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赫舍里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满洲正黄旗人,辅政大臣索尼孙女,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之女,一妹平妃。清代唯一一位赫舍里氏皇后。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大婚,时年11岁。康熙八年生嫡长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岁未序齿。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诞育嫡次子胤礽时因难产崩逝,是年仅有21岁。太皇太后恩準,立两岁胤礽为皇太子(清朝祖训生前不事先预立皇太子)。康熙赐谥号为仁孝皇后。后因原谥号与圣祖谥号出现重字,于雍正元年改謚,及后乾隆、嘉庆年间累加謚,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赫舍里氏
- 别名:仁孝皇后、赫舍里皇后
- 国籍:中国(清朝)
- 民族:满族
- 出生日期: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654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
- 主要成就:册立为皇后
- 丈夫: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 儿子:承祜、理密亲王胤礽(皇太子)
- 祖父:索尼
- 妹妹:平妃
- 婆婆:孝康章皇后
- 陵墓:景陵
- 寝宫:坤宁宫
政治联姻
在八岁的玄烨康熙继承皇位之后,由于沖龄无力理政,故顺治帝临终前委任幼子于四臣,即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治国。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强大。鳌拜为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採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持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迴避态度。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皇嫡母孝惠章皇后)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景陵

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入宫为妃(康熙初年,未有正式册封的妃子很多)。
同时,赫舍里氏的入宫之路也极其坎坷:鳌拜多次上奏以:「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不断威胁索尼一家和康熙皇帝一家。清朝皇室在这鳌拜威胁下,在康熙四年九月年仅12岁的赫舍里氏终嫁入清朝皇室册封皇后。
康熙六年(1667年)6月,皇后的老祖父索尼逝世。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决定活捉鳌拜,加上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意见后,于是布置身强力壮的勇士太监擒拿鳌拜和其党羽。
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嫡长子承祜(之后夭折)。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因产子胤礽而崩逝,康熙皇帝悲痛不已。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康熙取得皇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慈命同意后,康熙皇帝给皇后年仅两岁嫡次子胤礽预立皇太子作为康熙皇帝的预备储君(清朝祖训生前不事先预立太子)。在十二月十三日,适逢已夭折嫡长子承祜生祭,康熙亲自举办正式授胤礽封皇太子盛大典礼。也是大清帝国历史上康熙皇帝唯一公开承认的太子。
婚礼细节
康熙四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纳采礼。九月初七日,因为第二日为大婚吉日,故康熙帝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之后行大征礼。
九月初八日,清代入关以来第三次皇帝大婚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吴秀良《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叙述,婚礼过程如下:礼仪的程式几乎完全按照汉族的传统,其间也杂有满洲的旧习,最明显的是,纳彩(送礼品到新娘家,是订婚仪式的步骤之一)的重要礼品是马匹和马鞍。婚礼前,由钦天监的官员择一吉日,康熙皇帝派以内务府大臣为首的一行人,其中包括三位公主、三位摄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内侍和侍卫,把礼品送到新娘家。计有十匹鞍辔齐全的骏马,十仗盔甲,一百匹锦缎,以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料。