进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製备及套用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等学校数位化设计与製造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等学校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1个) |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 |
科研成果
自2006年以来至2013年11月,科研总量达到10.7亿元,科研总经费突破3.3亿元,科技收入7.4亿元。纵向项目批准数8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家973计画、国家863计画等国家级项目100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69项;发表论文5466篇,三大索引收录1094次, 在Scienc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着28部,学术编着63部。
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 软铝加工新工艺新设备(连续挤压)的研究 |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 《电缆连续包覆技术及设备研究》 |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铜材连续挤压製造技术及设备》 |
Nature Nanotechnology论文一篇(2009年发表) | 《Evidence of intrinsic ferromagnetism in individual dilute magnetic semiconducting nanostructures》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学校于1980年创办了《大连交通大学学报》(原《大连铁道学院学报》)。主要刊登交通运输工程、机车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套用、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等学科的创新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俄罗斯《文摘杂誌》(AJ,VINITI)、美国乌里希期指南等十多家中外期刊资料库所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3月,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82.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2700余种。其中,沙河口校区图书馆内设阅览区、自习区、办公区和会议区,是学校信息和学术交流中心;旅顺口校区图书馆中外文藏书量约23万册,并订阅了319种中外文期刊和86种各类报纸。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7月,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7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係。2004年,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学校。2011年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养计画》项目成员单位。2012年被中国教育部正式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2015年获批为《中美人才培养计画》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2016年学校首箇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历留学生顺利毕业。2017年学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项目。
截至2018年7月,学校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製造创新联盟”,发起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进一步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学校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的主体由Jiaotong University的首字母“J”、“T”、“U”的变体组成,代表学校的名称。这几个字母的组合图形代表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形象。同时图形中又蕴含了大连拼音的两个首字母“D”和“L”,位于组合图形右上方的图形代表一本展开的书,又像是一直展翅高飞的鸟儿。
校徽

- 校名
1963年1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到学院视察,并题写了“大连铁道学院”校名。
滕代远题写校名

精神文化
- 校歌
大连交通大学校歌(歌词)(意气风发,豪迈地)
作者:杨新泉
第一段
黄海涛连渤海浪,大连交大,大连交大誉四方。
你是孕育英才的摇篮,你是传承文明的殿堂,
肩负着强国利民的重任,胸怀着振兴中华的理想。
明德求索,锲而不捨,桃李花开,遍地飘香。
大连交大开拓进取,大连交大,谱写恢弘的时代乐章。
第二段
旭日升腾映霞光,大连交大,大连交大图自强。
你有追求卓越的信念,你有攀登高峰的力量,
情繫着国家民族的盛衰,铭记着党和人民的希望。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生机勃发,蒸蒸日上。
大连交大继往开来,大连交大,追求明天的灿烂辉煌!
结尾:
大连交大继往开来,大连交大蒸蒸日上,(啊)大连交大追求明天的辉煌!
- 校训
明德求索 锲而不捨
由来:
在2004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之际,校党委书记杨宝清、原校长杨德新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确立了“明德求索 锲而不捨”的校训。其寓意是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不息。
含义:
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求索:表达了学校不论经历多少艰难,仍要坚持不懈地探求真理。求索的精神,是大学的精神。用求索的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是大学的责任。求索的精神是科学的精神,它包含了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锲而不捨:指的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它既是治学的精神,也是做人的精神,是今天中国学界必具的为人之道和为文之道。
“明德求索 锲而不捨”作为我校新时期的校训,涵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振奋精神,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几十年来,我校从中专到学院到大学,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就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困难时,它给人以毅力;犹豫时,它给人信心;攀登时,它给人以动力。建设现代化大学,也必须发扬这种精神。我们相信,在这种精神感召、鼓励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连交通大学人才辈出,辉煌灿烂的时代一定到来。
- 校风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 学风
勤奋 求是 笃行
- 教风
严谨 博学 垂範
-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追求卓越
- 领导题词
1992年8月,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李森茂来院题词:“铁路发展,教育为先”。
1996年8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为大连铁道学院成立40周年题词:“服务铁路,面向社会,办出特色”。
2004年9月,中共辽宁省委原书记闻世震视察该校并题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大连交通大学新跨越”。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
阙澄宇 | 党委书记 |
马云东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关天民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刘静艳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赵文春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傅利斌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陈秉智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 |||
历史时期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大连交通大学 2004.5—至今 | 阙澄宇 | 党委书记 | 2018.1—至今 |
刘晓英 | 党委书记 | 2013.7—2018.1 | |
葛继平 | 党委书记 | 2010.4—2013.7 | |
杨宝清 | 党委书记 | 2004.5—2010.4 | |
大连铁道学院 1958.7—2004.5 | 杨宝清 | 党委书记 | 1999.7—2004.5 |
马良相 | 党委书记 | 1994.11—1999.7 | |
杨清春 | 党委书记 | 1987.12—1994.11 | |
孙永春 | 党委书记 | 1983.3—1987.12 | |
白铁岩 | 党委书记 | 1979.12—1983.3 | |
孙鲁光 | 党委书记 | 1961.12—1968.10 | |
强铁瑞 | 党委书记 | 1959.5—1961.8 | |
大连机器製造学校 1957.9—1958.7 | 王刚 | 党总支书记 | 1956.5—1959.4 |
大连机车车辆製造学校 1956.1—1957.9 | |||
参考资料: |
历任校长 | |||
历史时期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大连交通大学 2004.5—至今 | 马云东 | 校长 | 2017.6—至今 |
李学伟 | 校长 | 2011.6—2017.2 | |
葛继平 | 校长 | 2005.5—2011.6 | |
杨德新 | 校长 | 2004.5—2005.5 | |
大连铁道学院 1958.7—2004.5 | 杨德新 | 院长 | 1994.11—2004.5 |
