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苏里蝮

乌苏里蝮

乌苏里蝮

乌苏里蝮,蝰科亚洲蝮属物种,命名人:Emelianov,命名时间:1929年。模式产地:俄罗斯波谢特地区,野猪河(鲁德纳亚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城(游击队城)河和尼科尔斯基-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均在滨海边疆区,以及满洲一面坡(中国黑龙江尚志)。背面两行大圆斑并列;头侧黑色“眉”纹上镶白或黄白色边(白眉);中段背鳞21行;腹鳞+尾下鳞188—213,平均200左右。舌粉红色。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乌苏里蝮
  • 拉丁学名:Gloydius ussuriensi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爬行纲
  • :有鳞目
  • 亚目:蛇亚目
  • :蝰科
  • 亚科:蝮亚科
  • :亚洲蝮属
  • :Gloydius ussuriensis 
  • 分布区域:京,冀,蒙,辽,吉,黑

形态特徵

全长172~676毫米。头三角形,不宽扁,颈明显,个体较细小,尾较短。上唇鳞7(2—1—4)枚,颊鳞1枚;眶前鳞2枚,眶后鳞2枚;颞鳞2枚+3枚。背鳞21—21—17行,个别22(23)—21—17行,除最外1行光滑外均起棱;腹鳞139~157枚,肛鳞1枚,尾下鳞36~51对。体色变化较大,背面黑褐色、黑灰色、棕褐色、土褐色、土黄色、棕绿色或棕红色,自颈至尾有2行中央色浅的深色圆斑或由此斑形成的网纹,或斑纹不显,尾色同体色。腹面色浅者,颌部灰白色;腹面黑色发亮者(背黑灰色),颌片和下唇鳞腹侧有黑斑,颌部亦灰白色。眼后斜向口角有深色宽频状斑,其背缘有醒目的细白边,即所谓“白眉”。
乌苏里蝮乌苏里蝮

生境繁殖

多生活在山地、丘陵、林缘、草丛、灌丛、沟边、田野、塘边等处,出入蛰时,以乱石堆中多见。高山上、森林中少见。有固定的栖息场所,活动範围一般不超过3千米,临时栖息地不一,以食物的多少而定。以食鼠和蛙为主,亦食鱼、泥鳅,偶食蜥蜴和蛇;仔蛇食蚁卵、鼠妇、蜈蚣、蚯蚓。卵胎生,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仔,最晚亦有至10月上旬者,每次产2~10仔,初产仔蛇全长172~213毫米(以68例统计)。

分布範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

物种保护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