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勃湾遗址
海勃湾区海勃湾遗址位于海勃湾区东山北社区岳佳焦化厂东侧,周围山体是桌子山余脉西麓,桌子山下的秦长城在遗址西侧穿过。1989年8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陆思贤在乌海境内发现这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近两万平米,开挖探沟显示文化层厚约30厘米。该遗址範围大体呈半圆形缓坡,遗址地表多见磨製石器,器形为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小型刮削器、红陶及彩陶残片等。该遗址后被命名为海勃湾遗址。据已发现的石器及陶片推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聚落遗址,地表散落有磨製石器和彩陶残片等。从这些器物的磨损和使用情况看这是一处早期的农耕文化遗存,距今约6000~4000年。海勃湾遗址为进一步研究乌海地区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提供了参考资料。充分说明乌海市是当时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业文明的交汇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勃湾遗址
- 公布时间:2006年9月4日
- 遗址的範围:约18000平方米
- 文化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文保级别: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点:海勃湾区东山北社区岳佳焦化厂东
基本介绍
海勃湾区海勃湾遗址位于海勃湾区东山北社区岳佳焦化厂东侧,周围山体是桌子山余脉西麓,桌子山下的秦长城在遗址西侧穿过。1989年8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陆思贤在乌海境内发现这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近两万平米,开挖探沟显示文化层厚约30厘米。该遗址範围大体呈半圆形缓坡,遗址地表多见磨製石器,器形为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小型刮削器、红陶及彩陶残片等。该遗址后被命名为海勃湾遗址。据已发现的石器及陶片推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聚落遗址,地表散落有磨製石器和彩陶残片等。从这些器物的磨损和使用情况看这是一处早期的农耕文化遗存,距今约6000~4000年。海勃湾遗址为进一步研究乌海地区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提供了参考资料。充分说明乌海市是当时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业文明的交汇点。
遗址情况
海勃湾遗址于1989年被文物部门发现。为一半圆形缓坡,地表散落有磨製石器和彩陶残片等文物。已发现石器类型有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小型刮削器等。据已发现的石器及陶片推断,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是一处记录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遗址。以地理坐标为基点,向西延伸20米,向东、南、北各延伸50米为保护範围,据统计,遗址的範围约18000平方米。
被毁事件
《北方周末报》接到乌海市民举报,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山社区的海勃湾遗址被附近煤矿所排放出的废渣所侵占并破坏。
作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勃湾遗址,受到破坏,究竟是保护不利还是监管不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海勃湾遗址一探究竟。
漫山遍野的黑色,一片半圆形黄色土坡醒目的被黑山黑石包围起来,这就是海勃湾遗址。一条小路紧挨遗址,并通往不远处採煤的一个方圆数丈的深坑。
据了解,此处採矿区属海鑫煤矿。煤矿排出的废渣就是沿着这条小路运送到后面的山上。然而,记者在海勃湾遗址处看到,遗址周边起保护作用的围栏铁丝石柱早已被推倒并且积年久月的沉陷土里,堆落在遗址北边(小路南侧)的废渣已经沖入网围栏,进入遗址保护範围内。
海勃湾遗址境内,立着两块水泥碑,水泥碑的正反面蒙汉文写着海勃湾遗址的相关简介。
记者在碑上的文字所述中了解到,海勃湾遗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4日公布,2010年9月立。
碑上还说明,海勃湾遗址于1989年被文物部门发现。为一半圆形缓坡,地表散落有磨製石器和彩陶残片等文物。目前已发现石器类型有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小型刮削器等。据已发现的石器及陶片推断,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是一处记录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遗址。以地理坐标为基点,向西延伸20米,向东、南、北各延伸50米为保护範围,据统计,遗址的範围约18000平方米。
就是这样一处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遗址,却遭到了周边採矿区长期严重破坏。
与海勃湾遗址相邻的岳佳焦化厂一位张姓总经理告诉,对于遗址被埋被毁一事,他也清楚,但这并不是他们所为。周围的两家煤矿海鑫煤矿与鑫源煤矿是罪魁祸首。
乌海市文物保护站站长李雪飞在接受本报记者採访时也明确表示,正是这两处煤矿排放出的废渣“侵害”了海勃湾遗址。
李雪飞说,其实北面的那条小路,已经压过了遗址,遗址东面虽然已经影响环境并随时可能受到威胁,但是本体还没有侵害。
乌海市海勃湾区宣传部王部长也向《北方周末报》证实,海勃湾遗址确由周围煤矿破坏,并告诉记者,煤炭局已经对其进行过处罚,并要求整改。
记者欲到乌海市煤炭局进一步了解情况,乌海市煤炭局局长以属地管理为由建议记者去乌海市海勃湾煤炭局了解。
海勃湾煤炭局王局长拒绝了记者的採访,“没有宣传部(乌海)的介绍信,我们不接待。”
当事煤矿否认破坏
海鑫摩尔沟煤矿工作人员对于记者提到的海勃湾遗址表示“并不清楚”。对于排渣的地方,他只是远远的指给记者一片比较模糊的地段,并说,遗址附近属海鑫煤矿的採矿区已经停产,即使破坏,也与他们没有关係。
“你还是找我们领导吧,我不好说。”但领导的电话,其未能给记者提供。
鑫源煤矿一位郝姓总工同样表示“没听说海勃湾遗址”。他说:“我们排出的废渣都是有规定範围的,不能随便倾倒,海勃湾遗址的那个方位,如果被排出的废渣所破坏,那也是海鑫乾的。”
之后,其又表示,很久以前,海鑫煤矿曾向海勃湾遗址方向倾倒过废渣。
经过几天的联繫,记者终于见到内蒙古美方能源(海鑫煤矿)负责人高红,但高否认海勃湾遗址被破坏。“文物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之后,我们自发的用网围栏围起起海勃湾遗址并加以保护。
海鑫摩尔沟採矿区的停产,并不是煤炭局对于他们的处罚,高告诉记者,停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排土场(排渣的地方)面积过小。
对于乌海市文物站李站长所说的曾多次告知海鑫煤矿排渣不能破坏遗址,海鑫煤矿未按要求去做的说法,高红予以否定。“没有这回事,既然是文物,我们肯定不能破坏,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意识。”
採访过程中,李站长所说的海勃湾遗址周围煤矿没有排渣地方,或许能给海勃湾遗址被破坏一个解释。
据李站长介绍,遗址周围採矿区没有排渣的地方,政府又找不到地方,煤矿只能乱排。另外,海勃湾遗址的保护範围,是乌海市文物站自己定的,政府还没有公布,文物站已经向上报了,但还没有批下来。
李说,文物站要求责任煤矿把已覆盖遗址的小路清理出来并恢复到原状,其至今未按要求去做。
被挖开的土地可以回填,开发的工程可以叫停,但被破坏的文物遗址却已无法恢复。海勃湾区半坡遗址,理应被悉心看守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