新娘的父亲噶布喇及祖父索尼率家中男性成员,索尼夫人率女性成员迎礼。全家人分列庭院两侧,向北三跪九叩(皇帝的宝座朝南),感谢皇上的恩宠。九月七日,即大婚礼前一天,皇帝派遣满洲大臣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同日行大征礼(即纳聘礼)。聘礼包括两万两黄金、一万两白银、一个金茶罐、两个银茶罐、一对银箱、一千匹锦缎、二十付马鞍、及四十匹骏马。这一礼仪同样以女方亲属向北三跪九叩谢恩而结束。九月八日举行大婚礼。康熙皇帝进入太和殿观看册立皇后的封册和金印。接着,他把两件皇后的象徵物交给钦派使臣,使臣手捧册宝,众侍臣尾随其后,送到后邸。皇后接到这两件象徵物,行了跪叩礼之后,乘轿到皇宫。轿前由四位大臣的夫人带领,轿后有七位大臣的夫人跟随,她们全部骑马而行(妇女骑马是满洲传统的一个显着特点)。两侧由侍卫和内侍护送,皇后的随从们被恩準在通向中宫的御道上行走。此时,康熙皇帝身着大婚礼服,先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宫中行礼谢恩,接着到太和殿赐皇后亲属(此时皇后仍留在中宫)及诸王百官宴席。与此同时,皇太后率诸大臣和摄政大臣的夫人们到太皇太后宫中,在那里设宴招待皇后的母亲及其母系亲属。下午六时许,大婚礼以汉族传统的合卺宴结束。此宴结束后,皇帝和皇后便留在中宫。
青年康熙

次日,皇帝谕礼部援引汉族先例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同一天,皇后到太皇太后宫及皇太后宫行朝见礼。第三天,皇帝御太和殿,诸王百官上表朝贺,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诏书阐明了确立皇后,共承宗庙,助隆孝养,绵延本支的意义。册赫舍里氏为皇后的诏书: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内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礼于斯而备,教化所由以与。咨尔何舍里氏乃内大臣噶布喇之女也。世德锺祥,崇勛启秀。柔嘉成性,宜昭女教于六宫。贞静持躬,应正母仪于万国。兹仰承太皇太后懿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其尚弘资孝养,克赞恭勤。茂本支奕叶之休,佐宗庙维馨之祀。钦哉。九月初九日,皇后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朝见礼。九月初十日,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诏曰:帝王承天立极,作民父母,使四海同伦,万方向化。匪独外治,盖亦内德茂焉。故政教弘敷,肇先宫壸,所以共承宗庙,助隆孝养。绵本支,睦九族,甚鉅典也。朕祗缵鸿基,笃念伦纪,兹者圣祖母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深惟婚礼为天秩之原、王化之始,遴选贤淑,俾佐朕躬,正位中宫,以母仪天下。钦遵慈命,虔告天地宗庙,于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册立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朕躬暨后,允修厥德,夙夜敬勤,期克绍于徽音,庶俾薄海内外。丕协伦常,洽被仁恩,聿臻上理。布告天下,鹹使闻知。
嫡长子夭折
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下嫡长子承祜。史载:「皇后所生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嫡长子承祜深受康熙宠爱,被康熙皇帝视作掌上明珠。
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虚四岁承祜早殇夭折。
芳仪永谢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第二次临盆。此时的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準备迎接新皇子的到来。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盘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顺利生产。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终于在初三日上午巳时出生。康熙皇帝见皇后终于又诞育了健康的皇子,异常高兴,当即取一个乳名叫保成(嫡次子胤礽),祝愿他能够平安成长。然而皇后却因难产导致昏迷不醒,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儘管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挽救渐渐逝去的皇后生命,年仅21岁(周岁仅20岁)的赫舍里氏皇后于当日下午申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坤宁宫里的气氛一下子由开始的喜悦骤变成悲伤。仅仅几个时辰的时间,康熙皇帝就经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爱妻的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夹杂少许欣慰,这种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得清楚。
