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所谓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巨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採取有效的政策工具,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

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成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

採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準备金等)。

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繫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

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画手段、法律手段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 外文名:The money supply macro mode
  • 解释:选择具体调控对象运用合适形式
  • 类型:调控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的一般模式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图:货币供给巨观调控的一般模式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的类型

1、直接型调控模式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图: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
当一个国家对巨观经济採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巨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画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 年以前均採用过计画指标控制这种模式。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採取过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画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指令性计画一旦制定,中央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执行。所以,只要中央银行不突破计画,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幺,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就不会突破预定的指标。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由计画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槓桿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2、间接型调控模式
货币供给巨观调控模式
图: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大多採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巨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终极目标确定
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手段
调控形式
间接型
预测性
指导性
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準备金、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富有弹性
大量通过金融市场,少量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作用面大
直接型
指令性
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
计画指标管理,缺乏弹性
通过银行纵向管理,作用面小
图: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3、过渡型调控模式
过渡型调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的模式。开发中国家一般採用这种模式。有些虽採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因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上财政、外汇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等,还有必要对经济採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已从传统的直接管理体制过渡到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国家既运用经济手段,也运用计画行政手段。特别在巨观失控的情况下,採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会收到较快的成效。但从长远观点看,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银行採用间接型金融巨观调控模式已是必然趋势。由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巨观经济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明显。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