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仙区
游仙区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巴蜀腹地、涪江以东;是成绵乐发展带、绵雅资遂发展环线、成渝西“黄金三角”重要节点;介于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之间,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
游仙区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2016年,辖3个街道、18个镇、3个乡;户籍人口56.19万(2015年)。2015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8.25亿元,比2014年增长8.9%。游仙区地处中浅丘地形,海拔最高728米,最低429米;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C,无霜期为275天。
游仙区是三国故地,古绵州治所,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于1993年1月设区,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和绵阳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在中国西部授牌的绿色产业示範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範区,还是“四川黄金旅游九环线”和“川陕三国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有越王楼、富乐寺、汉平阳府君阙、碧水寺、李杜祠等人文景点。2019年1月25日,游仙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範县。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游仙区
- 外文名称:Youxian District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四川省绵阳市
- 下辖地区:3个街道、18个镇、3个乡
- 政府驻地:游仙街道一环路东段139号
- 电话区号:0816
- 邮政区码:621000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西北部
- 面积:1018平方公里
- 人口:户籍人口56.19万(2015年)
- 方言:西南官话-绵阳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着名景点:越王楼、李杜祠等
- 车牌代码:川B
- 行政代码:510704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游仙区,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
建制沿革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间,区境内曾置有“魏城”和“盐泉”2个县级行政机构。
游仙区沉抗镇

魏城县
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730年。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涪县地置魏城县。据《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图治》、清嘉庆版《四川通志》等书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分涪县地新置魏城县,治把在今游仙区玉河镇,属巴西郡。魏城县得名不详,仅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西魏于涪县置潼州,故析潼州之北部立为魏城县。”因是西魏所建之县城,故名魏城县。
北周沿袭西魏建置不变。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魏城县改隶潼州。开皇五年(585年),改隶绵州。焬帝大业三年(607年),再改隶金山郡。大业十年(614年),县治从玉河场迁至今游仙区魏城镇。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城县)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
唐代和五代唐、后蜀时期,魏城县隶属于绵州。
宋代魏城县仍隶绵州(巴西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魏城县撤销併入绵州。
盐泉县
唐初置盐泉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663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旧唐书·地理志》载:“盐泉县,武德三年分魏城置地。”县治地在今游仙区玉河镇。盐泉县因县境多盐井,故取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诗句得名。
五代前、后蜀时,盐泉县仍隶绵州。
宋代隶绵州(巴西郡),宋末盐泉县已荒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盐泉县建置撤销併入绵州。
合併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撤绵州,以治地位于绵山之阳,改为绵阳县。
1976年,将绵阳县城关镇和城郊、开元、园艺、五一公社划出建立绵阳市(县级)。
1978年,撤销绵阳县,併入绵阳市。
1985年,改绵阳市为地级绵阳市中区。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别成立游仙区与涪城区2个行政区。游仙区辖涪江街道和游仙、石马、忠兴、新桥、石板、魏城、徐家、沉抗、刘家、玉河、小枧沟、柏林、松垭、太平14个乡镇,区政府驻开元。
1996年,游仙区辖1街道12镇6乡。
2004年,游仙区辖6个街道,13个镇,11个乡。
2015年,游仙区撤销太平乡、观太乡、白蝉乡、街子乡、云凤乡;设立太平镇、观太镇、白蝉镇、街子镇、云凤镇。调整后,游仙区辖2个街道、16个镇、6个乡。
201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游仙区撤销游仙镇,设立游仙街道办事处,以原游仙镇的行政区域为游仙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撤销东林乡,设立东林镇,以原东林乡的行政区域为东林镇的行政区域;撤销梓棉乡,设立梓棉镇,以原梓棉乡的行政区域为梓棉镇的行政区域;撤销东宣乡,设立东宣镇,以原东宣乡的行政区域为东宣镇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游仙区辖3个街道、18个镇、3个乡;涪江街道、富乐街道、游仙街道等3个街道;石马镇、小枧沟镇、新桥镇、石马镇、忠兴镇、柏林镇、魏城镇、石板镇、刘家镇、玉河镇、徐家镇、云凤镇、街子镇、太平镇、观太镇、白蝉镇、东林镇、梓棉镇、东宣镇等18个镇;建华乡、凤凰乡、朝真乡等3个乡。政府驻游仙区一环路东段13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介于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之间,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
地貌
游仙区属于平坝浅丘地形,境内山丘连绵,但坡度平缓,最高海拔728米,最低海拔419米,一般均在500-600米之间。
土壤
游仙区境内土壤分为三类:河谷平坝新沖积潮泥土,侵蚀阶地冰水堆积黄泥地,中浅丘陵城墙岩群紫色土地。土壤耕层厚12-18厘米,pH6.8-7.1,有机质含量1.2-2.3%。
气候
游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日照1298小时,无霜期28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约99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6-9月。夏季多为偏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秀分明,雨热同季,终年风小,无霜期长。
水文
游仙区河流为涪江水系,因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除与涪城区邻界的涪江外,境内尚有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大小河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游仙区有铁、铜、锌、铅、磷等数十种矿藏和天然气等。
土地资源
据2017年3月游仙区农业局官网信息显示,游仙区耕地面积24891公顷,林地面积29824公顷。
植物资源
游仙区自然植被主要林相是马尾松木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乔木代表是马尾松、柏树、青槓。灌木代表是麻栎、栓皮栎、马桑、黄荆。主要经济林木是油桐、乌桕、桑、柑橘等。
水资源