康熙追悼:
1.皇后上谥号为「仁孝皇后」。
坤宁宫

2.皇后崩于坤宁宫,奉安梓宫逾越礼制安放停灵之所康熙皇帝起居的宫殿乾清宫。也是康熙三任皇后中,唯一的一位逾越礼制的。{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大淸会典则例》载录:仁孝皇后崩,皇帝安梓宫于乾清宫,设几筵、丹旐于乾清宫门外之右。康熙辍朝成服,妃嫔宫人鹹成服,皆素缟}
3.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日,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的西方。
4.从五月初五日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
5.五月二十七日,康熙亲自把仁孝皇后送到了巩华城。
6.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7.康熙十四年六月,康熙三番两次取得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慈命同意后(满洲祖训家法生前不事先预立太子),康熙皇帝坚决给年仅两岁的胤礽公开预立为皇太子,作为储君。在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亲自举办正式册封皇太子胤礽典礼(胤礽继承日恰与承祜出生是同一日),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受康熙亲自册封礼的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事隔三十二年后),康熙谕诸皇子、及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等,亲口提及道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康熙捨不得废皇太子胤礽。
8.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陵寝景陵开始兴建。
首开大清皇后可先行皇帝,入葬康熙皇帝的主陵地宫,地门不关闭不封土,以待先皇入葬。
9.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康熙去巩华城7次。
10.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元配赫舍里氏仁孝皇后。在这几年中.每逢除夕的前一天,康熙都无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妻子亡灵。即使是他已经有许多妃嫔。十六年除夕,康熙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吹雨打前去巩华城。
11.康熙十六年九月十日,距第二次立后孝昭仁皇后刚过十几天,他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12.朝鲜使臣面见康熙皇帝,康熙在仁孝皇后的灵柩梓宫前停留陪伴皇后,不愿召见朝鲜使臣。之后朝鲜使臣有向他的朝鲜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诶,……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13.康熙亲制仁孝皇后册谥文,最为简洁朴质;而二后的册谥文,康熙听大臣加上过多生涩词藻,过多修饰语句。
14.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仁孝皇后崩,权攒巩华城,康熙皇帝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
史籍记载
皇后丧仪
据《清圣祖实录》:
康熙十三年五月 丙寅。……申时。皇后崩于坤宁宫。上辍朝五日。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举哀。
持服二十七日。以军兴、免直隶各省文武官齐集举哀制服。及遣官进香。戊辰。奉移大行皇后梓宫、至西华门外享殿。上亲临送。
丙子。常祭大行皇后。上亲临举哀
甲申。初祭大行皇后。上亲临举哀。是日、上除服
乙酉。绎祭大行皇后。上亲临举哀
庚寅。奉移大行皇后梓宫、权厝于都城北巩华城。上亲临送。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俱齐集西安门外、举哀跪送。其随送王大臣官员等、至巩华城。奉安梓宫毕。举哀行礼。
壬辰。上至巩华城。大祭大行皇后。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俱齐集举哀。除服癸巳。绎祭大行皇后。
康熙十三年六月乙未。满月。致祭大行皇后;
康熙十四年正月己卯。遣满汉大学士各一员、恭点仁孝皇后神主。是日、恭奉神牌、升祔奉先殿;
康熙十四年五月辛酉初三。适逢仁孝皇后忌辰,行期年致祭礼。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后一周年满月祭日)康熙帝谕旨礼部,决意册立皇后的嫡次子胤礽为皇太子储君;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册立皇太子,康熙祭天地、太庙、社稷及:仁孝皇后。十三日(承祜生祭出生日)于太和殿举行册立皇太子大典。十七日(适逢仁孝皇后生祭出生日),康熙帝决定亲自往巩华城祭奠皇后。
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陵寝景陵开始兴建。
