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湿柴

湿柴

湿柴

湿柴,粤语辞彙,原指无用的东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湿柴
  • 解释:零钞,小面值货币

解释

1、湿柴,粤语辞彙,原指无用的东西。
2、零钞,小面值货币。湿柴指代零钞,源于国民政府在濒于崩溃前,滥发大钞,导致通货膨胀,币值狂跌。金圆券面额,从一元增到千万元,市民生活苦不堪言,消费所需,动辄千百十万。民怨沸腾,遂以“湿柴”作为金圆券的代名词,谓其难以燃烧之意。
3、再者,由于小面值的钞票主要流通于市井之间,经过多次流通的钞票大都变得潮软残旧。故此,人们将这些小面值的残钞称为“湿柴”,颇有一番玩味。

诗歌

早些年,坊间有陆健东着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风行一时,记述的是他在广州度过的最后20年时光。他懂这幺多国的语言,且也在广州呆了20年,不知道他对粤语掌握了多少,不过,在他刚到广州的那一年,他写的一首诗里头,就用了“湿柴”这个粤语。
那首诗名《哀金圆》,是在《陈寅恪诗集》中最长的一首七言古诗,开头四句是这样的:“赵庄金圆如山堆,路人指目为湿柴。湿柴待乾仍可爨(煮的意思,亦作氽),金圆弃掷头不回。”陈寅恪的诗后自注曰:“粤俗呼物之无用曰湿柴。”这首《哀金圆》写于1949年夏,“金圆”即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推出的金圆券,当时严令有黄金外币者须兑换此券,但此券的币值有如坐过山车,转眼间便成“湿柴”。“湿柴”者,难烧兼死火,未爆先烟。广州话俗语有“精人烧湿竹,笨人烧湿木”和“湿柴煲饭暗生烟(谐音生怨)”之句,我刚从孔夫子网上买了一本《广州民间口头成语》,是广州民众艺术馆于1963年编印的,书中收有一歇后语曰“国民党大洋券—— —湿柴”,与陈寅恪的诗相对应。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