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粤港回族社会史料辑录
《民国时期粤港回族社会史料辑录》通过对民国时期回族所办刊物的梳理,系统整理了散见于十余种刊物和民间收藏的有关广东和香港回族的社会史料,根据这些史料内容共编为广东伊斯兰教概况;伊斯兰文化教育专题;宗教场所专题;社团、组织(宗族)及其活动;讯息、通讯、启事、章程、言论等;人物;刊物社务、启事、信函、布告、简章、讯息等七个部分。这是研究民国时期粤港回族历史、教育、宗教、社团、人物、活动等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民国时期粤港回族社会史料辑录
-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
- 页数:545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读者天地文化
- 作者:马强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2120793
作者简介
马强,1972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在西北民族大学和中山大学攻读过历史学、宗教学和人类学专业,获得人类学专业宗教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範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和伊斯兰文化。在《思想战线》、《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世界宗教文化》、《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东南亚研究》、《寻根》等刊物发表论文及学术随笔50多篇。专着有《民国时期广州穆斯林报刊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曾主持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8年福特基金资助的“亚洲人研究亚洲”(Asian studies Asia)国际项目和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获得过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励。曾在日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巴基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家进行访学或学术交流。近来主要学术关注点有五:城市少数民族及社区、穆斯林移民、新归信穆斯林、Tablīgh Jamā‘at和农村伊斯兰教问题。
图书目录
前言:小传统的文化表述
第一部分广东伊斯兰教概况
广州回教谭尔素
广东全省礼拜寺分布图
广东全省礼拜寺分布图说明焕文
广州回教风俗略志傅守保
广州回教谈傅守宝
广州回教谈剑梅
谈谈广州的回教伊卜剌谦
三年来的广州伊斯兰张尧翰
斋月在广州有强
第二部分伊斯兰文化教育专题
一、综述
广州回教教育之过去与现在周继廉
广州各寺教务概况《月华周报》广州通讯
二、回文大学
广州回文大学启事
本社出版周年纪念与回文大学开课二周年纪念会纪盛
本寺举行回文大学第一届毕业暨慕晏尊就席典礼
广州回文大学布告
欢送马瑞图校长之盛况
三、香港回教博爱社义学
中华回教博爱社义学校务报告李重义
致各生家长们的几句话本校学务处
本社义学本年度校务报告学务部
博爱社义校校歌芬作
博爱义学之建设讯息
博爱社义校举行秋季始业开课礼式纪盛
补助香港博爱社义学
香港回教博爱社义学昨恢复上课
四、东营寺义学
整理东营义学堂
广州组织整理东营义学堂委员会
广州伊斯兰国小校改进教务大修校舍募捐启事
广州东营义学之宣言
修理东营清真国小校校产募债启事
广东东营义学堂之纠纷
小东营回教礼拜堂筹办义学
五、清真国小
记春季始业盛况苏善辅
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附设国小校图书室徵求书报启事
清真国小恳亲会志盛
广州清真国小校之概况塔影
清真国小校複课周年纪念盛况亮
清真国小恳亲会志盛继横
清真国小校最近概况春潮
斋期中各国小近讯凌云
清真国小校一年来之概况(民国三十六年)马景廉
广州清真国小正式上课
六、其它学校及组织
教理演讲会组织之经过
重建清真女学校碑记马子厚
濠畔街清真寺添设经书国小校
本市女讲经会纷纷活动辉煌
光塔寺拟办成年教义速成班
濠畔寺经学院招生
濠畔寺筹办濠光国小
关于清真中学应否继续筹办乙案
肇庆清真国小近况
七、教育评论
周德先生提倡改良广州回教学校之一封书
本市回文学校宜革新谭马性亮
筹办广州伊斯兰妇女教义研究会的管见宝塔
第三部分宗教场所专题
一、怀圣寺
重修怀圣寺暨光塔募捐启
广东回民召集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会议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重修怀圣光塔寺会议纪
穆民宜捐助重修怀圣光塔寺笃初
为重修怀圣寺而作吴事勤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会第二次会议议案
为重修怀圣光塔寺敬告同教书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一)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二)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重要启事(之三)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四)
重修广州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五)
重要启事(之六)
重修光塔寺筹备会之进行近况
重修怀圣光塔寺
怀圣光塔寺之重修再不可缓矣黄承杰
光塔怀圣寺之来函
为什幺我们要重修光塔寺?
为重修光塔寺告全国穆士林张智良
读元清《重修怀圣光塔序》有感而作募捐序
为募捐重修光塔及怀圣礼拜堂事向我国教胞进一言萼斯曼
周善之在香港回教博爱社演讲词
怀圣系教之隆替说马大伦
四川教友赞助怀圣光塔寺工程函
为重修怀圣光塔寺而作杨汉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一)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二)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四)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五)
吉林为广州怀圣寺募捐报告书
通讯(四川懋功县致广州重建光塔寺函)
重修广州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一次鸣谢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二次鸣谢捐款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三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四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六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七次鸣谢捐款
广州怀圣寺的故事郑师许
怀圣寺大殿开拆记摘星
光塔怀圣寺开幕讯
重修光塔怀圣寺开幕讯春潮
怀圣寺取消开斋饭纵横
辟马路声中之怀圣寺怀圣
怀圣寺头门筑路被割雄风
辟路声中之光塔北斗
广州怀圣寺设立教胞招待所
广州怀圣寺成立文化部
二、其它各寺
南胜寺恭祝至圣寿及举行重修落成典礼
濠畔街回教礼拜堂董事会启事
濠畔回教礼拜堂从新改组
广州濠畔寺改选管理委员会
重修崖县三亚清真古寺筹备会致本刊之公函
崖县三亚港回辉村清真古寺发起重修募捐
崖县回辉村清真古寺募捐处鸣谢
肇庆东寺筹备重修
重修肇城东寺小引
广东肇庆东寺为重修告教亲劝捐
三、墓地
广州回教请愿书
南海县长保护回教坟场之文告
广东省会公安局布告
重修先贤古墓捐启
广州回教坟场被侵占近况
西人重修先贤古墓璀璨
粤回教坟场被毁纠纷
广州先贤墓所遭之不幸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感言凌云
桂花岗惨案近讯
偷石匪难逃法网云
为广州回教先贤墓茔被掘事告粤当局俊荣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各方声援邮电汇志
广州先贤墓所遭不幸各地之电文
桂花岗回教公有坟场惨被恶棍占地毁坟灭骨略记
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公函
桂花岗假藉军力筑路近况龙蟠
筑西田公路走马岗被划入路线凌云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近情凌云
广州教胞请改黄埔路线维持数千坟穴
正德学校毁坟灭骨案始末记鲲鹏
为广东回民坟场被划入铁路线一案向中央各当局投递之呈文
黄埔支线划入我教坟场近讯璀璨
为广州回教公坟数千被划入铁路线事上蒋行政院长及粤当局呈文并告全国穆士林同胞书
周家口回教支会呈文
广州教胞请求保留回民坟地
本会为广州回教坟场事致广州曾市长函
西田公路实行改线祥麟
毁坟灭骨案仍未解决塔影
黄埔支线完满解决雪花
粤回教墓场多被掘毁
倡修先贤古墓道经过羽翼鹏
第四部分各类社团、组织(宗族)及其活动
一、广东回教崇善会
广东回教崇善会发起小引
广东回教崇善会讯息
广东回教崇善会进行方略
对回教崇善会略释傅博文
广东回教崇善会最近进行种种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一)
诸君其同情于崇善会乎锁秩泉
广东回教崇善会最近筹备的进行工作
广东回教崇善会选举大会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二)
回教崇善会成立
广东回教崇善会第一次会务会议录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三)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四)
回教崇善会筹备周年纪念
广东回教崇善会举行一周年纪念大会情形
广东回教崇善会二周年纪念大会纪盛
广东回教崇善会二周年纪念演说录
二、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
回教俱进会粤支部有恢复说
十一月九日二时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选举大会
俱进会粤支部职员就职大会志盛
俱进会致光复公司之公函
上运动场委员会之呈稿
俱进会粤支部职员就职大会演讲辞
俱进会粤支部邮电辽宁援助日警惨杀米双祯案
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公函
俱进会呈公安局之公稟
广州教胞讨论对待辱教案纪
三、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筹备会宣言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章程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组织概况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成立典礼情形
本市青年护教团近讯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启事
四、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启事
回教博爱社讯息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开幕
博爱社益寿部结束会议
本港穆侨调查之经过及统计
回教博爱社社务报告编辑
十一月九日广州市回教全体光塔寺开欢迎会香港博爱社代表会
致旅港本教同人公函
博爱社致辽宁电长风
中华回教博爱社大会情形
回教博爱社启事
欢迎广州怀圣寺代表情形
民国廿一年度社务报告
侨港回民护教大会成立宣言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来函
香港回教博爱社之计画与进行
香港回教博爱社劝捐小引
香港教亲设立回教博爱社
中华会回教博爱社社长逝世
香港博爱社改选职员
香港快邮带电
香港中华回教侨胞筹备发行月刊近讯
博爱社奉到省府批示雪花
博爱社社务报告
德育讯息
博爱社恭祝圣女寿辰情形
广州回教俱进会粤支部欢迎会上之演说莲父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理监事选出
博爱社扩展社址
为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筹备扩充教堂而作
香港博爱社筹建礼拜堂代表团访穗
在博爱社访问团招待会上
五、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
有感于所谓“回教自治会”忍庐
本会(香港回教青年会)祝圣记录记者
周教长为所谓“广州伪维持会成立”向本港报界发表谈话录自港报
(香港回教青年会)会务报告
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自动捐巨款
六、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香港分会
香港分会揭穿敌在广州煽动回胞之丑剧
香港分会正式隶属本会
七、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
广州支会筹备完成
广东省分会筹备会及广州支会代电
广州通讯
前前后后(代篇首语)潘伯铭
会议记录
福利基金管委会三十六年度收支概况表
广州回协支会的我见周兆匡
中国回协会广州分会云峰公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
广州回协会定期广播
广州支会工作近况
广州支会升为分会
广州回协招待抵粤教胞
回协宗教讲座节目及日期
八、慈幼院
为慈幼院筹募救济金敬向教胞说几句话周善之
为慈幼院筹捐救济基金启事
救救这一角落的孤儿羽威扬
从外国孤儿说到我回教孤儿冯展云
慈幼院改组纲要蒋永华
我们慈幼院的日常生活周炳胜
慈幼院中的生活剪影马秉林
从阿文班说到慈幼院杨景棠
慈幼院发动筹募救济基金
广州慈幼院筹募救济基金启事
九、其它
婚姻崇俭会讯息
婚姻崇俭会简章解释
刘族修谱告成纪念盛会
家族联欢之可风
广东刘氏宗族自治尊亲会成立
刘氏宗族自治尊亲会成立会纪盛
穆民丧制会规复常会
敬告穆民丧制会全体会友书善之
(慎终会)会典纪盛
壬申四月十五日第七周(慎终会)纪念大会议决案
拟立回教追远会宣言
周德新先生致马德谦君的一封书
兹将民国二十一年各位捐助寡妇房柴薪列下
回教公会广州分会组织进行讯凤逸
香港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捐募寒衣代金
香港回教文化研究会改选
被人们遗忘的一角崖县教胞也筹组支会了
穗市国庆日国术搏斗大会塔光社成绩优异
穗塔光社徵求社员
广州塔光社社员参加西洋拳术比赛
安老所办理概况杨汉光
四坊公箱接管办理概况马德谦
广州萨族联谊会继续赠书
第五部分各类讯息、通讯、启事、章程、言论等
一、讯息、通讯
香港教友拟发行教理刊物
今年斋月本市穆民补斋一日
金廷瑄阿衡抱卷荣归
先贤万国师纪念
回教博爱社月刊出版
本市回民欢迎刘传根阿廉游学回粤详情
本市寡妇房行将改建
本市各寺今年举行祝圣办法
《天方学理月刊》之纠纷A.S.