{首开大清皇后可先行于皇帝,入葬康熙皇帝的主陵(地门不关闭)}。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立钮祜禄氏为皇后(孝昭仁皇后)、佟氏封贵妃(孝懿仁皇后,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亲侄女)。
康熙十六年九月,亲自安排审视仁孝皇后的地宫主陵。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二日,康熙帝率皇后遗孤皇太子胤礽往巩华城祭奠母生仁孝皇后,翌日即仁孝皇后六周年祭日,康熙帝特命皇太子胤礽首祭生母仁孝皇后,以让胤礽皇太子为母仁孝皇后尽孝。
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七日,康熙决定仁孝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康熙十七年),从巩华城到景陵山,梓宫一起入皇帝地宫主陵安葬,康熙帝遣胤礽率“诸臣往祭”。十九日正式启行,三月初七日到达山陵景陵,特命康亲王杰书至仁孝皇后梓宫前、庄亲王博果铎至梓宫前,读祝致祭;礼毕,安两位皇后的灵柩至康熙主陵享殿内,于翌日安葬。同时,康熙还特地安抚两位皇后家属,赐食赐物,以示恩宠。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奉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后同祔圣祖庙。以孝诚仁皇后为圣祖元配,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
赞册宝大典: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八日,康熙皇帝谕礼部曰:“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经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兹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怀懿範,痛悼弥深。宜有称謚,以垂永久。着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应行典礼,尔部详察以闻。”
康熙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康熙素服御太和门。遣和硕庄亲王博果铎、和硕康亲王杰书同赍册宝。诣巩华城。册謚大行皇后。
康熙皇帝撰写仁孝皇后册谥号昭文
朕惟王化肇于闺门,洵藉内庭之助;阴教成于宫壸,尤资后德之贤。故皇英嫔而帝道兴,任姒归而王图永。缅稽淑行,载籍攸存。惟翚服之有光,斯彤管其纪盛。聿彰令闻,爰着徽称:
皇后赫舍里氏,毓自名门,躬全懿範。作朕元配,正位中宫。慈惠本乎性成,柔嘉维则;温恭笃于天赋,礼度攸娴。主雅化于闺闱,表芳型于海宇。勤两宫之孝养,婉以承颜;遇九御以宽和,恩能逮下。苹蘩时饬,克佐精诚;浣濯常衣,允昭节俭。箴规之益,赞宵旰而弥勤;贞顺之风,御家邦而式化。方期永绥福履,讵意顿隔音容!
皇后赫舍里氏,毓自名门,躬全懿範。作朕元配,正位中宫。慈惠本乎性成,柔嘉维则;温恭笃于天赋,礼度攸娴。主雅化于闺闱,表芳型于海宇。勤两宫之孝养,婉以承颜;遇九御以宽和,恩能逮下。苹蘩时饬,克佐精诚;浣濯常衣,允昭节俭。箴规之益,赞宵旰而弥勤;贞顺之风,御家邦而式化。方期永绥福履,讵意顿隔音容!
月掩椒涂,鑒亡兰殿。
巩华城行宫

朕心伤悼,率土悲哀!怀哲思贤,惓徽音于靡尽;扬休宣誉,垂鸿号于无疆。彝典式遵,崇褒用锡。
特以册宝,謚曰仁孝皇后。于戏!圣善弘宣,奕世颂祎褕之盛;母仪备美,千秋耀琬琰之辉。灵其有知,膺兹光宠!
六月二十八日,以册謚:「仁孝皇后」,颁诏天下。诏曰:国家化理,肇起宫闱,阴教敷宣,实资壸德。自古贤后,鹹有徽称,昭垂奕世,诚历代之鉅典也。皇后赫舍里氏,温惠性成,柔嘉天亶,发祥世胄,正位中宫。佐朕奉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诚克孝;统理内治,维敬维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徽音茂着,懿範彰闻。兹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淑仪之备美,宜显号以褒扬。爰敕所司,详稽典礼,祗告太庙。六月二十七日,册謚为仁孝皇后礼成。于戏。翟祎在御,难忘十载之芳型;琬琰增辉,永播千秋之令誉。颁示天下,鹹使闻知。
册謚昭文释译:
朕(康熙皇帝自称词):以为帝王的教化能够普及于深闺,从来有赖于内庭的帮助;阴德之教养能够育成在宫闱,特别藉助于皇后的贤德。所以娥皇、女英为妃则王道帝业得以大兴,任姒来归为妻则宏图大略可以永久。我缅怀皇后的贤淑德行,将其记载于文字,永志保存。希望皇后的礼服放出的光明,这支彤管能够描绘它的盛大。愿文章记述普闻于天下,人们都能够援引来称扬讚叹她。

赫舍里皇后本出生索尼家族教养于名门,躬行全部的德而成为懿行的典範。作朕元配,正位中宫。慈心普惠出自于本性天成,惟以柔和美善为则;温柔恭敬深植于先天稟赋,攸然娴雅地遵守礼度。在深闺宫闱中主持高雅纯正的教化,在四海环宇彰显芳德淑仪的模範。勤勉地尽孝奉养太皇太后、皇太后,温婉地承顺二老的欢颜;对待后宫的众妃嫔宽厚和蔼,恩慈使众人心悦诚服。主持祭祀严谨守时,奉供陪祀诚心一意。衣着简朴,自行洗涤,坚持并宣谕节俭的风气。箴言规谏的助益,劝进朕励精图治更加勤勉;贞洁和顺的清风,统御家国身为式范天下自化。正期望着能够永远同行在幸福的路上,却不料突然间你的音容笑貌已与我阴阳两隔!