游仙区是武引工程第一受益县区,境内除各大武引斗渠穿境而过,武引沉抗水库蓄水量1.8亿方,同时各镇(乡)还修通了到田间地坝的武引农、毛渠,保证了生产人畜饮水灾年无忧。据2017年3月游仙区农业局官网信息显示,游仙拥有小(一)型水库11处,小(二)型水库95处,石河堰295处,中型渠堰2处,山平塘7302口,电管站651处。蓄引提水总量15643.7万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游仙区总人口为56.1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58万人,女性人口27.61万人,18岁以下7.98万人,18-35岁11.43万人,35-60岁24.48万人,60岁以上12.30万人;农业人口34.51万人,非农业人口21.68万人。2015年,游仙区人口出生率为7.97‰,人口死亡率为5.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政策生育率为93.7%。常住人口52.50万人,城镇化率达50.1%,比2014年(下同)提高1.4%。
(备注:此数据为区属人口数据,不包含科学城、松垭、沉抗;计生统计年度为2014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
民族
截至2013年,游仙区主体民族为汉族,此外还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
经济概况
综述
2015年,游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8.25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8.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区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9亿元,同比增长9.3%。在辖区生产总值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43亿元,同比增长3.7%;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6.12元,同比增长9.7%;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5.70亿元,同比增长9.5%。2015年,游仙区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175元。
第一产业
2015年,游仙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39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22.85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1.31亿元,增长3.7%;牧业产值18.36亿元,增长4.7%;渔业产值1.93亿元,增长3.8%。
2015年,游仙区农作物总播面达56514公顷,同比增长0.6%,其中:粮食播面35484公顷,基本与2014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1402吨,同比增长2.3%,其中:小春粮食产量49316吨,增长3.3%;大春粮食产量172086吨,增长2.0%。主要农产品中:小麦产量40173吨,增长3.3%;稻穀产量125381吨,增长1.9%;油料产量34844吨,增长2.8%;蔬菜产量195668吨,增长1.7%;园林水果产量16588吨,增长2.4%。
2015年,游仙区实有森林管护面积达623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0%,区内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0.73平方公里。全年零星植树50万株,木材产量12542立方米,竹材产量900吨。
2015年,游仙区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5%。全年出栏肉猪339117头,增长1.4%;出栏小家禽716.58万只,基本与2014年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8931吨,同比增长0.9%;牛奶产量5857吨,下降2.5%;禽蛋产量10253吨,增长2.0%;蚕茧产量6782吨,基本与2014年持平。年末生猪存栏226901头,年末牛存栏31356头。
2015年,游仙区淡水养殖面积达3360公顷,2015年全年水产品产量为11305吨,比2014年增长5.7%。其中,淡水捕捞193吨,淡水养殖11112吨。
2015年,游仙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6382千瓦。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7800公顷,机播面积7866公顷,机收面积23675公顷,机电灌溉作业面积10046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38719公顷。
2015年,游仙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游仙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6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增长6.5%。
第二产业
游仙区形成了以新材料、机械及装备製造、节能环保、食品及医药、特色化工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城南新建以节能环保、新材料、光电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在城北新建以军民融合、电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在城东拓建以特色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化工工业园区,构建起了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北、东“一区三组团”战略空间布局。
2015年,游仙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9.89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14.7%。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速13.2%。四大主要区属工业行业实现总产值129.20亿元,增长9.4%,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40.4%。区属工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308.56亿元,同比增长16.1%,产销率为96.5%。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47亿元,同比增长14.5%。在规模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4户,亏损面为4.0%。区属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3.49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利税总额43.42亿元,同比增长13.4%。
2015年,游仙区蚕丝产量1615吨,增长5.9%;饲料产量421766吨,增长13.5%;家具164816件,增长36.6%;大米48430吨,同比增长0.5%;小麦粉112903吨,增长0.1%;精製食用植物油46997吨,同比增长28.3%。
2015年,游仙区用电量14.3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8%,其中:工业用电量8.20亿千瓦时,农林牧渔业用电量0.14亿千瓦时。游仙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13747吨标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25%。
2015年,游仙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74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9.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7.28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35亿元,其他产值0.11亿元。2015年区属竣工产值达39.36亿元。
第三产业
截至“十二五”末,游仙区在建和已签约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总计23个,投资总额318.22亿,其中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6个、现代物流项目2个、电子商务项目4个、特色专业市场2个、大型旅游项目9个。