广州同道发生龃龉
《天方学理》纠纷之尾声——分道扬镳孚
怀圣寺开斋日之盛况耀汉
《穆民之一日》出版了
陈焕文先生结婚
本报社长陈焕文与萨洁卿女士结婚纪盛
刘传根阿衡莅常鸿爪
西粤文字吐光芒
香港回民恭祝穆圣诞日
港回教徒举行海浴
怀圣寺古松凋零死璀
跌打医生马达泉赠医施药
《广东时报》侮教案和平解决凌云
马总教长译着《认一论》将出版雪花
马总教长之译述热凤逸
青海马主席过港一事春潮
康寿堂改发香饩券辉煌
庆祝蒋委员长寿辰盛况龙蟠
香港清真教刊已出版
剪象谦阿訇履港讯
香港侨港印教胞筹办孤儿院
陈焕文女公子举行颂讚典礼
陈焕文提倡宰“尔给格”纪盛马克文
《回教认一论》已出版怀圣
文献会聘任我教委员瑞雪
全港回教徒祈祷抗战胜利
香港回胞向领袖暨白理事长献旗
南洋访问团离港赴新
广州教胞讯息
流离失所的广州回教难民
香港回胞欢迎马坚王世明
敌伪在广州活动情形
香港回胞认购战债三千余元
安插香港流亡教胞
广州支会举行二届集团婚礼
白寿彝教授离滇飞粤抵苏
广州回胞动态杂缀
新嘉坡回教会长抵粤考察
广州各寺举行万葛师纪念
港《新儿童》杂誌刊载侮教文字
广州四坊公箱拨款倡办割礼
哈志在香港
《怀圣》出版
张鸿韬阿洪走马上任
表彰人类师表《穆圣传》将出版
新书出版预言
张鸿韬阿衡抵穗(之一)
张鸿韬阿衡抵穗(之二)
潘伯铭、熊振宗广播清真回教之介绍
穗市庆祝先贤宛葛素诞辰
白荣忠在穗行医济世
国立中山大学增设阿拉伯文科熊振宗担任讲授
穗教胞庆祝忠孝节
文化部鸣谢
马达五阿訇在桂林
马达五阿洪返穗
广州回胞关怀青海水灾
熊振宗阿衡受聘中大
广州教务简讯
欧阳配日医师免费为贫苦教胞服务
杨沙过穗赴港转里
文化大学学生入教
回教精神深入农村学校去
马达五医师开业济世
二、启事
陈焕文启事(之一)
陈焕文启事(之二)
马玉龙启事(之一)
马玉龙启事(之二)
马瑞图启事(之一)
马瑞图启事(之二)
马瑞图启事(之三)
陈秀芝启事
博爱社德育部马达五启事
马达五启事
周德新先生致马德谦君的一封书
代邮
怀圣图书室鸣谢启事
教善箱值理启事
赠送教义书籍谨启
文化部启事(一)(二)
筹备怀圣同学会启事
三、布告、批令、章程等
準免清真别舍捐费之批令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布告副字第五百三十号
四方公议土工修做山坟章程
广州市政府布告
四、言论
香港金逸卿阿洪对婚礼之意
肇地陋习穆吉瑞
穷回回让
禅山之游应昆
广州回教妇女前途之悲观嫉俗少年
向一个缺乏教理学识的青年说几句解释的话易司马仪
读《訾詈马刘两位阿衡之传单》后易司马仪
《天方学理月刊》发生纠纷的感想振武
小节游坟有感东风
阅第六期《掌教阿洪之责任是什幺》感言香港姐妹团
怎样才称是回教的新青年立
读《穆民》月报“婚丧专号”后衣布
这是青年应负的咎责吗?白珩
枕畔随笔晴天白珩
由取消开斋饭说起春潮
广州回教目下急应改善之事乐真
塔影楼随笔
我们的共鸣伯罕
第六部分人物专题
热心宗教者又陨一人
吾教之健将又弱了一个
本报记者吴事勤君归真
回教明星吴事勤君逝世
吴事勤先生逝世
佛山传来的哀音子嘉
闻星陨有感让
易斯马仪道谢
悼亡友吴君事勤刘传根
读吴海萍君逝世噩耗之感想国庆
吴君仙游后刘传鋆
致悼死了不久的吴君依布
悼吴事勤先生常步舜
再悼吴事勤先生常步舜
吴事勤君之夫人寄养于陈焕文家中
吴事勤君纪念碑
东营寺有关吴事勤后事启事
吊吴君海萍维
代办吴事勤先生丧务处报告
省港穆民为吴事勤先生树纪念碑
《月华》编辑部复佛山易斯马仪函
追挽吴海萍先生
哈俊驹先生逝世
周善之启事
教中青年又弱了一个张广义
尔斯曼在南胜寺演讲(纪念周承恩)
中国之好阿衡又弱了一位:关于魏文斋阿訇
亡父传略马云从马云良
回民国大代表广东省候选人潘伯铭先生
报告发现蒲寿庚家谱经过张玉光金德宝
第七部分刊物社务、启事、信函、布告、简章、讯息等
一、《天方学理月刊》
发刊词马玉龙
《天方学理月刊》投稿简章
本刊启事(之一)
本社开幕典礼盛况
编余
中国回教公会总会来函一则
改版宣言应章
《学理》之前焕文
《天方学理月刊》社启事
祝词
本刊命名说玉龙
说月刊的裨益及如何求其进步瑞图
在一周纪念重谈本刊的使命阿厘
一周年后对本刊的一点希望大伟
本刊联欢会纪盛
本刊启事(之二)
编者的话
马玉龙启事
赘声易司马仪
本刊启事(之三)
本刊举行青年教友联欢大会情形
本刊二周年纪念的回想玉龙
拉杂写来敬祝《学理》二周年子嘉
《天方学理月刊》二周纪念感言步舜
对于本刊之希望国庆
为本刊二周年纪念对各方面说几句诚恳的话易斯马仪
《天方学理月刊》今后之使命俊驹
刊尾语编者
在《天方学理月刊》二周年纪念会致答词草稿
本刊启事(之四)
《天方学理月刊》停版讯息
本刊启事(之五)
三周年纪念感言
为《天方学理月刊》三周年纪念说几句话李斌
天堂钥风东
《天方学理月刊》三周年纪念祝词河北平博斋
《天方学理月刊》简称《天理月刊》之我见尔思曼
本刊声请登记之呈文
中国国民党西南出版物审查理事处致本刊之公函
贡献于《天方学理月刊》者张幼文
二、《穆士林》
发刊例话长风
本刊重要启事
编后谈话编者
写在本刊周年后白珩
编后布告编者
续刊词编者
痛斥香港《南强报》的经过
三、《穆民》
创刊絮言锁秩泉
发刊词陈焕文
《穆民》月报发刊的感想张一伟
二十年元旦本报社开幕纪盛
编辑以后
本报代收款项处
开卷语编者
《穆民》月报增价启事
《穆民》月报推广启事
本报重要启事
广州东营寺致《穆民》月报函
四、《塔光》
《塔光》创刊序李健儿
发刊词璀璨
对于刊物之感想清真室主
编后话
《塔光》被日伪冒名出版
被敌强冒之广州《塔光》社尧翰
五、《清真教刊》
发刊词
本刊启事
《清真教刊》首版宣言
《清真教刊》社组织大纲
编后话振宗
六、其它
广东编印《回声》月刊
《广州回协》出版
附属档案: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报刊目录索引
第一部分广东伊斯兰教概况
广州回教谭尔素
广东全省礼拜寺分布图
广东全省礼拜寺分布图说明焕文
广州回教风俗略志傅守保
广州回教谈傅守宝
广州回教谈剑梅
谈谈广州的回教伊卜剌谦
三年来的广州伊斯兰张尧翰
斋月在广州有强
第二部分伊斯兰文化教育专题
一、综述
广州回教教育之过去与现在周继廉
广州各寺教务概况《月华周报》广州通讯
二、回文大学
广州回文大学启事
本社出版周年纪念与回文大学开课二周年纪念会纪盛
本寺举行回文大学第一届毕业暨慕晏尊就席典礼
广州回文大学布告
欢送马瑞图校长之盛况
三、香港回教博爱社义学
中华回教博爱社义学校务报告李重义
致各生家长们的几句话本校学务处
本社义学本年度校务报告学务部
博爱社义校校歌芬作
博爱义学之建设讯息
博爱社义校举行秋季始业开课礼式纪盛
补助香港博爱社义学
香港回教博爱社义学昨恢复上课
四、东营寺义学
整理东营义学堂
广州组织整理东营义学堂委员会
广州伊斯兰国小校改进教务大修校舍募捐启事
广州东营义学之宣言
修理东营清真国小校校产募债启事
广东东营义学堂之纠纷
小东营回教礼拜堂筹办义学
五、清真国小
记春季始业盛况苏善辅
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附设国小校图书室徵求书报启事
清真国小恳亲会志盛
广州清真国小校之概况塔影
清真国小校複课周年纪念盛况亮
清真国小恳亲会志盛继横
清真国小校最近概况春潮
斋期中各国小近讯凌云
清真国小校一年来之概况(民国三十六年)马景廉
广州清真国小正式上课
六、其它学校及组织
教理演讲会组织之经过
重建清真女学校碑记马子厚
濠畔街清真寺添设经书国小校
本市女讲经会纷纷活动辉煌
光塔寺拟办成年教义速成班
濠畔寺经学院招生
濠畔寺筹办濠光国小
关于清真中学应否继续筹办乙案
肇庆清真国小近况
七、教育评论
周德先生提倡改良广州回教学校之一封书
本市回文学校宜革新谭马性亮
筹办广州伊斯兰妇女教义研究会的管见宝塔
第三部分宗教场所专题
一、怀圣寺
重修怀圣寺暨光塔募捐启
广东回民召集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会议
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重修怀圣光塔寺会议纪
穆民宜捐助重修怀圣光塔寺笃初
为重修怀圣寺而作吴事勤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会第二次会议议案
为重修怀圣光塔寺敬告同教书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一)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二)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重要启事(之三)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四)
重修广州怀圣光塔寺筹备处启事(之五)
重要启事(之六)
重修光塔寺筹备会之进行近况
重修怀圣光塔寺
怀圣光塔寺之重修再不可缓矣黄承杰
光塔怀圣寺之来函
为什幺我们要重修光塔寺?
