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界线(地球180°经线附近的一条假想线)
日界线又称国际改日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上各处的日出时刻因东西位置的不同,而有早晚的差异。向东航行的人迎着太阳,必定感到日子变短;向西航行的人追赶太阳,必定感到日子变长。为了避免这些差异,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180的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的界线。由于要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性,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的经线划分,而是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自北通过白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南过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而达纽西兰东边。向东航行的船只过这一线时即减去一天,如二日正4 改为一日正午;反之则增加一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日界线
- 外文名:经线180°
- 定义:地球180°经线附近的一条假想线
- 全称:国际日期变更线
- 存在意义:避免日期混乱
国际日期变更线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準,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準的日期变更线。“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人们早晨 起来,常撕一张日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曆翻错。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把180°经线附近作为日界线(date line),又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当日界线西侧是星期日12点时,日界线东侧还是星期六的12点中,两者相差24小时(一天)。因而,当飞机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退一日,反之日期要进一日。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度的经线。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纽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也是东西十二区的分界线。
产生
日界线的设定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倖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誌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在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主人公费雷亚斯·福格打下了两万英镑的赌,来赌他能不能在八十天内绕地球走一圈。最后他以为他用了八十天零五分钟绕地球走了一圈,距离约定时间还是迟到了五分钟,从而输掉了打赌。而他由于自西向东环游地球,实际用时是七十九天零五分钟,所以他实际上赢了打赌。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例如,已知台北时间(东 8区)为 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 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 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 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不採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设定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这是因为,西伯利亚採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採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採用纽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定,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虽然两个时区的日期不同,但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同。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台北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台北时间11小时。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 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 17时。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以西为东十二区,以东为西十二区,因此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而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多说几句,0度经线对应的时区是中时区,0度经线以东地区得经线度数为东经,时区也对应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同理,0度经线以西地区得经线度数为西经,时区也对应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因此可以想像一下,当你从中时区向东走的时候,将从东一区到达东十二区,再向东走,就要进入西十二区了,日期也要相应减一天了。
相关的利用日界线:
在推理小说中,特别是叙述性诡计的小说,在时间上,会利用到国际日界变更线。
相关的小说,张震扬《星岛之不可思议》
相关的谜题也会用到。
在一些谜题中,往往会出现坐飞机时生下的双胞胎,妹妹比姐姐大。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不动的,在2008年8月8日20时的北京奥运会中,这一时刻,可使全世界的人们处在同一天。
日界线一共有两条,基本位于180度经线的日界线被成为“国际日界线”。而另一条,则被称为“自然日界线”。 它实际上就是地方时为当日24时,次日零时的那条经线,它与国际日界线(180度经线)共同将地球分为两个不同的日期。而当自然日界线与国际日界线重合的时候,地球所有的地方都是同一日期。
日界线计算
(1)180°是日界线,区时不变,日期变。
(2)180°不是日界线,区时和日期都不变。
(3)日界线是180°,区时不变,日期变。
(4)日界线不是180°,日期区时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