2015年,游仙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9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14.5%。区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8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为55.56亿元,同比增长17.7%,乡村实现零售额为27.82亿元,同比增长8.1%。从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75亿元,同比增长11.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8.32亿元,同比增长17.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91亿元,同比增长1.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41亿元,同比增长10.7%。
2015年,游仙区实现旅游收入36.02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22.1%。接待旅游人数378.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8%。015年游仙区直接利用外资2010万美元。货物进出口10671万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8610万美元。
2015年,游仙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60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0.71亿元,同比增长7.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0.68亿元,同比增长8.9%。
交通
游仙区地处成绵乐发展带、绵雅资遂发展环线、成渝西“黄金三角”重要节点,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昌)客运专线等4条铁路和绵九、绵苍(溪)、绵西(充)3条高速公路建成后,辖区及周边将形成至少包括5条快速铁路、9条高速公路、9条快速通道、20条航线在内的进出境立体大通道。
2015年末,游仙区公路总里程为2143.0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9.7公里,三级公路87.62公里,四级公路1958.13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2361.9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62180.32万吨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5年末,游仙区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数5291人,专任教师数333人;职业高中7所,在校学生数13154人,专任教师数390人;国中16所,在校学生数20602人,专任教师数1496人;国小31所,在校学生数25585人,专任教师数1585人;幼稚园79所,在校学生数15945人,专任教师数784人。2015年游仙区国小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100%,国小五年巩固率为100.2%,国小毕业生升学率为194.7%。普通国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100%,国中三年巩固率为102.1%,国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8.7%。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性质 | 隶属片区 | 学校地址 |
---|---|---|---|---|
1 | 绵阳开元中学 | 公立学校 | 直属学校 | 绵阳市游仙区五里堆 |
2 | 绵阳市游仙职业教育中心 | 公立学校 | 直属学校 | 游仙区黄家坝 |
3 | 四川省科技城第一中学 | 公立学校 | 市属学校 | 绵阳市游仙区科学城一中 |
以上内容来源: |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性质 | 隶属片区 | 学校地址 |
---|---|---|---|---|
1 | 富乐实验中学 | 公立学校 | 直属学校 | 绵阳市游仙区东津路30号 |
2 | 富乐国际学校 | 私立学校 | 直属学校 | 绵阳市经济开发区五里梁 |
3 | 游仙区慈济实验学校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游仙镇 |
4 | 石马中学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 |
5 | 新桥镇博爱中学 | 公立学校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 |
6 | 小枧沟镇中学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 |
7 | 忠兴镇香港马会初级中学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 |
8 | 魏城镇初级中学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 |
9 | 石板镇一贯制学校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 |
10 | 玉河镇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 | 游仙区玉河镇 |
11 | 刘家镇初级中学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 |
12 | 太平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游仙区太平镇 |
13 | 柏林镇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游仙区柏林镇 |
以上内容来源: |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性质 | 隶属片区 | 学校地址 |
---|---|---|---|---|
1 | 富乐实验国小 | 公立学校 | 城区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 |
2 | 七一剑南路国小 | 公立学校 | 城区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剑南路 |
3 | 五里路国小 | 公立学校 | 城区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五里堆 |
4 | 朝阳慈济学校 | 公立学校 | 城区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朝阳厂 |
5 | 育红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城区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游仙路11号 |
6 | 绵阳市万达学校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 |
7 | 游仙区中国联通春蕾国小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 |
8 | 石马镇三星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 |
9 | 东林乡东莞台商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 |
10 | 小枧沟镇置信国小 | 公立学校 | 沿江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 |
11 | 新桥镇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 |
12 | 街子镇五矿博爱国小 | 公立性质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街子镇 |
13 | 新桥镇瓦子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瓦子镇 |
14 | 云凤镇雅居乐国小 | 公立学校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云凤镇 |
15 | 建华乡惠生国小 | 公立学校 | 新桥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乡 |
16 | 忠兴镇雅居乐国小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 |
17 | 凤凰乡国小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凤凰乡 |
18 | 太平镇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太平乡 |