为重修光塔寺告全国穆士林张智良
读元清《重修怀圣光塔序》有感而作募捐序
为募捐重修光塔及怀圣礼拜堂事向我国教胞进一言萼斯曼
周善之在香港回教博爱社演讲词
怀圣系教之隆替说马大伦
四川教友赞助怀圣光塔寺工程函
为重修怀圣光塔寺而作杨汉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一)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二)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三)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四)
各省穆民襄助重修怀圣光塔寺之踊跃声(之五)
吉林为广州怀圣寺募捐报告书
通讯(四川懋功县致广州重建光塔寺函)
重修广州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一次鸣谢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二次鸣谢捐款
重修广东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三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四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六次鸣谢捐款
重修怀圣光塔寺筹备处第七次鸣谢捐款
广州怀圣寺的故事郑师许
怀圣寺大殿开拆记摘星
光塔怀圣寺开幕讯
重修光塔怀圣寺开幕讯春潮
怀圣寺取消开斋饭纵横
辟马路声中之怀圣寺怀圣
怀圣寺头门筑路被割雄风
辟路声中之光塔北斗
广州怀圣寺设立教胞招待所
广州怀圣寺成立文化部
二、其它各寺
南胜寺恭祝至圣寿及举行重修落成典礼
濠畔街回教礼拜堂董事会启事
濠畔回教礼拜堂从新改组
广州濠畔寺改选管理委员会
重修崖县三亚清真古寺筹备会致本刊之公函
崖县三亚港回辉村清真古寺发起重修募捐
崖县回辉村清真古寺募捐处鸣谢
肇庆东寺筹备重修
重修肇城东寺小引
广东肇庆东寺为重修告教亲劝捐
三、墓地
广州回教请愿书
南海县长保护回教坟场之文告
广东省会公安局布告
重修先贤古墓捐启
广州回教坟场被侵占近况
西人重修先贤古墓璀璨
粤回教坟场被毁纠纷
广州先贤墓所遭之不幸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感言凌云
桂花岗惨案近讯
偷石匪难逃法网云
为广州回教先贤墓茔被掘事告粤当局俊荣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各方声援邮电汇志
广州先贤墓所遭不幸各地之电文
桂花岗回教公有坟场惨被恶棍占地毁坟灭骨略记
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公函
桂花岗假藉军力筑路近况龙蟠
筑西田公路走马岗被划入路线凌云
桂花岗毁坟灭骨案近情凌云
广州教胞请改黄埔路线维持数千坟穴
正德学校毁坟灭骨案始末记鲲鹏
为广东回民坟场被划入铁路线一案向中央各当局投递之呈文
黄埔支线划入我教坟场近讯璀璨
为广州回教公坟数千被划入铁路线事上蒋行政院长及粤当局呈文并告全国穆士林同胞书
周家口回教支会呈文
广州教胞请求保留回民坟地
本会为广州回教坟场事致广州曾市长函
西田公路实行改线祥麟
毁坟灭骨案仍未解决塔影
黄埔支线完满解决雪花
粤回教墓场多被掘毁
倡修先贤古墓道经过羽翼鹏
第四部分各类社团、组织(宗族)及其活动
一、广东回教崇善会
广东回教崇善会发起小引
广东回教崇善会讯息
广东回教崇善会进行方略
对回教崇善会略释傅博文
广东回教崇善会最近进行种种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一)
诸君其同情于崇善会乎锁秩泉
广东回教崇善会最近筹备的进行工作
广东回教崇善会选举大会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二)
回教崇善会成立
广东回教崇善会第一次会务会议录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三)
广东回教崇善会启事(之四)
回教崇善会筹备周年纪念
广东回教崇善会举行一周年纪念大会情形
广东回教崇善会二周年纪念大会纪盛
广东回教崇善会二周年纪念演说录
二、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
回教俱进会粤支部有恢复说
十一月九日二时回教俱进会粤支部选举大会
俱进会粤支部职员就职大会志盛
俱进会致光复公司之公函
上运动场委员会之呈稿
俱进会粤支部职员就职大会演讲辞
俱进会粤支部邮电辽宁援助日警惨杀米双祯案
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公函
俱进会呈公安局之公稟
广州教胞讨论对待辱教案纪
三、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筹备会宣言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章程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组织概况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成立典礼情形
本市青年护教团近讯
广州回教青年护教团启事
四、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启事
回教博爱社讯息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开幕
博爱社益寿部结束会议
本港穆侨调查之经过及统计
回教博爱社社务报告编辑
十一月九日广州市回教全体光塔寺开欢迎会香港博爱社代表会
致旅港本教同人公函
博爱社致辽宁电长风
中华回教博爱社大会情形
回教博爱社启事
欢迎广州怀圣寺代表情形
民国廿一年度社务报告
侨港回民护教大会成立宣言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来函
香港回教博爱社之计画与进行
香港回教博爱社劝捐小引
香港教亲设立回教博爱社
中华会回教博爱社社长逝世
香港博爱社改选职员
香港快邮带电
香港中华回教侨胞筹备发行月刊近讯
博爱社奉到省府批示雪花
博爱社社务报告
德育讯息
博爱社恭祝圣女寿辰情形
广州回教俱进会粤支部欢迎会上之演说莲父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理监事选出
博爱社扩展社址
为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筹备扩充教堂而作
香港博爱社筹建礼拜堂代表团访穗
在博爱社访问团招待会上
五、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
有感于所谓“回教自治会”忍庐
本会(香港回教青年会)祝圣记录记者
周教长为所谓“广州伪维持会成立”向本港报界发表谈话录自港报
(香港回教青年会)会务报告
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自动捐巨款
六、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香港分会
香港分会揭穿敌在广州煽动回胞之丑剧
香港分会正式隶属本会
七、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
广州支会筹备完成
广东省分会筹备会及广州支会代电
广州通讯
前前后后(代篇首语)潘伯铭
会议记录
福利基金管委会三十六年度收支概况表
广州回协支会的我见周兆匡
中国回协会广州分会云峰公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
广州回协会定期广播
广州支会工作近况
广州支会升为分会
广州回协招待抵粤教胞
回协宗教讲座节目及日期
八、慈幼院
为慈幼院筹募救济金敬向教胞说几句话周善之
为慈幼院筹捐救济基金启事
救救这一角落的孤儿羽威扬
从外国孤儿说到我回教孤儿冯展云
慈幼院改组纲要蒋永华
我们慈幼院的日常生活周炳胜
慈幼院中的生活剪影马秉林
从阿文班说到慈幼院杨景棠
慈幼院发动筹募救济基金
广州慈幼院筹募救济基金启事
九、其它
婚姻崇俭会讯息
婚姻崇俭会简章解释
刘族修谱告成纪念盛会
家族联欢之可风
广东刘氏宗族自治尊亲会成立
刘氏宗族自治尊亲会成立会纪盛
穆民丧制会规复常会
敬告穆民丧制会全体会友书善之
(慎终会)会典纪盛
壬申四月十五日第七周(慎终会)纪念大会议决案
拟立回教追远会宣言
周德新先生致马德谦君的一封书
兹将民国二十一年各位捐助寡妇房柴薪列下
回教公会广州分会组织进行讯凤逸
香港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捐募寒衣代金
香港回教文化研究会改选
被人们遗忘的一角崖县教胞也筹组支会了
穗市国庆日国术搏斗大会塔光社成绩优异
穗塔光社徵求社员
广州塔光社社员参加西洋拳术比赛
安老所办理概况杨汉光
四坊公箱接管办理概况马德谦
广州萨族联谊会继续赠书
第五部分各类讯息、通讯、启事、章程、言论等
一、讯息、通讯
香港教友拟发行教理刊物
今年斋月本市穆民补斋一日
金廷瑄阿衡抱卷荣归
先贤万国师纪念
回教博爱社月刊出版
本市回民欢迎刘传根阿廉游学回粤详情
本市寡妇房行将改建
本市各寺今年举行祝圣办法
《天方学理月刊》之纠纷A.S.
