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贷款规模
投资贷款规模是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用于投资性贷款的总量,金融巨观管理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确定投资贷款规模,有其客观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信贷资金数量及其期限构成,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和自有资金多寡,反映信贷资金实力的强弱。这是制约投资贷款规模的首要因素,对专业银行来说,除了自有资金因素外,存款状况直接决定贷款规模。没有存款也就谈不上贷款。在国家特殊需要的情况下,银行通过正常渠道吸收的信贷资金不足时,还可以向社会举债,即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扩充信贷资金。总之,计画期内安排的投资贷款规模,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数量相适应。银行投资贷款,是长期性资金占用,需要长期资金来源做保证,受长期资金的来源制约。
②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积累的客观比例。一定时期用于积累的长期资金,除了安排国家储备以外,主要是安排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积累 (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属长期资金占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具有内在的依存关係和质与量的适应性,必须兼顾二者的合理比例。在长期贷款资金既定的条件下,银行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要与流动资金贷款取得大致平衡。首先要保证原有企业挖掘潜力对追加流动资金的需要,继而要考虑到计画年度竣工投产项目所需配套定额流动资金,然后再根据余力情况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以使二者建立起内在的协调适应关係。③投资贷款的使用效果。投资性贷款资金既定时,计画安排的投资贷款数额还取决于贷款的使用效果。投资贷款的使用效果高,则同样的信贷资金可以安排发放更多的贷款。如果信贷资金管理不善,资金周转失灵,先期贷出去的资金不能按计画回收,则势必影响下一个过程投资贷款发放,迫使缩小贷款规模。④不同时期的金融政策。国家实行不同的金融政策,对投资贷款会产生不同影响。当中央银行提高专业银行交存的存款準备金率,同时减少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从而紧缩信贷时,投资贷款一般要相应收缩。反之,投资贷款则有可能扩大规模。当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并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投资,则企业的投资行为对银行信用的依赖性减少。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相当一部分资金不通过银行而直接在企业间融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会相应减少。相反,当国家限制资金市场发展甚至关闭资金市场,或者资金市场长期不健全,有价证券不能顺畅流通,从而使资金持有者失去在资金市场上直接投资的兴趣,则企业对投资信贷的需求必然随之增加,信贷资金来源也会相应扩大。再如,在实行投资贷款税前还款的条件下,等于国家财政代为归还大部分贷款,企业自身承担风险少,没有还款压力,必然诱使企业争相向银行贷款。而当改变这种还贷方式,把财政作为还贷主体改为企业作为还贷主体,企业投资贷款主要由税后留利和自有资金归还,则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企业的贷款需求。总之,金融政策的一张一驰,都会有力地指导投资贷款的数量和方向。⑤金融的外向程度。国内金融机构在自身信贷资金不足以有投资需求时,要满足必要的贷款需要,还可以向外借贷或用其他方式筹藉资金,然后再进行转贷款。国家的金融外向程度高,可利用外资发放投资贷款的余地也就会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金融对外筹资的数量日益增加,利用国外资金髮放投资贷款也会日益增多,当然银行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借款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偿还资金构成,力求避免盲目性。投资贷款规模安排失当,过大的贷款规模必然导致投资膨胀和信用膨胀的结果。为了有效控制投资规模,要合理确定投资贷款计画。国家在确定计画期内投资贷款规模时,要全面统筹考虑制约投资信贷的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确定计画盘子。要坚持信贷收支平衡原则,避免计画留缺口,执行中突破计画,更不能把计画建立在增发货币支持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在平衡投资来源和确定信贷计画时,银行首先要自求平衡。如果某些年度因特殊因素影响财政收支平衡,银行还要相应收缩贷款规模,以支持财政收支,保证社会总财力的统一平衡。同时加强中央银行调控职能,中央银行要切实加强对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贷业务的控制,通过信贷计画把全社会的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建立起真正的平衡,并在实施计画过程中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和加强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