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1年经原海南行政区公署批准成立。保护区位于万宁市西南部,东经110°02′29″~110°14′17″,北纬18°45′36″~19°00′49″,分布在万宁市三更罗镇、长丰镇及兴隆华侨农场、新中农场行政区域内,其东邻本市长丰镇;西与琼中县交界;南至南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北至琼海市牛路岭水库和海南尖岭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663hm2。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万宁市西南部
  • 气候类型: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11663hm2
  • 景点级别:省级自然保护区
  • 保护对象:海南苏铁等

历史沿革

1981年经原海南行政区公署([1981]151号)文批准成立。
1990年经原万宁县人民政府划界确权。

地理环境

地貌

保护区总体属于低山—高丘陵地貌。区内最高海拔山峰为900米,其余山峰海拔一般在350米—700米之间,为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低海拔类型。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土壤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土层深厚,大多数厚于80厘米,土壤显酸性至微酸性。土壤自然植被主要为低地次生雨林、灌丛和草坡。

气候

保护区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乾湿季节分明,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区内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77.4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77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颱风、暴雨、乾旱、低温阴雨等是保护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植被

保护区植被分为热带山地雨林、热带湿润雨林、热带次生林、灌丛和人工林等5个植被类型。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51科619属1178种(含变种、亚种及变型),其中裸子植物6科、7属、13种,双子叶植物124科、507属、986种,单子叶植物21科、105属、179种。有22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海南苏铁在局部地区可形成优势种。

管理机构

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属纳入省财政拨款的正科级事业管理单位,下设新中、香根、石福、大洲等4个护林分站。

保护对象

动物

保护区大体可分为热带沟谷雨林动物群、热带山地雨林动物群、山地次生灌木草坡动物群、农田动物群等4个动物群。
陆栖脊椎动物有27目76科232种。其中两栖纲2目6科22种,爬行纲3目11科39种,鸟纲14目38科128种,哺乳纲8目21科43种。
珍稀保护物种有蟒蛇、海南山鹧鸪、孔雀雉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3种;海南疣螈、虎纹蛙、岩鹭、(黑)鸢、黑翅鸢、褐耳鹰、凤头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林雕、蛇雕、游隼、红隼、白鷳、原鸡、厚嘴绿鸠、绿皇鸠、山皇鸠、绯胸鹦鹉、褐翅鸦鹃、小鸦鹃、黄嘴角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银胸丝冠鸟、蓝翅八色鸫、猕猴、穿山甲、小爪水獭、海南大灵猫、小灵猫、巨松鼠、海南兔、海南水鹿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35种;沼水蛙、斑腿树蛙、大头平胸龟、黄额闭壳龟、银环蛇、眼镜王蛇、鹧鸪、山斑鸠、绿翅金鸠、树鼩、椰子猫、海南果子狸、野猪、赤麂等省级保护物种22种。

植物

保护区植被分为热带山地雨林、热带湿润雨林、热带次生林、灌丛和人工林等5个植被类型。
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51科619属1178种(含变种、亚种及变型),其中裸子植物6科、7属、13种,双子叶植物124科、507属、986种,单子叶植物21科、105属、179种。有22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海南苏铁等1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尖叶原始观音座莲、金毛狗、阴生桫椤、青梅、油丹、海南风吹楠、海南梧桐、蝴蝶树、白木香、海南石梓、驼峰藤等17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海南苏铁在局部地区可形成优势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