广州同道发生龃龉
《天方学理》纠纷之尾声——分道扬镳孚
怀圣寺开斋日之盛况耀汉
《穆民之一日》出版了
陈焕文先生结婚
本报社长陈焕文与萨洁卿女士结婚纪盛
刘传根阿衡莅常鸿爪
西粤文字吐光芒
香港回民恭祝穆圣诞日
港回教徒举行海浴
怀圣寺古松凋零死璀
跌打医生马达泉赠医施药
《广东时报》侮教案和平解决凌云
马总教长译着《认一论》将出版雪花
马总教长之译述热凤逸
青海马主席过港一事春潮
康寿堂改发香饩券辉煌
庆祝蒋委员长寿辰盛况龙蟠
香港清真教刊已出版
剪象谦阿訇履港讯
香港侨港印教胞筹办孤儿院
陈焕文女公子举行颂讚典礼
陈焕文提倡宰“尔给格”纪盛马克文
《回教认一论》已出版怀圣
文献会聘任我教委员瑞雪
全港回教徒祈祷抗战胜利
香港回胞向领袖暨白理事长献旗
南洋访问团离港赴新
广州教胞讯息
流离失所的广州回教难民
香港回胞欢迎马坚王世明
敌伪在广州活动情形
香港回胞认购战债三千余元
安插香港流亡教胞
广州支会举行二届集团婚礼
白寿彝教授离滇飞粤抵苏
广州回胞动态杂缀
新嘉坡回教会长抵粤考察
广州各寺举行万葛师纪念
港《新儿童》杂誌刊载侮教文字
广州四坊公箱拨款倡办割礼
哈志在香港
《怀圣》出版
张鸿韬阿洪走马上任
表彰人类师表《穆圣传》将出版
新书出版预言
张鸿韬阿衡抵穗(之一)
张鸿韬阿衡抵穗(之二)
潘伯铭、熊振宗广播清真回教之介绍
穗市庆祝先贤宛葛素诞辰
白荣忠在穗行医济世
国立中山大学增设阿拉伯文科熊振宗担任讲授
穗教胞庆祝忠孝节
文化部鸣谢
马达五阿訇在桂林
马达五阿洪返穗
广州回胞关怀青海水灾
熊振宗阿衡受聘中大
广州教务简讯
欧阳配日医师免费为贫苦教胞服务
杨沙过穗赴港转里
文化大学学生入教
回教精神深入农村学校去
马达五医师开业济世
二、启事
陈焕文启事(之一)
陈焕文启事(之二)
马玉龙启事(之一)
马玉龙启事(之二)
马瑞图启事(之一)
马瑞图启事(之二)
马瑞图启事(之三)
陈秀芝启事
博爱社德育部马达五启事
马达五启事
周德新先生致马德谦君的一封书
代邮
怀圣图书室鸣谢启事
教善箱值理启事
赠送教义书籍谨启
文化部启事(一)(二)
筹备怀圣同学会启事
三、布告、批令、章程等
準免清真别舍捐费之批令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布告副字第五百三十号
四方公议土工修做山坟章程
广州市政府布告
四、言论
香港金逸卿阿洪对婚礼之意
肇地陋习穆吉瑞
穷回回让
禅山之游应昆
广州回教妇女前途之悲观嫉俗少年
向一个缺乏教理学识的青年说几句解释的话易司马仪
读《訾詈马刘两位阿衡之传单》后易司马仪
《天方学理月刊》发生纠纷的感想振武
小节游坟有感东风
阅第六期《掌教阿洪之责任是什幺》感言香港姐妹团
怎样才称是回教的新青年立
读《穆民》月报“婚丧专号”后衣布
这是青年应负的咎责吗?白珩
枕畔随笔晴天白珩
由取消开斋饭说起春潮
广州回教目下急应改善之事乐真
塔影楼随笔
我们的共鸣伯罕
第六部分人物专题
热心宗教者又陨一人
吾教之健将又弱了一个
本报记者吴事勤君归真
回教明星吴事勤君逝世
吴事勤先生逝世
佛山传来的哀音子嘉
闻星陨有感让
易斯马仪道谢
悼亡友吴君事勤刘传根
读吴海萍君逝世噩耗之感想国庆
吴君仙游后刘传鋆
致悼死了不久的吴君依布
悼吴事勤先生常步舜
再悼吴事勤先生常步舜
吴事勤君之夫人寄养于陈焕文家中
吴事勤君纪念碑
东营寺有关吴事勤后事启事
吊吴君海萍维
代办吴事勤先生丧务处报告
省港穆民为吴事勤先生树纪念碑
《月华》编辑部复佛山易斯马仪函
追挽吴海萍先生
哈俊驹先生逝世
周善之启事
教中青年又弱了一个张广义
尔斯曼在南胜寺演讲(纪念周承恩)
中国之好阿衡又弱了一位:关于魏文斋阿訇
亡父传略马云从马云良
回民国大代表广东省候选人潘伯铭先生
报告发现蒲寿庚家谱经过张玉光金德宝
第七部分刊物社务、启事、信函、布告、简章、讯息等
一、《天方学理月刊》
发刊词马玉龙
《天方学理月刊》投稿简章
本刊启事(之一)
本社开幕典礼盛况
编余
中国回教公会总会来函一则
改版宣言应章
《学理》之前焕文
《天方学理月刊》社启事
祝词
本刊命名说玉龙
说月刊的裨益及如何求其进步瑞图
在一周纪念重谈本刊的使命阿厘
一周年后对本刊的一点希望大伟
本刊联欢会纪盛
本刊启事(之二)
编者的话
马玉龙启事
赘声易司马仪
本刊启事(之三)
本刊举行青年教友联欢大会情形
本刊二周年纪念的回想玉龙
拉杂写来敬祝《学理》二周年子嘉
《天方学理月刊》二周纪念感言步舜
对于本刊之希望国庆
为本刊二周年纪念对各方面说几句诚恳的话易斯马仪
《天方学理月刊》今后之使命俊驹
刊尾语编者
在《天方学理月刊》二周年纪念会致答词草稿
本刊启事(之四)
《天方学理月刊》停版讯息
本刊启事(之五)
三周年纪念感言
为《天方学理月刊》三周年纪念说几句话李斌
天堂钥风东
《天方学理月刊》三周年纪念祝词河北平博斋
《天方学理月刊》简称《天理月刊》之我见尔思曼
本刊声请登记之呈文
中国国民党西南出版物审查理事处致本刊之公函
贡献于《天方学理月刊》者张幼文
二、《穆士林》
发刊例话长风
本刊重要启事
编后谈话编者
写在本刊周年后白珩
编后布告编者
续刊词编者
痛斥香港《南强报》的经过
三、《穆民》
创刊絮言锁秩泉
发刊词陈焕文
《穆民》月报发刊的感想张一伟
二十年元旦本报社开幕纪盛
编辑以后
本报代收款项处
开卷语编者
《穆民》月报增价启事
《穆民》月报推广启事
本报重要启事
广州东营寺致《穆民》月报函
四、《塔光》
《塔光》创刊序李健儿
发刊词璀璨
对于刊物之感想清真室主
编后话
《塔光》被日伪冒名出版
被敌强冒之广州《塔光》社尧翰
五、《清真教刊》
发刊词
本刊启事
《清真教刊》首版宣言
《清真教刊》社组织大纲
编后话振宗
六、其它
广东编印《回声》月刊
《广州回协》出版
附属档案: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报刊目录索引
序言
小传统的文化表述
一、民国大势与粤港回族文化活动
清末民初,中国历经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社会动荡,国势飘摇。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受到各种冲击最为激烈的时代。千余年封建帝制瓦解于旦夕之间,打碎了“天子”家天下的君权神授思想,皇权至上的观念从此在国人的记忆中淡出,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如期而至,促发一批批满怀大义,寻求强国富民,发展图存的理想之士激流勇进。值此风雨飘摇之秋,也是思想荟萃,民智渐开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各地,特别是地处政治、文化中心,或沿海交通便利之地的回族深受其影响,创办各类刊物近300种。
民国时期广东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肇庆、崖县(海南建省前归广东管辖,称琼崖或琼州,回族主要分布在三亚)三地。三亚回族与粤方言回族在语言和地域文化方面差距较大,加之地理区隔联繫很少。广州为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地,伊斯兰文化年湮代远,世代守替;血脉流行,根深叶茂。因清末社会动荡,广州、肇庆回族辗转于粤港之间,百年间已经发展成为香港诸多穆斯林社团中特色鲜明的回族社团。
值此社会动荡、国势飘摇、思想碰撞、民智渐开之时,民国时期粤港回族也成立社团、组织义学、创办报刊、投身公益、兴办实业等以启迪民智,改革民风,挽教门于狂澜即倒,救民族于水深火热。在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粤港回族以不多之人口,却为后人留下了十余种珍贵的报刊资料。这些文本从不同角度论及广东的伊斯兰教状况和回族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民国时期整个广东乃至香港、澳门等地穆斯林活动的重要文献。
因刊物交流、编辑互动、作者和读者关心,粤港回族在民国时期表现较为活跃,倍受国内回族诸多报刊的关注,其社会史料也发现于国内各地诸多报刊。长期以来,因处于边缘、小传统和非主流之故,这种被体制内媒体视为“不入流”、“不重要”的文本与图书馆基本绝缘,大多散落于回族民间团体和个人。长期以来,西北回族多视阿拉伯文字的出版物为“经典”,对类似汉文小报小刊往往弃之不藏,因而民间珍视收藏者亦极为贫乏。二十世纪,国人多遭政治和文化运动之浩劫,大多数类似资料历遭没收或销毁,或被某些个人据为己有,完整收藏成套报刊的情况难得一见。就国内收藏情况而言,国家图书馆、宁夏社科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个别省市的地方文献部通过坚持不懈的蒐集有适量收藏,但各种刊物的保存状况堪忧,有些可能是孤本、绝版的报刊至今仍未进行缩微和影印等保护工作。
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所办刊物有十余种,大多创办于1930年代左右,有些停刊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只有《怀圣》创办时间较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对于这些刊物,《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广州宗教志》、《广东省志·宗教志》等书中有简要介绍,但不乏错漏。 2004年,笔者编辑出版了《民国时期广州穆斯林报刊资料辑录》,主要对广东省文献馆所藏民国广东回族期刊进行了梳理和编目。 由于经费和时间所限,没有对散见于其他地方的粤港回族创办报刊,以及民国其他各地回族刊物中记录的粤港回族社会史料进行整理,始终感觉遗憾。现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国家图书馆珍藏文献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及笔者从香港、西安等地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所办几种报刊,以及当时国内其它回族报刊中所涉及粤港回族社会史料编辑成册,为日后研究做一铺垫。
二、民国粤港回族出版报刊情况
1、《天方学理月刊》
月刊。创刊于1928年10月,由广州濠畔街回教堂《天方学理月刊》社主办,是当时任濠畔寺教长的马瑞图同周善之、陈焕文等人创办的文化宣传刊物,主编马瑞图。开闢有论坛、译丛、译海新潮、杂俎、革俗、特载、问答、鸟瞰、小评、论着、逻辑、笔记、常识顾问、中外新闻、回教青年、文艺、小说、零金碎玉、教理测验等栏目,是民国时期广州创办最早的刊物,主笔者有马瑞图(玉龙)、杨瑞生、陈焕文、马得康、吴事勤、山国庆、易司马仪等。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该刊可能于1936年3月七卷二号时停刊,共出版七十四期。仅从出版数量和持续年限来看,民国回族报刊中只有《月华》、《伊光》、《震宗报》、《成师校刊》、《突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等为数不多的几份刊物可与之媲美。现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第八、九、十、十一、十五、二十、二周年纪念号、三卷三号、四卷七号、八号。
2、《晨光周刊》
周报。1925年创刊于广州,具体情况不详。
3、《广州回教青年会月刊》
月刊。约出版于1920年代后期,广州回教青年会编印,内容以阐扬教理、报导回族青年活动情况等为主。
4、《穆士林》
