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御製皇陵碑

御製皇陵碑

御製皇陵碑

在明皇陵。碑高20余尺,宽约6尺,有碑文二十六行,每行五十六字。文为楷书,额篆“大明皇陵之碑”。洪武十一年,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叙述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和他参加起义军的情况、以及东渡大江,统一全国的简略过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此碑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原有碑亭,今已圮。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御製皇陵碑》
  • 创作年代:明
  • 文学体裁:名人传记
  • 作者:朱元璋

简介

御製皇陵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境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明皇陵内。御製皇陵碑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东50米外为无字碑(无字碑是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就的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至,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
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下为云朵。碑文系明太祖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屡屡出奇制胜、转危为安,最终夺取天下,他自认为是因为祖坟风水好保佑的结果。称帝后他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坟,立《御製皇陵碑》,特意记述自己艰难的身世,
让后人明白朱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

原文

御製皇陵碑
(明)朱元璋 撰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鑒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明皇陵明皇陵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着,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于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
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
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铓。
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鹹仰。关中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于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于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译文(节选)

当年我父亲寓居在这里,从事艰辛的农业劳动,朝不保夕。不久天灾流行,眷属遭殃。父亲终年64岁,母亲终年59岁。长兄已早逝,这时合家守丧,地主置我等于不顾,反而大声呼叱。我们得不到葬地,邻里都为我们伤心。忽有慷慨郑兄,以此片土相赠。然而出殡却无棺椁,只能以破旧的衣裳包裹着,掩以三尺黄土,哪里还有菜餚做祭奠?
既葬之后,家道凄凉。二哥年少体弱,苦无生计;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恰值无雨,飞蝗遍野,当地人没有粮食,以草木充饥。我家一无所有,心中惊惶,近于疯狂。乃与兄长计议,这样哪里是长久之计?兄长说不如离开此地,各自去度饑荒。兄弟二人各自为对方伤心痛哭。青天白日之下,哭断肝肠,然后各奔东西。连上苍都为我们哀痛。
汪家的老大妈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儿子带着礼物送我到寺庙出家。没过两个月,寺内断粮了。寺主封仓,遣散僧众。我们各自为计,象云水一样四处飘流。我没学过任何手艺,一无所长,要想依附亲友,也不过自求其辱,只能仰望苍天。自顾无所依靠,只有自已的影子相陪伴。
御製皇陵碑
早晨看着哪里有炊烟我就急匆匆地赶过去化缘,到了晚上,看到古寺就跑过去投宿。有时候,仰望着参天高崖而倚靠在崖壁上,听着猿猴在夜月下哀鸣而觉得无比凄凉。魂魄悠悠,父母不在,失魂落魄,四处徜徉,西风鹤唳,飞霜淅沥。我象飞蓬一样被风吹得飘摇不定,心里就象沸腾的汤水一样难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