明月的清辉掩入了椒房的泥土,鑒照的宝镜竟失落在兰殿中宫。朕的心哀伤痛悼,普天之下也一同悲哀。朕怀念你的明哲贤德,哀伤再也听不到你的珠玉良言;万民钦仰你的芳华美名,宏大的谥号将永垂不朽。遵照先代典籍的法式,崇敬褒扬应该加以封号。因此特地用册书与宝玺,加谥号为“仁孝皇后”。吁唏!皇后的圣德善行弘扬宣布,美好的世间共同歌颂着皇后美好的盛德;母仪天下尽善尽美,千秋万代将闪耀着她如宝玉般的光辉!
关于这谥号:
赫舍里皇后初謚“仁孝”,至于“孝诚仁”是雍正给改的,暂不提这个。就说“仁孝”这个在清朝皇后中谥号:清朝其他皇后的谥号都以“孝”字开头,且在康熙之前已册了四位皇后謚,分别是: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献皇后(即顺治宠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后,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却别出心裁给了这样一个謚呢?康熙自己就謚为“仁皇帝”,他的功绩不仅被他的后代所称颂,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称颂,他被誉为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有这幺一个“仁”的谥号可谓至高无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义”吗,康熙能给原配一个这样的谥号,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据古代传统谥法,“仁孝”当解为——仁:续义奉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人曰仁。能以国让曰仁。理则万事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待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宽信敏惠曰仁。爱仁利物曰仁。体元立极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慈心为质曰仁。惠爱溥洽曰仁。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改謚: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新继位的雍正皇帝加仁孝皇后谥号为: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雍正元年六月,因仁孝皇后谥号中仁字重複,改謚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謚,全称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其原文如下:今圣祖祔庙,仁孝作配,允宜同飨。第庙謚曰仁,与尊謚复,改题孝诚,与孝恭体备母仪,并宜同祔。其孝昭、孝懿,应集廷臣详议。”寻议定:“夏、商逮六朝,皆一帝一后,唐睿宗二后,宋太祖三后,太宗四后。祔庙之制,朱子诸儒鹹无异说。谨按前典,孝昭、孝懿、仁孝皇后。
康熙亲自册立嫡次子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乙丑。康熙以册立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丁卯。康熙御太和殿视朝。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各官、表贺建储行礼。是日、颁诏天下。康熙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託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于戏。主器得人、益笃灵长之祜。纶音式涣、用昭浩蕩之仁。布告中外、鹹使闻知。」
人物评价
作为康熙帝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与玄烨共同生活十载。她本人未曾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但事实上对玄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其所有后妃中,是最重要的一位。玄烨大婚后最初十年,对于整个康熙朝的发展,乃至奠定康乾盛世的坚实基础,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这十年中玄烨的所作所为,应当说与赫舍里氏有密不可分的联繫,后者以自己“宫闱式化,淑德彰闻”的行动,给予玄烨有力的支持。