期刊。1930年9月创刊于香港,代理发行处为香港下环湾仔道陈东里中华回教博爱社,承印者广州市西湖街岐兴阁,第三刊时编辑兼发刊者为广东穆士林书报社,中华回教博爱社成为代理处,在广州市西门长庚路宁家里湖洞新巷第一号设有代派处。后来到第七期才由中华回教博爱社穆士林刊社编辑发行,广州市小北湛家二巷六号穆民月报编辑部代订。因而本刊早期也可视为是广州回族参与创办的刊物,其实后来的主办者也主要是旅居香港的广东回族。主要开闢有论坛、译丛、要闻、宗教、布告、翻译、文海、鸟瞰、特载、言论、教义、事件、社务、来函照录等栏目,其中第十一期除正式栏目外还收编了《护教汇闻》,详细辑录了《南华文艺》等报刊刊载的侮辱伊斯兰教的文章,并附有英文翻译提要,对这一事件的始由叙述得很清楚,内容涉及教案、电报、信箱、日记、社论等,并对教案提及的侮辱性言词进行了批驳和反击。该社主要成员及主笔者有马敬之、马受百、马慎康、杨一飞、白珩、马达吾(野谷)等人。此外《穆民》和《天方学理月刊》的作者也经常投稿。该刊是现在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所办《穆斯林先驱》的前身,也是研究香港穆斯林及其与广州等地穆斯林关係的珍贵资料。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三、四、五六合刊、七、八九合刊、十一期。
5、《穆民》
月刊。1931年元月创刊于广州小东营回教礼拜堂穆民月报社。主编陈焕文,编辑通讯处在广州小北湛家2巷6号。开闢有穆民言论、翻译经典、穆民文艺、天方故事、东鳞西爪、穆民讯息、教义研究、穆民金玉、医学常识、统计调查等栏目,该刊第一卷第二期为贵月号,专门介绍并讨论穆斯林斋月的宗教礼仪和活动;第一卷第四期为婚丧专号,专门介绍了婚姻和丧葬方面的有关知识。主笔人主要有山国庆、吴事勤、陈应琨、白珩、杨瑞生、易司马仪、野谷、马之骥、纳子嘉(纳忠)等人。本刊的出版起因于《天方学理月刊》因刊登念经受酬问题内部发生纠纷,主张废除“海迪叶”(馈赠)的部分编辑和作者退出另办斯刊。其内容和风格基本与《天方学理月刊》保持一致,作者群基本上也一样。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贵月号、第一卷第四期、八九期合刊(婚丧专号)、十期。
6、《塔光》
不定期刊物。创刊于1935年11月25日,筹备人为张耀汉、杨汉光、马志鹏、杨孔德、马兴亮,邀请着名文人李健儿作序。社址在光塔街五十六号清真国小内,初期分为四个栏目:教义、论坛、文艺、讯息,后来又增加了论着、特载、杂俎、编后语等栏目。撰稿人除马瑞图、周善之、杨瑞生等人外,其余均採用笔名,有幽莲、亮公、宝塔、巍峨、凌云、怀圣、塔影等。现共发现4期,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创刊号及第二、四期。卢沟桥事变后,该刊部分编辑和作者投笔从戎,刊物陷于停顿。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后曾一度冒名出版,情况不详。
7、《清真教刊》
不定期刊物。1936年创刊于香港,原定为月刊,初定名为《清真月报》,后因香港对于定期刊物必须立案,手续繁琐,改为不定期出版,免费索取,地址为香港湾仔道陈东里回教博爱社转,熊振宗任主编。 具体出版期数不详。开闢有论说、教义、文艺、杂俎、讯息、编后语等栏目。
8、《回教青年会刊》
不定期刊物。创刊于1937年斋月,由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主办,社址在香港铜锣湾糖街25号2楼。办刊宗旨是:为抗战吶喊宣传,联络沟通民众情感,健全教胞爱国为教之精神。内容主要包括教义、教育、抗战宣传、活动及会务报告、讯息等。开设了教义、论坛、文艺、本地讯息、编后语等栏目。
9、《回声》
月刊。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广东省肇庆支会创刊于1941年,邬白泳主编,函索地址为:广东肇庆水师营三十三号。
10、《广州回协》
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会刊。1947年时曾经出版过八版新闻报纸一张,主要报导广州支会会务。1947年12月第十八次理事会聘请杨汉光、杨殿镶为编辑。 于1948年1月出版一期后估计停刊,内容多为广州回族伊斯兰教事务。
11、《怀圣》
月报。创刊于1948年7月5日,由中国回教协会广州分会光塔寺(怀圣寺)文化部主办。总编辑为熊振宗。社址在光塔路56号。开闢有教义讲座、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史、世界伊斯兰介绍、各地伊斯兰动态、文艺、家庭与卫生、学术园地、伊斯兰圣地游记、教义问答、讯息、通讯、经文译解等栏目。本刊是其它各刊因抗战、经费、人员流动等各种原因相继停办以后仅存的出版物,目的是阐扬教义,扩大宣传,延续办刊传统。由于熊振宗是归国留学生,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础和丰富的教义学知识,与国内外学术界沟通广泛,因而本刊登载了一些反应国外伊斯兰教情况和国内知名学者的文章,执笔者主要有郑师许、陈克礼、岑家悟、熊振宗、马肇选、马景廉等。估计共出12期,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现藏有第二、三、四、五、六、十、十二号。
三、办刊宗旨及服务对象
上述刊物的主办者主要是广州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知识分子,他们针对当时伊斯兰教衰微不振,回族大多不懂教义,信仰滑坡;外人猜测,肆意曲解;国势飘摇,民心离散的状况,力图阐扬教义,振奋民心,挽救教门,为增加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和理解而办。其作者群和读者群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广州的阿訇、社会贤达、文人学者、在校学生等,多数都是近代以来才入居广州者,且以外地人暂居者较多。他们深受全国各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感召,在外地来粤开学阿訇的倡议下,联合各清真寺乡老和学董中的有识之士,走文化救族、振奋民心及复兴宗教之路。这一特点在各刊物中都有反映。
《天方学理月刊》宗旨为“用显浅和有趣的文字,纠正教俗相沿的错误,以科学理解表扬真理,使阅者鹹具教理卓识,提倡教育和传达讯息,促进穆民信仰的思想”。
《穆民》的徵文规约中有“本报以阐扬教理,振兴宗教,提倡实业,研究学术,促进建设,指导穆民爱国爱教为宗旨”。
《塔光》发刊词为:“溯我教传入中国,业有悠久历史,徒以闭关自守,不尚宣传,教外人难明奥义,鹹以神秘目我,传闻悬揣,误会滋多,而好事者又推波助澜,以讹传讹,于是谤毁杂茁,数见不鲜,近数年来所发生之侮教案,其动机半由于此,言之能不痛心哉,敝社同仁,有鑒及斯,乃不揣鄙陋,创组是刊……纯以阐扬我教真理为宗旨,以期稍尽教徒天职……”。
刊物的发行範围主要在粤港地区,此外还辐射到北京、上海、昆明、重庆等办有穆斯林民间刊物的地方。广州穆斯林免费索取,外地来函付邮资即寄。从编辑来往信函看,其占有的读者量虽不算大,但流布的範围还是非常广泛,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些外地读者也献言献策,关心刊物的生存和发展。建国前,《怀圣》报还与广州市政府电台广播形成良性互动,每周邀请精通教义的知名人士在电台做专题讲座,之后又发表到《怀圣》上,这一做法对消除非穆斯林的误解,促进各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侮教案的发生。因而可以说电台的听众也是读者的一部分。
四、报刊内容分类及简评
虽然各刊物内容不尽一致,但就其主要栏目,可以将文本内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
1、伊斯兰教义方面:宣传教义是各个刊物的重点,也是针对性比较强的栏目,通过介绍伊斯兰教的信仰总纲和宗教礼仪、活动、实践,以期达到在回族中普及信仰知识的目的。因而这一方面文章的执笔者往往是清真寺的伊玛目或懂得教义学、教法学的人。他们引经据典,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讲解教义,其实类似于清真寺聚礼时阿訇的演说词,是教人行善,止人作恶,传播教义的书面表达。因此还有人专门记录阿訇的“卧尔兹”, 经过加工整理髮表在刊物上。作者中,马瑞图、穆吉瑞、周善之、马达五、杨瑞生、杨竹平、刘传根、金廷瑄、张广义、张鸿韬、马仁峰、熊振宗等都是当时粤港地区的着名阿訇,其他诸位一般有过念经的背景,对较细緻的教法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有些人对一神教系列各大宗教也有比较研究,反映了当时外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日增,他们利用经济优势和广州已有的传媒进行宣传,可能对伊斯兰教教义学方面多有误解,为了澄清真相,释疑解惑,许多回族学人也开始对这些事件进行回应。
2、论坛栏目及其主题:这一栏目是各个报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反映当时回族社会宗教信仰状况的真实写照。内容涉及婚姻、宗教教育、宣传、刊物、妇女解放、风俗改良、抗日等多个方面,涉猎面十分宽泛。重点在于讨论如何挽救伊斯兰教信仰,兴办教育,改革陋习,扩大宣传,激发广大穆斯林青年爱国爱教的热情,关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注重对伊斯兰教的学习。同时报刊还关注时事,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联繫广州回族的现实生活。文章即有理论方面的关注,也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探讨。回溯各刊出版之时,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呼吁宣传抗日,凝聚民心,唤醒民众是这些刊物的一个共同特徵。也有些文章偏重于介绍伊斯兰教曆史,宣传伊斯兰文明,不失为很好的学术文章。
3、翻译栏目:主要由懂得阿拉伯语的作者翻译伊斯兰教典籍、教义学着作及圣训。当时《古兰经》虽有清代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行世,但刊行有限,流布不广,许多回族文化人士都参阅散见于明末清初以儒诠经学派作品中的零星翻译。1930年代虽然有铁铮、姬觉弥、王静斋的翻译本问世,一方面前两种本子为汉族人由日文和英文转译过来,不易在民间获得认可。此外当时刊印经书流通渠道不通,都没有在民间形成大的影响,广州地区虽然有1929年番禺白铭庵遗着《汉译古罗伽尼骇听真经》,抗战前也有木板印刷《哈庭》, 但因节选的经文过于短小,不能起到全面了解经文的作用,因而广州穆斯林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经典的翻译。对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上的瓦哈比运动也有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境外伊斯兰思潮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及他们的认识,鑒于其对瓦哈比运动持否定态度,可以推断当时广州穆斯林完全遵从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的教法,教派隶属上基本上是格底目(老派),延续着广州开天古教的教门传统,在思想意识方面对发生在伊斯兰教圣地的宗教革新运动并不认同;对圣训的翻译也格外重视,说明当时穆斯林社会急需要教义教规的知识和规範,藉助伊斯兰教的两大法律源泉《古兰经》和圣训教导普通大众的愿望较为强烈。
4、时事: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零乱,有些文章内容与论坛栏目有重複,但主要採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虽然没有论坛栏目一言直中要害之痛切,但读来使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是从不同角度了解广东伊斯兰教的视窗。栏目的设定有利于读者扩大知识面,培养后备作者队伍,其革俗部分也是对其它栏目内容的补充。
