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商鞅(北宋王安石诗作)

商鞅(北宋王安石诗作)

《商鞅》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讲古代圣贤为政的风格:取信于民。后两句则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从而使得变法胜利推行的精神进一步颂扬。这首诗不是讲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而是讲推行变法的风格;能否赢得民众的信任,也是关係到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旗帜鲜明地讚扬了商鞅。全诗以议论说理为主,言简意丰,中肯有力。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商鞅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王安石
  • 作品出处:《全宋诗》

作品原文

商鞅1
自古驱民在信诚2,一言为重百金轻3
今人未可非商鞅4,商鞅能令政必行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商鞅(?—前338):本卫国公孙。后入秦辅佐孝公变法,国以富强。因功封于商,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孝公死,商鞅被诬谋反,遭车裂。
2.驱民:驱使、役使百姓。信诚:诚实守信。
3.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百金:泛言其多。秦以一镒(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即将颁布新法,恐人不信,乃先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移置北门者给予重金,以示不欺。卒下令。《汉书·高祖皇帝纪》:“得黄金百镒,不如季布一诺。”
4.今人:指宋朝的大地主顽固派和道学家。非:诋毁,诽谤。
5.令:使得,做到。政:指政策、法令。必:必定。

白话译文

从古以来统治人民在于信诚,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立法严明。
现今的儒士不可任意诋毁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坚决施行。

创作背景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秦孝公能“择术济事”(採用商鞅的建议),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变法。为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纷纷攻击商鞅,其实际矛头是指向王安石。于是,约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写了这首诗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商鞅》是王安石颂扬先秦法家商鞅的一首七言咏史绝句。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开始实行变法时,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採取措施,先“立木”取信于民,以严明法令。“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二句,对商鞅令出必行的做法给予高度的讚扬。商鞅开始变法,就遭到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商鞅根据“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规定,坚决镇压了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使变法得以继续推行。“商鞅能令政必行”,就是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使变法胜利推行的进一步颂扬。
王安石写了这首诗,对商鞅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绩,粉碎了顽固派的破坏阴谋。特别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两句直言不讳地表明了王安石的尊法反儒立场,针锋相对地回答了顽固派对革新事业的咒骂,表明了王安石要继承和发扬商鞅的法家精神,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

名家点评

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曹晓波《法家诗话》:《商鞅》篇笔法利索,音调铿锵,读来叫人精神振奋。如果作者没有深刻敏锐的思想和驾驭语言的才能,是无法达到这一炉火纯青的艺术水平的。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所着《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