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2013年十大假新闻

2013年十大假新闻

在2013年岁末盘点本年所发生的虚假新闻案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不少同道者。比如,在“天涯社区”网站上,有位网友评选了2013年“那些狗血的假新闻”,文中选择的不少案例与我们不谋而合,甚至写作的体例也与我们有些类似。《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一文,梳理了2013年的舆论翻转事件,以此反思热点新闻缘何屡成“最新谣言”。《南方都市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开设了名为“坏新闻”的微信公众账号,不定期地臧否媒体对某个新闻事件的报导,其中不少内容就是媒体刊发的虚假新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3年十大假新闻
  • 外文名:Top ten fake news in 2013
  • 简介:2013年“那些狗血的假新闻”
  • 作用:反思热点新闻缘何成“最新谣言”
  • 类别:热点新闻

概述

第一,数量大、种类多。在写作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时,我们注意到,在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虚假新闻的泛滥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相关案例的数量和影响都不及往年。但是很遗憾,这一良好势头未能延续,2013年的虚假新闻似乎出现一种报复性反弹的态势,从年初到年尾,不断有新的案例发生,令人心生目不暇接之感。不仅表现在典型案例的数量巨大,而且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第二,涉及的媒体类型广泛。在本刊以往评选的案例中,都市报曾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随着网际网路的发展,网路媒体则已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而今年,在为“客里空”亮绿灯的一长串大大小小的媒体名录中,竟多次出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这些中央级媒体的名字,还有《南风窗》杂誌这样多年拥有良好声誉的媒体跻身其间。此外,随着新的媒体平台的开发,媒体的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也顺理成章地被纳入虚假新闻的研讨範围。2013年有不少起虚假新闻被媒体官微广泛转载,集体沦陷的窘境一再出现。
第三,虚假新闻体现出鲜明的媒体融合特徵。2013年有不少起虚假新闻并没有在传统媒体上落地,社交媒体是其重要甚至唯一的传播平台,比如“2014年放假安排”以及“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两条假新闻,就被传统媒体官微广泛转载。在面对突发、爆炸性新闻时,媒体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抢发独家新闻”的重要渠道。但是,强调时效性能否成为失实讯息传播的理由?当媒体纷纷设立社交媒体编辑岗位打理媒体的官微时,传统媒体时代的核实查证程式、规範和技巧,是否依旧适用于微博、微信?这些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思考。因为,如今媒体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推广和发布平台,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根本无法与媒体本身切割开来,同样会对媒体的权威性造成伤害。
第四,追究查处的力度有限。2013年林林总总的虚假新闻案例频出,却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相关主管部门出面查处,特别是有些影响重大、传播效果恶劣的虚假报导,没有看到公开处理的情况。而在官方通报的数量有限的案例中,有些虚假新闻本身的影响力很小,甚至还不乏存有争议的案例。另外,在2013年的虚假新闻中,不乏商业炒作的案例。尤为可耻的是,炒作者往往利用人们的善良,以无良手段,假借新闻形式,达到特定的商业目的。对于这些恶意炮製虚假新闻的炒作者应该如何惩处,可能也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地重视和考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不同媒体间融合程度的加深,数位化媒体可以轻易地对已经发布的报导进行修改,这就给虚假新闻的辨认和追究带来了新的困难。
2013年5月,浙江、上海等地率先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期待能够为遏制虚假新闻的泛滥发挥行业自律的力量。
第五,虚假新闻背后的社会情绪值得关注。2013年不少虚假新闻的内容本身似乎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或者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但由于所报导的内容存在人为设计、主观臆想、商业策划、刻意作秀等问题,最终被拆穿,非但没有弘扬正能量,反而在被拆穿后造成了“负能量”的累积,对社会信任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类“新闻”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现实社会缺失了某些东西。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这类虚假新闻就提醒我们:看新闻时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越是情绪化的东西越需要冷静的态度。?媒体报导时有多少事实就说多少事实,不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抱有炒作之意故意偏离事实。
第六,图片、视频引发大量虚假新闻。2013年不少虚假新闻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传播或为事实依据的,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12月初发生的“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一事。拍摄者只是拍到了这样一组照片,对于事件的真相缺乏调查,就想当然地添加了一些文字说明上传到网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路用户上传图片、视频内容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这些UGC(用户生产内容)因缺乏必要的把关机制将会引发更多的虚假新闻。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一直以来仅以中国内地媒体为分析对象,因此像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虽然颇具典型意义,并被认为体现了web2.0时代虚假新闻的一些新特徵,?但由于超出本刊考察研究範围,只能将其割捨,不过我们仍会将其留存于案例库,以备深入研究。
在这里,我们从《2013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选择10个案例,简要剖析。更多的案例剖析及相关理论研究,刊登在《新闻记者》2014年第1期。

案例

案例一

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餵饭
刊播时间】2013年3月25日
“新 闻”】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餵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导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餵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餵便当。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便当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便当,然后亲自餵饭。
2013年十大假新闻
真 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餵饭”的图片报导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讚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闆称,女孩只餵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 评】这篇报导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路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导,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製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髮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案例二

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据《新文化报》报导,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导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 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导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蹤报导: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导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闆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 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讯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导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採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虚假报导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客群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案例三

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刊播媒体】《信息日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导《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导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像全国各地的温州人一样,远离家门闯蕩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蹤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真 相】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导称“这是一起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报导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徵地和拆迁。传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败后无颜面对家人,于是开始了流浪。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计程车、当过保全,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点 评】经核查,该报导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导失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这是2013年管理部门通报的很少几条虚假新闻案例之一,相关报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必须恪守的底线。除此之外,这则假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无疑是“拆迁”、“700万”这样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嘘不已的前后境遇,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