由于皇后的得力辅佐与勤理内治,玄烨能够在祖母的指导下,顺利渡过他继位后的早期阶段,为其后近半个世纪的出色统治,开了一个好头。这其中有赫舍里氏一份功劳,她对于康熙朝早期的历史进程,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康熙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颇费了一番苦心。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很好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即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次女,之后的孝昭仁皇后入宫为妃(康熙没有册封号的妃子)。
另外一位候选人就是老臣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索尼身为朝廷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对朝廷还是算衷心的,而且,他对于鳌拜的专权也早有意见,册立他的孙女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一位候选人就是老臣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索尼身为朝廷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对朝廷还是算衷心的,而且,他对于鳌拜的专权也早有意见,册立他的孙女再合适不过了。
赫舍里氏的入宫之路也极其坎坷:鳌拜多次上奏以:「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不断威胁索尼一家和康熙皇帝一家。就在清朝皇室在这鳌拜威胁下,在康熙四年(1665)九月,年仅12岁的赫舍里氏嫁入清朝皇室册封皇后。
康熙六年(1667年)6月,皇后的老祖父索尼逝世。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决定命人活捉擒拿消灭鳌拜和其党羽,加上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意见后,于是布置身强力壮的勇士太监活捉鳌拜。
虽然皇后老祖父索尼在皇后与玄烨大婚后两年逝世,从大喜之日转为丧事。但之后的夫妻生活,孝诚仁皇后也依然受到了康熙皇帝关心和关爱,生二子嫡长子承祜(早夭)、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孝诚仁皇后因产子而崩逝,年轻的康熙皇帝悲痛不已,不但送孝诚仁皇后的梓宫往巩华城,更在皇后逝后半年内经常前去陪伴爱妻,一去就是一整日。
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的记载,除非朝中有重要祭祀或大事,康熙皇帝在孝诚仁皇后忌辰五月初三日(康熙亲自去祭奠孝诚仁皇后山陵)当天破例是不到乾清宫处理政事的,这样的持续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这样的维持已有二十五年载,足见康熙对结髮之妻的喜爱和思念。由于康熙皇帝对皇后感情深厚之故,康熙立嫡皇后所生两岁嫡次子胤礽封皇太子,作为未来预备储君。
康熙皇帝后来也曾先后册立妃嫔为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二位皇后,但却未见康熙皇帝表现出如同对待孝诚仁皇后这般深厚的情感,因此也间接的道出了康熙皇帝心中的位置只保留给孝诚仁皇后一人。
家族成员
祖父:赫舍里·索尼
父亲:领待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
叔父:三叔赫舍里·索额图
丈夫: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儿子:承祜(早殇)、理密亲王胤礽(皇太子)
妹妹:平妃 、法喀(孝昭仁皇后亲弟)娶继妻(孝诚仁皇后妹)
影视形象
- 1993 《康熙大帝——玄烨夺宫》王爱民饰赫舍里皇后
- 1993 《顺治与康熙》司马玉娇饰赫舍里皇后
- 1994 《天子屠龙》林映辉饰赫舍里皇后
- 1997 《康熙情锁金殿》陈滢饰赫舍里皇后
- 1998 《雍正小蝶年羹尧》徐冬梅饰赫舍里皇后
- 2001 《康熙王朝》李晨涛饰赫舍里皇后
- 2003 《皇太子秘史》周佳饰赫舍里皇后
- 2004 《少年康熙》姚芊羽饰赫舍里·芳儿
- 2005 《大河颂》张蓓蓓饰赫舍里皇后
- 2006 《康熙秘史》蔡琳饰赫舍里皇后
- 2011 《宫锁心玉》邵美琪饰赫舍里皇后
- 2012 《倾城绝恋》杨紫彤饰赫舍里皇后
- 2017 《龙珠传奇》张维娜饰赫舍里皇后
- 2018 《花落宫廷错流年》桑娜饰赫舍里皇后
- 2018《少帝康熙》赵韩樱子饰赫舍里·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