陈字刚 | 院长 | 1989.5—1994.11 | |
许世拯 | 院长 | 1983.10—1989.5 | |
白铁岩 | 院长 | 1979.12—1983.3 | |
孙鲁光 | 院长 | 1961.12—1968.10 | |
郭鲁 | 院长 | 1959.5—1961.8 | |
大连机器製造学校 1957.9—1958.7 | 王刚 | 校长 | 1956.5—1959.4 |
大连机车车辆製造学校 1956.1—1957.9 | |||
参考资料: |
知名校友
姓名 | 职务/成就/事迹 |
刘国强 | 1982年(81届)毕业于工业自动化专业,曾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
龚建明 | 1982年(81届)毕业于焊接专业,曾任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工民主党主委,现任农工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 |
欧阳明高 | 1984年硕士毕业于机车专业,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苑世剑 | 1984年毕业于焊接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
陈善本 | 1982年(81届)毕业于工业自动化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孙景斌 | 1970年毕业于内燃机车专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装备部主任(正局级)。 |
滕玉和 | 1967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曾任成都铁路局局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朱友文 | 1977年毕业于内燃机车专业,曾任兰州铁路局局长、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总经理,中铁货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範。 |
郑吉春 | 1982年毕业于机制专业,曾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刘玺明 | 1983年毕业于机车专业,现任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
葛继平 | 1984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大连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任瑞铭 | 1984年硕士毕业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曾任大连交通大学副校长。 |
张伯威 | 1985年毕业于机车专业,现任瀋阳音乐学院副院长。 |
徐朝亮 | 1978年毕业于铸造专业,现任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
高海生 | 1982年(81届)毕业于工业自动化专业,曾任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 |
禹奇才 | 1983年毕业于结构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 |
张羽 | 1981年毕业于车辆专业,曾任唐山市副市长、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现任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厅级)。 |
徐吉生 | 1986年毕业于铸造专业,曾任辽宁省盘锦市副市长,现任辽宁省国资委副主任。 |
王乃巨 | 1988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曾任黑龙江省克东县县委书记,现任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 |
郭大春 | 1985年毕业于机制专业,现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
王开宇 | 1986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连云港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挂职)。 |
许立 | 1982年毕业于机制专业,现任政协大连市副秘书长、常委,科教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大连市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
杜群 | 1990年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现任大连市工商局副局长。 |
李守义 | 1987年毕业于自动化专业,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 |
姓名 | 职务/成就/事迹 |
王泰文 | 1962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曾任中国南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国资委独立董事。 |
王立刚 | 1975年毕业于铸造专业,曾任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 |
刘化龙 | 1983年毕业于焊接专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尹刚 | 1983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总经理。 |
傅建国 | 1984年毕业于车辆专业,现任南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晏平 | 1986年毕业于车辆专业,现任广西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範。 |
赵光兴 | 1983年毕业于铸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楼齐良 | 1985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曾任中国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孙永才 | 1987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王宫成 | 1994年毕业于铸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集团总裁助理。 |
孙周明 | 1986年毕业于焊接专业,现任中国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 |
邓恢金 | 1982年(81届)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
侯志刚 | 1987年毕业于车辆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闵兴 | 1986年毕业于铸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姜冬 | 1987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
问增杰 | 1987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
张小军 | 1983年毕业于机械製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
谷春阳 | 1990年毕业于铸造专业,现任中国中车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向军 | 1983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
赵维宗 | 1984年毕业于车辆专业,现任中国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
穆国强 | 1985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中国视像协会副会长。 |
金犁 | 2005年毕业于软体工程专业,现任墨迹风云(北京)软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墨迹天气创始人。 |
吴光林 | 1984年毕业于焊接专业,现任辽宁富士电梯有限公司理事长。 |
宋甲晶 | 1981年毕业于车辆专业,现任大连起重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劳动模範。 |
张瑞荣 | 1988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昆明中铁集团奥通达铁路机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
单忠立 | 1987年毕业于机制专业,现任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
罗刚 | 1982年于焊接专业,现任锦州矿山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
张瑞荣 | 1988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昆明中铁集团奥通达铁路机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
邓金玲 | 1995年毕业于套用化学专业,现任大连碧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于帮会 | 1986年毕业于焊接专业,现任中国中车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刘溥 | 1994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中车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
杨少波 | 1984年毕业于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建工集团党委书记。 |
程强 | 1984年毕业于机制专业,现任中国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詹炜 | 1989年毕业于自动化专业,原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柳建尧 | 1986年毕业于机制专业,现任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 |
王亚军 | 1985年毕业于焊接专业,现任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 |
朱元涛 | 1985年毕业于自动化专业,现任北京中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