5、特载:各个报刊基本上都选取一些当时反映比较强烈和敏感的问题专门约稿,例如《天方学理月刊》1929年8月的“贵圣专号”主要内容有介绍先知的品行、历史、圣纪等。1929年12月的“回耶辩真专号”专门针对基督教媒体对伊斯兰教的曲解进行辨析,详述了伊斯兰教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态度,分析了产生误会的缘由,批驳了原罪说,介绍了伊斯兰教关于前定和个人意志自由之间的关係,并发出了两种宗教对话的声音。这种辩论有时形成笔战,穆斯林往往以上述几种刊物作为文化阵地,对基督教媒体的言论进行笔伐,可惜的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讨论环境。1930年6月的“妇女专号”主要内容有伊斯兰教与妇女、离婚、平等、当代妇女问题等。
1931年9月出版的《穆民》“婚丧专号”专门讨论婚姻和丧葬,其实都属于伊斯兰教法学研究的範围,目的是提供合法婚姻的教法解释,从婚龄、聘礼、仪式、卫生、夫妻责任、离婚谈到当时广东的大操大办、奢侈成风的婚姻陋俗及其对穆斯林生活形成的影响,内容详尽。丧葬问题中,从料理死者到伊斯兰教的速葬、薄葬、土葬、丧制、游坟、纪念亡人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既有针对当时许多回族子弟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不懂得具体丧葬过程和方法,因而有特意传播有关知识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是对非穆斯林民众的宣传。1931年2月份出版的《穆民》“贵月号”就是借穆斯林斋月之际,专门就封斋开斋等有关斋戒问题集中刊出,便于穆斯林学习和实践。本期就有七篇文章涉及开斋节。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利用专辑的形式出版便于信教民众查阅和学习。
《穆士林》1932年12月出版的第十、十一期合刊专门记录了《南华文艺》侮教案始末,并号召粤港穆斯林团体或清真寺团结一致,声援护教运动,同声谴责侮教事件,内容翔实,是研究侮教案不可多得的资料,其护教汇闻包括教案、电报、信箱、日记、社论等内容。
6、鸟瞰及讯息:刊物报导了国内外许多有价值的讯息及粤港地区穆斯林的活动情况,内容比较庞杂,尤其是有关清真寺办学、修建、宗教活动场所变迁、各种社团活动、各地穆斯林的来往、流动、清真寺举办的各项活动等,具有十分珍贵的资料价值,是研究民国时期粤港回族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某些对外界的报导,如《穆士林》刊载的《甘肃临潭县通讯》,虽然寥寥数语,但对当时发生在甘肃临潭县土司对当地回族的民族仇杀叙述清楚,成为了解这一事件真相不可多得的材料。对于揭开历史谜团,还历史以公允意义非凡。对国外的报导主要围绕伊斯兰国家发生的事件,很少述及其它国际政治,对伊斯兰教认同的价值取向很明显。《怀圣》刊登的《筹备怀圣同学会启事》、《濠畔寺筹办濠光国小》、《肇庆清真国小校近况》等文章对了解回族当时的民间办学情况及其成就很有帮助。
8、其它:文艺、医学常识、笔记、来函照录、社务、布告
由于各个刊物划分栏目的标準并不一致,因而有些文章很难进行分类,足见其涉猎面之宽泛。儘管对有些内容的记载稍嫌简略,但寥寥数语仍对后人留下了可资参阅的资料。用文学的语言宣传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这一时代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对后来刊物的风格影响较大。民国以前回族知识分子一般只注重典籍的翻译和阐释,忽视文学翻译和创作,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但发韧于民国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文本资源本土化的一大特徵,这种本土化尝试具有一定的开创精神。有些文章以充满激情的言辞,援引经训,号召回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保家卫国,反映了穆斯林热爱祖国,关注整箇中华民族前途,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这种爱国热情有助于澄清历史上因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而导致回汉两族隔膜甚至仇杀之真相,就此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很高的评价:“回族在中国历代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强。故今后宜从事于回民之唤起,使加入民族解放之革命运动。” “回族向以勇敢和不怕牺牲着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之保障。” 鲁迅先生也说“每当历代世衰,回教徒必有动作”。 此外还有纪念穆斯林文化名人的文章,如多篇文章纪念当时入教成为穆斯林的吴事勤,他本人在几个刊物都发表了较有见地的文章,去世后很多笔友都写了悼念性的文章。纵观文艺类栏目,仅体裁就有诗歌、小说、随笔、散文、祝词等,风格多样,以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学术价值简评
中国穆斯林历来不太注重资料的记录和收藏,广州虽然是穆斯林来华最早的地方,但有关唐宋元三朝先民的活动情况仅有只言片语散见于正史、地方志及各种笔记文集中,完全由穆斯林辑录的资料几乎付之阙如。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广州文化地理变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碑铭、石刻、墓誌等也有遗失或遭到破坏,现在保存下来彙编出版的古籍资料中,有关唐宋元三朝的寥寥无几,对后人研究造成极大困难。明末清初的回回学人在翻译经典,促进宗教本土化方面既有开创之功,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本资源,但主要内容是“以儒诠经”和有关教义学、苏非修持及宗教实践方面的学问,缺乏有分量的史学资料。有清一代,一则受西北、西南回民起义的影响,满汉统治阶级人为製造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不断;其次,清朝实行文字狱后民间对于出版事业谨小慎微。就伊斯兰教而言,乾隆时期(1781年)曾发生于广西的海富润事件, 虽然几经周折得到妥善解决,但给民间造成很大恐慌,更加限制了经书的刊印和流传。
一、民国大势与粤港回族文化活动
清末民初,中国历经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社会动荡,国势飘摇。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受到各种冲击最为激烈的时代。千余年封建帝制瓦解于旦夕之间,打碎了“天子”家天下的君权神授思想,皇权至上的观念从此在国人的记忆中淡出,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如期而至,促发一批批满怀大义,寻求强国富民,发展图存的理想之士激流勇进。值此风雨飘摇之秋,也是思想荟萃,民智渐开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各地,特别是地处政治、文化中心,或沿海交通便利之地的回族深受其影响,创办各类刊物近300种。
民国时期广东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肇庆、崖县(海南建省前归广东管辖,称琼崖或琼州,回族主要分布在三亚)三地。三亚回族与粤方言回族在语言和地域文化方面差距较大,加之地理区隔联繫很少。广州为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地,伊斯兰文化年湮代远,世代守替;血脉流行,根深叶茂。因清末社会动荡,广州、肇庆回族辗转于粤港之间,百年间已经发展成为香港诸多穆斯林社团中特色鲜明的回族社团。
值此社会动荡、国势飘摇、思想碰撞、民智渐开之时,民国时期粤港回族也成立社团、组织义学、创办报刊、投身公益、兴办实业等以启迪民智,改革民风,挽教门于狂澜即倒,救民族于水深火热。在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粤港回族以不多之人口,却为后人留下了十余种珍贵的报刊资料。这些文本从不同角度论及广东的伊斯兰教状况和回族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民国时期整个广东乃至香港、澳门等地穆斯林活动的重要文献。
因刊物交流、编辑互动、作者和读者关心,粤港回族在民国时期表现较为活跃,倍受国内回族诸多报刊的关注,其社会史料也发现于国内各地诸多报刊。长期以来,因处于边缘、小传统和非主流之故,这种被体制内媒体视为“不入流”、“不重要”的文本与图书馆基本绝缘,大多散落于回族民间团体和个人。长期以来,西北回族多视阿拉伯文字的出版物为“经典”,对类似汉文小报小刊往往弃之不藏,因而民间珍视收藏者亦极为贫乏。二十世纪,国人多遭政治和文化运动之浩劫,大多数类似资料历遭没收或销毁,或被某些个人据为己有,完整收藏成套报刊的情况难得一见。就国内收藏情况而言,国家图书馆、宁夏社科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个别省市的地方文献部通过坚持不懈的蒐集有适量收藏,但各种刊物的保存状况堪忧,有些可能是孤本、绝版的报刊至今仍未进行缩微和影印等保护工作。
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所办刊物有十余种,大多创办于1930年代左右,有些停刊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只有《怀圣》创办时间较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对于这些刊物,《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广州宗教志》、《广东省志·宗教志》等书中有简要介绍,但不乏错漏。 2004年,笔者编辑出版了《民国时期广州穆斯林报刊资料辑录》,主要对广东省文献馆所藏民国广东回族期刊进行了梳理和编目。 由于经费和时间所限,没有对散见于其他地方的粤港回族创办报刊,以及民国其他各地回族刊物中记录的粤港回族社会史料进行整理,始终感觉遗憾。现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国家图书馆珍藏文献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及笔者从香港、西安等地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粤港回族所办几种报刊,以及当时国内其它回族报刊中所涉及粤港回族社会史料编辑成册,为日后研究做一铺垫。
二、民国粤港回族出版报刊情况
1、《天方学理月刊》
月刊。创刊于1928年10月,由广州濠畔街回教堂《天方学理月刊》社主办,是当时任濠畔寺教长的马瑞图同周善之、陈焕文等人创办的文化宣传刊物,主编马瑞图。开闢有论坛、译丛、译海新潮、杂俎、革俗、特载、问答、鸟瞰、小评、论着、逻辑、笔记、常识顾问、中外新闻、回教青年、文艺、小说、零金碎玉、教理测验等栏目,是民国时期广州创办最早的刊物,主笔者有马瑞图(玉龙)、杨瑞生、陈焕文、马得康、吴事勤、山国庆、易司马仪等。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该刊可能于1936年3月七卷二号时停刊,共出版七十四期。仅从出版数量和持续年限来看,民国回族报刊中只有《月华》、《伊光》、《震宗报》、《成师校刊》、《突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等为数不多的几份刊物可与之媲美。现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第八、九、十、十一、十五、二十、二周年纪念号、三卷三号、四卷七号、八号。