19 | 柏林镇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柏林镇 |
20 | 朝真乡柳州希望国小 | 公立学校 | 忠兴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朝真乡 |
21 | 魏城国小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 |
22 | 魏城镇红卫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 |
23 | 徐家镇伟清国小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徐家镇 |
24 | 东宣乡国忠国小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东宣乡 |
25 | 石板镇一贯制学校 | 公立学校 | 魏城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 |
26 | 刘家镇国小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 |
27 | 梓棉乡五粮春国小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梓棉乡 |
28 | 白蝉博爱国小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 | 绵阳市游仙区白蝉乡 |
29 | 观太镇北京致公爱心国小 | 公立国小 | 沿江片区 | 游仙区观太镇 |
30 | 玉河镇博爱学校 | 公立学校 | 刘家片区督导组 | 游仙区玉河镇 |
以上内容来源: |
科学技术
2015年末,游仙区有农村专业技术科协32个,企业科协2个,乡镇科普协会22个。全年举办科普讲座8次,专题宣传10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达1800人次。全年科技部门共组织企业申报成功的省、市级科技项目71项,立项金额2252万元。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
卫生事业
2015年末,游仙区有卫生机构383个,其中:医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个;卫生院2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7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其它卫生机构218个。共有床位数1623张,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达2080人。游仙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应参合率达到100%。
序号 | 医院名称 | 院长 | 医院性质 | 医院等级 | 地址 |
---|---|---|---|---|---|
1 |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 汪辉 | 国有全资 | 三级甲等 | 游仙区剑南路东段190号 |
2 | 游仙区人民医院 | 李天龙 | 全民所有制 | 二级乙等 |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达州大道中段 |
3 | 绵阳市游仙区中医院 | 汪辉 | 全民所有制 | - | 游仙区游仙东路 |
社会保障
2015年末,游仙区有敬老院22个,供养人数1630人,床位数1657张;游仙区有乡镇(街道、试验区)残联25个,区级残联专门残疾人协会5个,村、社残疾人协会278个,残疾人专职干事14名。
2015年,游仙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80222人,其中:在职60202人,退休2002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419人,其中:在职29027人,退休4392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92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082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361人。全年徵收保费收49369.79万元。城镇低保对象140691人,农村低保对象122910人。2015年末,游仙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5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2015年,游仙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20元,比2014年增加2229元(基数调整后数据),增长7.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1439元,增长7.1%。
2015年,游仙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3元,比2014年增加1172元(基数调整后数据),增长9.7%。农村居民增收部分中,42.3%来自工资性收入,39.6%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0499元,比2014年增长9.3%。
风景名胜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越王楼 | 越王楼位于开元场东方红桥头北侧的龟山,该楼始建于唐代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0年),唐太宗之八子李贞(被封为越王)为绵州刺史,建造的绵州州衙府第;上世纪50年代仅存部分墙根及残砖碎瓦,2003年市政府拟在原址重建,2011年建成。 | 越王楼 |
富乐堂 | 富乐堂,又名富乐寺,位于富乐山高峰—宝盖峰下,右侧为古雷溪,前临芙蓉溪。据《绵阳县誌》记载,富乐寺创建于宋,毁于明代兵火;清初重建,鹹丰十一年又毁于兵燹,同治三年,僧俗人等又依次重修。原有三进五殿十七楹建筑。明末清初香火旺盛;1985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 |
飞龙山景区 | 飞龙山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飞龙山,于2015年9月正式建成,景区占地总面积280公顷,景区内道路总长9.6公里。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16个,分别有:烈士公祭广场、老红军墓、纪念碑林、永蛟小径、明义之道、峥嵘之路、瞻思梯、飞龙山村苏维埃政府旧址、杨永蛟旧宅遗址、龙门垭、红军井、飞龙观、跑马场、红军战壕、飞龙洞、红军池。 | 飞龙山景区 |
李杜祠 | 李杜祠位于沈家村芙蓉溪桥头,《绵州志》载,李杜祠原系西汉涪翁、东汉着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隐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为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邑人吴朝品以唐代诗人李白籍绵州昌明(彰旺),故于此地建李杜祠并祀李白、杜甫。 | 李杜祠 |
着名人物
姓名 | 简介 |
涪翁 | 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无考。涪翁每见病人,就用针灸之术予以治疗,疗效极好。在其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针经》、《诊脉法》二书传世,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关于针灸的学术专着。 |
苏易简 | (985年-996年)字太简,古盐泉县(治地今游仙区玉河镇)人,宋初状元,其着作《文房四谱》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完整的记载纸、笔、墨、砚生产历史和製造技术的着作,后被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至道二年(996年),苏易简因饮酒过量而卒于陈州官衙中,终年39岁。 |
赵镜海 | 绵州永定场槐树店(今游仙区梓绵乡)人,生年无考,卒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为绵州可考最早的灯影艺人。 |
段文杰 | (1917年-2011年),民国六年(1917年)8月生于绵州(今游仙区松垭镇3村)。被列为“当代中国八名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成为中国首届一指的敦煌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甘肃省政府、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
王良佐 | (1920年-1998年),原绵阳县柏林乡家湾(今游仙区柏林镇)人,是中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1998年5月在成都因病逝世,终年79岁。 |
以上内容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