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是2011年5月1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加藤嘉一。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的逻辑:一位日本青年所看到的中国
  • 作者:加藤嘉一
  • ISBN:9787222073036
  • 页数:232
  • 定价:28元
  •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5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他有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武士的隐忍,
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
他有40岁得视野、20岁的狂气。
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到重要和话语权。
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
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
他的年轻和敏捷,他的冷静和深入,
他对社会政治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敏感,都将成为他未来坚实的政治基石。
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察。

内容简介

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
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到重要话语权。
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
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
他以20岁的狂气扎根草根,用40岁的视野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城市、经济、改革、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妇女、帅男、地震、学费、网论、世博、成功、捷运、服务、民工、礼让、红包……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自序
至今写了不少文字,坦白而言,我有点写累了。但是基本没有写不出来的时候,毕竟曾经当过专业运动员,对我来说,意志决定成败,写不出来也要写,就这样奋斗到了今天。有时候想,该停下来,哪有那幺多可写的?写多了,就会麻木,适当停下来对你发挥灵感、储备知识、磨鍊文笔,是有好处的
我对自己的写作现状是不满的。原因如前所述——写多了。明知道该停下来,静止一段时间,却做不到。令人奇怪,是否是我的自控能力正在下降?抑或有着较大局限呢?
做不到不写作的原因,恐怕不是内因,而在与外因。中国这个社会,话题太广了,素材太大了,印象太直了,现象太多了,背景太深了,面貌太谜了,我不得不去观察,去消化。曾有无数读者对我说:“你不了解中国”或“你很了解中国”,我都不接受。对于一个事物的了解,不存在“谁更”,只需不同的视角和身份即可。
中国的“意见市场”开始接受外国人说话了,这是较大的进步。像我这样以批评为谋生工具的人,也没有被排除。能够相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是幸运的。我写任何一篇时政评论,素材都不是从网上搜来的。我这个IT外行不太习惯常在网上混,更多的素材是从跟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拿来的,那才是是最新鲜的生活。顽固的我,依然坚信:深入草根、走进草根、突破草根,才是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
城市、经济、改革、绿坝、奥数、蜗居、体改、教师、妇女、帅男、地震、学费、闲人、网路、世博、亚运、成功、捷运、服务、家长、民工、礼让、零钱等等关键字汇,都是我从亲身经历出发,解读了代表当代中国问题的逻辑。逻辑不是自然存在着的,是被人寻找、发现、挖掘的。本书汇总的每一篇文章之间是形成了一条逻辑的,它叫中国。
由衷渴望,我给出的逻辑能够成功地被读者解读出来。被解读的第一条逻辑将叫什幺?它叫中国人——迄今为止,我最用心的观察对象。
我努力去了解中国的过程是永久持续的,至少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如此。每个时刻,每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去充实我的中国观。我永远不会自称“我是中国通”,更不会承认“我是中国精”。我不过是一个比较关心中国问题的草根观察者,仅此而已,但却足够。
加藤嘉一
2011年3月3日
于伊豆海边

目录

第一部分

奥数的逻辑
网论的逻辑
80后的逻辑
90后的逻辑
成功的逻辑
服务的逻辑
礼让的逻辑
零钱的逻辑
帅男的逻辑7
蜗居的逻辑
官腔的逻辑
红包的逻辑
老朋友的逻辑
弱国的逻辑
信心的逻辑

第二部分

2011:中国“体改”元年
草根的政治
当官没那幺靠谱
妇女与长寿
核心利益:底层群体与学前教育
绿坝之争
去回归的政治
大庆前夕的日落
2008年中国外交:“亮剑”之年
体育帮政治
上不起学怎幺办
中国人十大不可思议
中国人为什幺闯红灯

第三部分

被高估的加工基地
不合格的教师
城市的印象
捷运的故事
家长的幼稚与无知
另一种民工荒
世博的记忆
四川地震:纪念与反思
闲人和有钱人
致北大学子:师生恋与麦当劳
户口与休假
三亚的夜宵
中文比英文重要

作者简介

姓名:加藤嘉一
出生地:日本静冈伊豆
加藤嘉一加藤嘉一
职业:作家、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学者、运动员
爱好:跑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
身高:185公分 (《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提及)
立场:2012年5月20日在南京一家书店举办过一次签售活动。在回答有关中日历史问题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建议提问者儘量通过接触不同国家地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独立思考,才能逐渐走进历史的真相。对于南京大屠杀,他含糊其词地表示:“我始终不明白。”
加藤平时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言论,是中日交流、中日关係的热衷观察家、评论者。2003年来到中国后至今(2012年),作为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参加过的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共有五十多个。作为评论员、嘉宾、作者参加过的中外媒体活动共有五十多个。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谈判助理,创立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学生互访交流机制《京论坛》;曾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法制晚报》 、《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新闻周刊》 、《环球时报》、NHK、朝日电视台、朝日新闻、东洋经济、共同社等媒体发表文章或接受访谈;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嘹望东方周刊》、凤凰网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着有《七日谈:来自民间的中日对话录》等,任中日合作电视剧《滴泪痣》副导演。
加藤的日文、中文、英文水平很高,经常担任同声翻译。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日语教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