2、《晨光周刊》
周报。1925年创刊于广州,具体情况不详。
3、《广州回教青年会月刊》
月刊。约出版于1920年代后期,广州回教青年会编印,内容以阐扬教理、报导回族青年活动情况等为主。
4、《穆士林》
期刊。1930年9月创刊于香港,代理发行处为香港下环湾仔道陈东里中华回教博爱社,承印者广州市西湖街岐兴阁,第三刊时编辑兼发刊者为广东穆士林书报社,中华回教博爱社成为代理处,在广州市西门长庚路宁家里湖洞新巷第一号设有代派处。后来到第七期才由中华回教博爱社穆士林刊社编辑发行,广州市小北湛家二巷六号穆民月报编辑部代订。因而本刊早期也可视为是广州回族参与创办的刊物,其实后来的主办者也主要是旅居香港的广东回族。主要开闢有论坛、译丛、要闻、宗教、布告、翻译、文海、鸟瞰、特载、言论、教义、事件、社务、来函照录等栏目,其中第十一期除正式栏目外还收编了《护教汇闻》,详细辑录了《南华文艺》等报刊刊载的侮辱伊斯兰教的文章,并附有英文翻译提要,对这一事件的始由叙述得很清楚,内容涉及教案、电报、信箱、日记、社论等,并对教案提及的侮辱性言词进行了批驳和反击。该社主要成员及主笔者有马敬之、马受百、马慎康、杨一飞、白珩、马达吾(野谷)等人。此外《穆民》和《天方学理月刊》的作者也经常投稿。该刊是现在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所办《穆斯林先驱》的前身,也是研究香港穆斯林及其与广州等地穆斯林关係的珍贵资料。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三、四、五六合刊、七、八九合刊、十一期。
5、《穆民》
月刊。1931年元月创刊于广州小东营回教礼拜堂穆民月报社。主编陈焕文,编辑通讯处在广州小北湛家2巷6号。开闢有穆民言论、翻译经典、穆民文艺、天方故事、东鳞西爪、穆民讯息、教义研究、穆民金玉、医学常识、统计调查等栏目,该刊第一卷第二期为贵月号,专门介绍并讨论穆斯林斋月的宗教礼仪和活动;第一卷第四期为婚丧专号,专门介绍了婚姻和丧葬方面的有关知识。主笔人主要有山国庆、吴事勤、陈应琨、白珩、杨瑞生、易司马仪、野谷、马之骥、纳子嘉(纳忠)等人。本刊的出版起因于《天方学理月刊》因刊登念经受酬问题内部发生纠纷,主张废除“海迪叶”(馈赠)的部分编辑和作者退出另办斯刊。其内容和风格基本与《天方学理月刊》保持一致,作者群基本上也一样。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贵月号、第一卷第四期、八九期合刊(婚丧专号)、十期。
6、《塔光》
不定期刊物。创刊于1935年11月25日,筹备人为张耀汉、杨汉光、马志鹏、杨孔德、马兴亮,邀请着名文人李健儿作序。社址在光塔街五十六号清真国小内,初期分为四个栏目:教义、论坛、文艺、讯息,后来又增加了论着、特载、杂俎、编后语等栏目。撰稿人除马瑞图、周善之、杨瑞生等人外,其余均採用笔名,有幽莲、亮公、宝塔、巍峨、凌云、怀圣、塔影等。现共发现4期,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藏有创刊号及第二、四期。卢沟桥事变后,该刊部分编辑和作者投笔从戎,刊物陷于停顿。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后曾一度冒名出版,情况不详。
7、《清真教刊》
不定期刊物。1936年创刊于香港,原定为月刊,初定名为《清真月报》,后因香港对于定期刊物必须立案,手续繁琐,改为不定期出版,免费索取,地址为香港湾仔道陈东里回教博爱社转,熊振宗任主编。 具体出版期数不详。开闢有论说、教义、文艺、杂俎、讯息、编后语等栏目。
8、《回教青年会刊》
不定期刊物。创刊于1937年斋月,由香港中华回教青年会主办,社址在香港铜锣湾糖街25号2楼。办刊宗旨是:为抗战吶喊宣传,联络沟通民众情感,健全教胞爱国为教之精神。内容主要包括教义、教育、抗战宣传、活动及会务报告、讯息等。开设了教义、论坛、文艺、本地讯息、编后语等栏目。
9、《回声》
月刊。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广东省肇庆支会创刊于1941年,邬白泳主编,函索地址为:广东肇庆水师营三十三号。
10、《广州回协》
中国回教协会广州支会会刊。1947年时曾经出版过八版新闻报纸一张,主要报导广州支会会务。1947年12月第十八次理事会聘请杨汉光、杨殿镶为编辑。 于1948年1月出版一期后估计停刊,内容多为广州回族伊斯兰教事务。
11、《怀圣》
月报。创刊于1948年7月5日,由中国回教协会广州分会光塔寺(怀圣寺)文化部主办。总编辑为熊振宗。社址在光塔路56号。开闢有教义讲座、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史、世界伊斯兰介绍、各地伊斯兰动态、文艺、家庭与卫生、学术园地、伊斯兰圣地游记、教义问答、讯息、通讯、经文译解等栏目。本刊是其它各刊因抗战、经费、人员流动等各种原因相继停办以后仅存的出版物,目的是阐扬教义,扩大宣传,延续办刊传统。由于熊振宗是归国留学生,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础和丰富的教义学知识,与国内外学术界沟通广泛,因而本刊登载了一些反应国外伊斯兰教情况和国内知名学者的文章,执笔者主要有郑师许、陈克礼、岑家悟、熊振宗、马肇选、马景廉等。估计共出12期,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现藏有第二、三、四、五、六、十、十二号。
三、办刊宗旨及服务对象
上述刊物的主办者主要是广州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知识分子,他们针对当时伊斯兰教衰微不振,回族大多不懂教义,信仰滑坡;外人猜测,肆意曲解;国势飘摇,民心离散的状况,力图阐扬教义,振奋民心,挽救教门,为增加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和理解而办。其作者群和读者群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广州的阿訇、社会贤达、文人学者、在校学生等,多数都是近代以来才入居广州者,且以外地人暂居者较多。他们深受全国各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感召,在外地来粤开学阿訇的倡议下,联合各清真寺乡老和学董中的有识之士,走文化救族、振奋民心及复兴宗教之路。这一特点在各刊物中都有反映。
《天方学理月刊》宗旨为“用显浅和有趣的文字,纠正教俗相沿的错误,以科学理解表扬真理,使阅者鹹具教理卓识,提倡教育和传达讯息,促进穆民信仰的思想”。
《穆民》的徵文规约中有“本报以阐扬教理,振兴宗教,提倡实业,研究学术,促进建设,指导穆民爱国爱教为宗旨”。
《塔光》发刊词为:“溯我教传入中国,业有悠久历史,徒以闭关自守,不尚宣传,教外人难明奥义,鹹以神秘目我,传闻悬揣,误会滋多,而好事者又推波助澜,以讹传讹,于是谤毁杂茁,数见不鲜,近数年来所发生之侮教案,其动机半由于此,言之能不痛心哉,敝社同仁,有鑒及斯,乃不揣鄙陋,创组是刊……纯以阐扬我教真理为宗旨,以期稍尽教徒天职……”。
刊物的发行範围主要在粤港地区,此外还辐射到北京、上海、昆明、重庆等办有穆斯林民间刊物的地方。广州穆斯林免费索取,外地来函付邮资即寄。从编辑来往信函看,其占有的读者量虽不算大,但流布的範围还是非常广泛,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些外地读者也献言献策,关心刊物的生存和发展。建国前,《怀圣》报还与广州市政府电台广播形成良性互动,每周邀请精通教义的知名人士在电台做专题讲座,之后又发表到《怀圣》上,这一做法对消除非穆斯林的误解,促进各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避免了侮教案的发生。因而可以说电台的听众也是读者的一部分。
四、报刊内容分类及简评
虽然各刊物内容不尽一致,但就其主要栏目,可以将文本内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
1、伊斯兰教义方面:宣传教义是各个刊物的重点,也是针对性比较强的栏目,通过介绍伊斯兰教的信仰总纲和宗教礼仪、活动、实践,以期达到在回族中普及信仰知识的目的。因而这一方面文章的执笔者往往是清真寺的伊玛目或懂得教义学、教法学的人。他们引经据典,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讲解教义,其实类似于清真寺聚礼时阿訇的演说词,是教人行善,止人作恶,传播教义的书面表达。因此还有人专门记录阿訇的“卧尔兹”, 经过加工整理髮表在刊物上。作者中,马瑞图、穆吉瑞、周善之、马达五、杨瑞生、杨竹平、刘传根、金廷瑄、张广义、张鸿韬、马仁峰、熊振宗等都是当时粤港地区的着名阿訇,其他诸位一般有过念经的背景,对较细緻的教法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有些人对一神教系列各大宗教也有比较研究,反映了当时外国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日增,他们利用经济优势和广州已有的传媒进行宣传,可能对伊斯兰教教义学方面多有误解,为了澄清真相,释疑解惑,许多回族学人也开始对这些事件进行回应。
2、论坛栏目及其主题:这一栏目是各个报刊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反映当时回族社会宗教信仰状况的真实写照。内容涉及婚姻、宗教教育、宣传、刊物、妇女解放、风俗改良、抗日等多个方面,涉猎面十分宽泛。重点在于讨论如何挽救伊斯兰教信仰,兴办教育,改革陋习,扩大宣传,激发广大穆斯林青年爱国爱教的热情,关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注重对伊斯兰教的学习。同时报刊还关注时事,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联繫广州回族的现实生活。文章即有理论方面的关注,也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探讨。回溯各刊出版之时,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际,呼吁宣传抗日,凝聚民心,唤醒民众是这些刊物的一个共同特徵。也有些文章偏重于介绍伊斯兰教曆史,宣传伊斯兰文明,不失为很好的学术文章。
3、翻译栏目:主要由懂得阿拉伯语的作者翻译伊斯兰教典籍、教义学着作及圣训。当时《古兰经》虽有清代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行世,但刊行有限,流布不广,许多回族文化人士都参阅散见于明末清初以儒诠经学派作品中的零星翻译。1930年代虽然有铁铮、姬觉弥、王静斋的翻译本问世,一方面前两种本子为汉族人由日文和英文转译过来,不易在民间获得认可。此外当时刊印经书流通渠道不通,都没有在民间形成大的影响,广州地区虽然有1929年番禺白铭庵遗着《汉译古罗伽尼骇听真经》,抗战前也有木板印刷《哈庭》, 但因节选的经文过于短小,不能起到全面了解经文的作用,因而广州穆斯林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经典的翻译。对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上的瓦哈比运动也有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境外伊斯兰思潮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及他们的认识,鑒于其对瓦哈比运动持否定态度,可以推断当时广州穆斯林完全遵从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的教法,教派隶属上基本上是格底目(老派),延续着广州开天古教的教门传统,在思想意识方面对发生在伊斯兰教圣地的宗教革新运动并不认同;对圣训的翻译也格外重视,说明当时穆斯林社会急需要教义教规的知识和规範,藉助伊斯兰教的两大法律源泉《古兰经》和圣训教导普通大众的愿望较为强烈。
