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子
在秦朝之前,一国之内最高统治者继承者的称呼:王太子、也作王世子。
周代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王世子”。
《仪礼·聘礼》:“世子之丧。”贾公彦疏:“世子,惟据天子、诸侯之子。”《白虎通·爵》:“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
开始的时候世子只是个称谓,儿子都是世子,后来,演变成册封,也就是后来说的储君,就是继承父亲的大儿子,但大多还是册立长子,历史上册立少子为王太子的也有。例如:周宣王立鲁武公的次子为王太子最终引发鲁国内乱·
后世则称继承王爷、诸侯爵位者的正式封号为世子,多由嫡、长充任。
在两汉时期,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也是王太子,后来为了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延习不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太子
- 年代:秦朝
- 文献:《仪礼·聘礼》
- 特点:皇太子
另外,对于贵族、高官的儿子们习惯上也称世子,以示尊重,但这不是正式的称呼。
在朝鲜李氏王朝和越南陈朝,由于曾经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因此其王位继承人不能称为“皇太子”。其国王相当于宗主国中国的郡王等级,故接任者也被称为王太子或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