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名称: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
作品别名:女权辩护、女权拥护论
作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类别:社会学
内容简介
《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1792年),是18世纪的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着作,是女权主义哲学最早的一批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对18世纪的那些试图否认女性教育的教育和政治理论家进行了回击。她认为女性的教育程度应当相称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主张国家必须要有女性,因为女性教育了她们的子女,且因为她们能够成为丈夫们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妻子。沃斯通克拉夫特还主张: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是社会的装饰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财产。英文原版
作品目录
译者前言
第五章 反驳某些对于女性抱有近乎侮辱的怜悯态度的作家
第十一章 论父母之责
作者前言
第六章 论早期观念联想对性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论国民教育
第一章 对人类权利和有关义务的思考
第七章 论谦逊端庄:在广泛意义上的讨论而非仅局限于女性德行的角度
第十三章 由女性的无知所造成的一些愚蠢行为的例子;
第二章 论关于两性特质的普遍成见
第八章 因性别而决定良好名声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会有损于道德
结束语: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期待在女性风貌的变革中看到她们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再论关于两性特质的普遍成见
第九章 论不合理的社会差异所造成的有害影响
译者后记·一
第四章 论导致女性堕落的各种原因
第十章 论父母之爱
译者后记·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女权辩护》一书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动荡背景下写成的。大革命在英国引发了诸多论争:在现今多称为《革命论战(英语:Revolution Controversy)》的这本小册子中,英国的政治评论家们从代议式的政府讨论到了人权,讨论到了政教分离。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首次加入这场论战是她在1790年发表的《人权辩护(英语: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该书是为了回击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英语: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1790)而作的。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一书出版六周后,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人权辩护》:其中的一个关键论点是权力不能基于传统;她认为,权力的赋予是出于合理与公正的理由,而不应考虑它们在传统中的基础。
1791年,塔列朗在法国制宪议会上发表了《公共教育报告》一文,沃斯通克拉夫特因而受到激励,决意对塔列朗进行反击。在塔列朗关于国民教育系统的提议中,他这样写道:我们要教育女性,而不是去谋求在宪法中否认她们的优势,是去了解与欣赏那些确保她们……。男性注定是世界舞台上的表演者。适合他们的公共教育:应发生在他们看尽人生世态之前:仅是在比例上有所不同而已。父系家庭会更适合于女性的教育;她们不太需要去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係,而更需要去习惯安静与隐秘的生活。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这样题献(英语:Dedication)给塔列朗:“很高兴地读完了您最近发表的小册子,我将本书题献给阁下:以劝诱您重新考虑这个议题,并充分地衡量我进一步提到的女权与国民教育。”在同一年,法国女权主义者奥兰普·德古热发表了她的《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and the Female Citizen)或称(女权宣言)》,自此,女权这一问题分别成为了法国与英国的政治辩论的中心。
沃斯通克拉夫特没有完成《女权辩护》的第二部,儘管她的丈夫威廉·戈德温在她的《遗稿集》中发表了她生前写好的“心得”,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已经打算纳入《女权辩护》的第二部”。不过,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她的最后一部小说《玛丽亚:女人的受罪(英语:Maria: or, The Wrongs of Woman)》是《女权辩护》一书的小说化续章。而这部在她生前同样没有完成的小说,亦包含在了后来出版的《遗稿集》里。
在《女权辩护》一书中,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一个中心论点是:女性应该受到理性教育,以给予她们向社会作出贡献的机会。在18世纪,无论是教育哲学家还是行为手册(英语:conduct book)的作者,都认为女性不具备理性或抽象的思维。他们认为女性太易受到感性的影响,并太难达致清晰的思维。沃斯通克拉夫特与凯瑟琳·麦考利(英语:Catharine Macaulay)和赫斯特·沙蓬(英语:Hester Chapone)这些女性改革家们一道,主张女性毫无疑问地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从而应当受到教育。在她的行为手册《女教论》(1787年)中,在童书《真实生活的原创故事(英语:Original Stories from Real Life)》(1788年)中,以及后来的《女权辩护》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均指出了这一点。
此外,沃斯通克拉夫特还呼吁男性——而不是女性——採纳她在《女权辩护》中所提出的社会与政治变革。她认为未受过教育的女性不能够改变自身的境遇,而必须要依靠于男性的帮助。沃斯通克拉夫特在第九章“社会不合理差别的有害后果”的结尾这样写道:因而我愿意劝服那些富有理性的人相信我的某些看法的重要性,并且说服他们冷静地盘算一下我这些观点的整体意旨。我要向他们的理智呼吁;既然作为同胞,我要以一个女性的名义,要求他们的内心具备一点点同情心。我恳求他们去解放自己的伴侣,从而使女人成为他们真正的配偶!男人只要慷慨地打碎我们身上的枷锁,并且满意于跟一个有理性的伙伴共处,而不是满足于她们奴性的屈从,那幺他们就一定会发现我们是更规矩的女儿,更深情的姐妹,更忠实的妻子,更有理性的母亲——总而言之一句话:更好的公民。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玛丽亚:女人的受罪(英语:Maria: or, The Wrongs of Woman)》(1798)中,沃斯通克拉夫特用小说的笔调续写了《女权》一书。一般都认为《玛丽亚》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为彻底的女权主义作品。
感性批评
在《女权辩护》中,沃斯通克拉夫特针对虚伪泛滥的感性(特别是当时的女性带有的)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她认为屈从于感性的女性“就连瞬息而逝的情感也会使得她们的内心波动不已”;因为这样的女性是“她们的感官的牺牲品”,她们便不能理性地进行思考。实际上,她们不但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她们还对整个文明造成了伤害:她们不能让文明走向高雅,而会让文明走向毁灭。但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理性与感性并不独立;她认为它们应相辅相成。对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18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休谟来说,激情是其所有理性的基础。这是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整个写作生涯中都反覆提到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在小说《玛丽:一篇小说(英语:Mary: A Fiction)》(1788)与《玛丽亚:女人的受罪(英语:Maria: or, The Wrongs of Woman)》中。
与前作《人权辩护(英语: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一样,《女权辩护》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了中产阶级的世界观。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称作是“最能表现出(其)本来面目”的人。她亦频繁地讚美谦逊与勤奋,以及在当时与中产阶级相联繫的美德。除了站在中产阶级的立场上呼吁中产阶级的精神外,沃斯通克拉夫特还对富有阶层进行了抨击,批评他们用她使用的相同论点去反对女性。她指出,富人是“浮华、邪恶和虚荣的”称“那些懦弱而虚伪的人们超出了她们同胞的正常需求和情感,她们以早熟的矫揉造作的方式摧毁了惟一的道德基础,并且在整个社会中传布了腐化堕落的不良风气”。
《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为“英美女权主义历史上的奠基之作”。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思想与理论具有明显的逾时代性,在她所生活的那个“厌女主义”(misogynist)社会背景之下,她为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所付出的努力屡屡被社会主流所误解,然而她的女权主义理论却深深影响了包括埃玛·戈尔德曼(Enema Goldman,1869一1940)与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 1941)在内的后世作家,以及诸如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一1986)与凯特·米利特(Kale Millett 1934一)等当代思想家,奠定了女权主义的论辩传统与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