4、时事: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零乱,有些文章内容与论坛栏目有重複,但主要採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虽然没有论坛栏目一言直中要害之痛切,但读来使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是从不同角度了解广东伊斯兰教的视窗。栏目的设定有利于读者扩大知识面,培养后备作者队伍,其革俗部分也是对其它栏目内容的补充。
5、特载:各个报刊基本上都选取一些当时反映比较强烈和敏感的问题专门约稿,例如《天方学理月刊》1929年8月的“贵圣专号”主要内容有介绍先知的品行、历史、圣纪等。1929年12月的“回耶辩真专号”专门针对基督教媒体对伊斯兰教的曲解进行辨析,详述了伊斯兰教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态度,分析了产生误会的缘由,批驳了原罪说,介绍了伊斯兰教关于前定和个人意志自由之间的关係,并发出了两种宗教对话的声音。这种辩论有时形成笔战,穆斯林往往以上述几种刊物作为文化阵地,对基督教媒体的言论进行笔伐,可惜的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讨论环境。1930年6月的“妇女专号”主要内容有伊斯兰教与妇女、离婚、平等、当代妇女问题等。
1931年9月出版的《穆民》“婚丧专号”专门讨论婚姻和丧葬,其实都属于伊斯兰教法学研究的範围,目的是提供合法婚姻的教法解释,从婚龄、聘礼、仪式、卫生、夫妻责任、离婚谈到当时广东的大操大办、奢侈成风的婚姻陋俗及其对穆斯林生活形成的影响,内容详尽。丧葬问题中,从料理死者到伊斯兰教的速葬、薄葬、土葬、丧制、游坟、纪念亡人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既有针对当时许多回族子弟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不懂得具体丧葬过程和方法,因而有特意传播有关知识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是对非穆斯林民众的宣传。1931年2月份出版的《穆民》“贵月号”就是借穆斯林斋月之际,专门就封斋开斋等有关斋戒问题集中刊出,便于穆斯林学习和实践。本期就有七篇文章涉及开斋节。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利用专辑的形式出版便于信教民众查阅和学习。
《穆士林》1932年12月出版的第十、十一期合刊专门记录了《南华文艺》侮教案始末,并号召粤港穆斯林团体或清真寺团结一致,声援护教运动,同声谴责侮教事件,内容翔实,是研究侮教案不可多得的资料,其护教汇闻包括教案、电报、信箱、日记、社论等内容。
6、鸟瞰及讯息:刊物报导了国内外许多有价值的讯息及粤港地区穆斯林的活动情况,内容比较庞杂,尤其是有关清真寺办学、修建、宗教活动场所变迁、各种社团活动、各地穆斯林的来往、流动、清真寺举办的各项活动等,具有十分珍贵的资料价值,是研究民国时期粤港回族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某些对外界的报导,如《穆士林》刊载的《甘肃临潭县通讯》,虽然寥寥数语,但对当时发生在甘肃临潭县土司对当地回族的民族仇杀叙述清楚,成为了解这一事件真相不可多得的材料。对于揭开历史谜团,还历史以公允意义非凡。对国外的报导主要围绕伊斯兰国家发生的事件,很少述及其它国际政治,对伊斯兰教认同的价值取向很明显。《怀圣》刊登的《筹备怀圣同学会启事》、《濠畔寺筹办濠光国小》、《肇庆清真国小校近况》等文章对了解回族当时的民间办学情况及其成就很有帮助。
8、其它:文艺、医学常识、笔记、来函照录、社务、布告
由于各个刊物划分栏目的标準并不一致,因而有些文章很难进行分类,足见其涉猎面之宽泛。儘管对有些内容的记载稍嫌简略,但寥寥数语仍对后人留下了可资参阅的资料。用文学的语言宣传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这一时代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对后来刊物的风格影响较大。民国以前回族知识分子一般只注重典籍的翻译和阐释,忽视文学翻译和创作,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但发韧于民国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文本资源本土化的一大特徵,这种本土化尝试具有一定的开创精神。有些文章以充满激情的言辞,援引经训,号召回族同胞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保家卫国,反映了穆斯林热爱祖国,关注整箇中华民族前途,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这种爱国热情有助于澄清历史上因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而导致回汉两族隔膜甚至仇杀之真相,就此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很高的评价:“回族在中国历代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强。故今后宜从事于回民之唤起,使加入民族解放之革命运动。” “回族向以勇敢和不怕牺牲着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之保障。” 鲁迅先生也说“每当历代世衰,回教徒必有动作”。 此外还有纪念穆斯林文化名人的文章,如多篇文章纪念当时入教成为穆斯林的吴事勤,他本人在几个刊物都发表了较有见地的文章,去世后很多笔友都写了悼念性的文章。纵观文艺类栏目,仅体裁就有诗歌、小说、随笔、散文、祝词等,风格多样,以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学术价值简评
中国穆斯林历来不太注重资料的记录和收藏,广州虽然是穆斯林来华最早的地方,但有关唐宋元三朝先民的活动情况仅有只言片语散见于正史、地方志及各种笔记文集中,完全由穆斯林辑录的资料几乎付之阙如。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广州文化地理变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碑铭、石刻、墓誌等也有遗失或遭到破坏,现在保存下来彙编出版的古籍资料中,有关唐宋元三朝的寥寥无几,对后人研究造成极大困难。明末清初的回回学人在翻译经典,促进宗教本土化方面既有开创之功,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本资源,但主要内容是“以儒诠经”和有关教义学、苏非修持及宗教实践方面的学问,缺乏有分量的史学资料。有清一代,一则受西北、西南回民起义的影响,满汉统治阶级人为製造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不断;其次,清朝实行文字狱后民间对于出版事业谨小慎微。就伊斯兰教而言,乾隆时期(1781年)曾发生于广西的海富润事件, 虽然几经周折得到妥善解决,但给民间造成很大恐慌,更加限制了经书的刊印和流传。
这种被动局面在民国时期获得很大改观,回族深受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精神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也积极展开唤醒民众,激发宗教热情,复兴伊斯兰文化之路,一改历史传统中不对外宣传的封闭心理,兴办文化实体,出版期刊报纸,给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珍贵文本。就上述创办于粤港地区的几种文本而言,可以说在粤港伊斯兰教曆史上是空前的,它极大地丰富了广东通史和地方志中缺乏的内容,是小传统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自我表述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能够多角度了解粤港地区当时的民族关係、宗教互动及穆斯林的生活状况。诸如广州回汉文人当时良好的交往关係,回应基督教传教士对伊斯兰教的反面宣传,反驳侮教案的肆意歪曲等。
2、研究广州伊斯兰文化变迁的有益材料。文本中记录了大量文化变迁的内容,最典型的如婚姻方面,有异族通婚、奢侈风气、婚俗礼仪变迁等内容,便于做历史人类学的考察。通过当时对穆斯林在斋月、开斋节和宰牲节、圣纪、大人纪、开经等活动的记载,可以了解粤港地区穆斯林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3、研究民国广东回族史、伊斯兰教史的第一手资料。
4、了解民国时期回族文人心理和穆斯林社会状况的视窗。
5、对研究中外关係史(尤其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撰写回族思想史、回族人物誌的第一手资料。
六、余言
本次辑录,因国内保存资料很少且非常分散,以及个人精力和时间所限,仍留下很多遗憾,如没有对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很难说此辑录穷尽了资料;部分期刊如《回教青年会刊》和《清真教刊》因收藏极少而难以全部查阅,而《怀圣》报虽经多方努力,亦未能找到创刊号及缺失各期,而香港回族创办的《穆士林》和《回教青年会刊》的收藏情况尤为堪忧。俱往矣!时间虽只有六十余秋,但作为粤港回族的珍贵文本,似乎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入,很难发现和找到其蹤迹了。
1、能够多角度了解粤港地区当时的民族关係、宗教互动及穆斯林的生活状况。诸如广州回汉文人当时良好的交往关係,回应基督教传教士对伊斯兰教的反面宣传,反驳侮教案的肆意歪曲等。
2、研究广州伊斯兰文化变迁的有益材料。文本中记录了大量文化变迁的内容,最典型的如婚姻方面,有异族通婚、奢侈风气、婚俗礼仪变迁等内容,便于做历史人类学的考察。通过当时对穆斯林在斋月、开斋节和宰牲节、圣纪、大人纪、开经等活动的记载,可以了解粤港地区穆斯林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3、研究民国广东回族史、伊斯兰教史的第一手资料。
4、了解民国时期回族文人心理和穆斯林社会状况的视窗。
5、对研究中外关係史(尤其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撰写回族思想史、回族人物誌的第一手资料。
六、余言
本次辑录,因国内保存资料很少且非常分散,以及个人精力和时间所限,仍留下很多遗憾,如没有对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很难说此辑录穷尽了资料;部分期刊如《回教青年会刊》和《清真教刊》因收藏极少而难以全部查阅,而《怀圣》报虽经多方努力,亦未能找到创刊号及缺失各期,而香港回族创办的《穆士林》和《回教青年会刊》的收藏情况尤为堪忧。俱往矣!时间虽只有六十余秋,但作为粤港回族的珍贵文本,似乎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入,很难发现和找到其蹤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