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邰封里

邰封里

武功县的邰封里作为秦代基层政权组织机构,一直沿用到晚清时代。文献记载,邰封里因后稷在此有功于农事,而封邰作邑。秦帝为鼓励农耕,弘扬后稷教稼传统,置邰封里。千年繁华,闻名天下。另有洪教寺明钟文记:“邰封邑里东北有高阜,汉景帝启于巅围猎得周鼎,国家遂昌盛。汉复围阜巅,增人护畤……明时人居高阜成村,故称高村。”现为武功大庄镇的一个自然行政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邰封里
  • 类型:政府机构
  • 年代:秦代
  • 地点:武功县

邰封里轶事

史载汉建元六年(前135年),邰封里就已经成为一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重镇了。当时,“百万劳役筑茂陵”的工程开工不到五年,朝廷为了让西北和西南的筑陵材料能够借用船只顺利通过渭水,安全运抵长宁贮料场,在不惜花费巨资的情况下,打通了长宁经邰封里,到漆水河边的道路。又根据漆水南流注入渭河的实际,动用大批人力在漆水河以西,开挖了一条东西长约六公里,渠宽槽深的人工河流与渭河对接,从而将滔滔渭水引入漆河。并在漆水河以南的险要地段,巧妙地栽木桩、筑大坝,使峡谷形成了潋滟百顷近宽广水面,解决了货船因渭河水急浪大,无法靠岸的问题。那时人们就给这能停船卸货的地方就叫做三江口。
而邰封里作为西到三江口,东至长宁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在修筑西汉九位皇帝陵园的二百多年里,它曾是无数劳工休息吃饭的居集地,享受生活的安乐窝,这里的人们不论是冬寒春晓,还是秋凉夏暑,每次都从三江口开始,三五十人一堆,上百号人一摊,拿着木棍,握着铁锹,拉着绳索,喊着震天响的号子,将块块巨石,截截木料,从船上卸下。然后,又一步一步踏着坑洼不平的道路,向长宁艰难而又缓慢地移去。

历史沿革

秦帝为鼓励农耕,弘扬后稷教稼传统,置邰封里。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渊称帝,他为了加强统治,在武功设稷州,辖武功、周至、好畴、扶风四县。并在故居筑邑,(今大庄镇南立节,又称南里街或南里城)设稷州衙门改武功宅为武功宫。
后因渭河溃堤,又将稷州迁址其北五华里,且地势高坦的邰封里。
贞观七年(633年),因灾裁员,省去稷州。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复置稷州于邰封里。
贞元四年(788年),高僧车奉朝从西域取经回国,在邰封里住有月余,他除了在邰封里给人们讲经传教外,还经常去观音堂、白兔寺坐禅论道。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武德圆满的传教大师,在邰封里的高阜之上,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的洪教寺。
到了明朝至清末,邰封里所辖範围随着当权者的变换,其势力範围也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动。
清乾隆年间任翰林院检讨,武功代家南留人孙景烈所着《邰封录》就有“予世籍邰封里,遂以里名所录”的记述。可见邰封里在当时,所辖範围远在二十里之外。
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邰封里街道两边,还有不少车马大店。
解放后,这条横穿邰封里的千年官道,一部分已被宝鸡峡的五支渠所取代,一部分已为成乡间小路。而官道沿途上的古蹟名胜,则在文革中被悉数毁掉。唯一没有被毁的就是,三江口峭壁上留下一道道被水沖刷过的痕迹,邰封里虽说经历了辉煌与繁荣,但许多珍贵的遗蹟却被埋没在历史变迁的尘埃中。
儘管现在已经修复了观音堂、白兔寺和石佛寺等几处景点,却与史料记载差之甚远。
武功县历史文化遗蹟一览表
陕西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古遗址
◆香尧遗址 ◆王烧台遗址 ◆史家遗址
◆岸底遗址 ◆郑家坡遗址
古墓葬
◆姜嫄墓 ◆苏武墓 ◆隋炀帝墓
古建筑
◆教稼台 ◆武功城隍庙 ◆武功关帝庙
◆望仙宫 ◆报本寺塔 ◆寺背后塔
陕西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
民俗
◆苏蕙织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风俗
民间文学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传统手工艺
◆普集烧鸡 ◆武功土织布技艺
其 他
古遗址
◆浒西庄遗址 ◆赵家崖遗址 ◆郑尚坡遗址
◆游凤街遗址 ◆浮沱遗址 ◆南店子遗址
◆香湾遗址 ◆羊尾村遗址 ◆二水村遗址
◆庞家堡遗址◆张家台遗址◆三合村遗址
◆黄家河遗址 ◆焦阳遗址
◆后稷祠 ◆青龙关◆邰封里◆庆善宫
◆六门堰 ◆三江口
◆普济渡口◆杨虎城城址
墓 、祠
◆商鞅墓 ◆安禄山墓 ◆车光倩墓 ◆苏蕙墓
◆康海墓 ◆游师雄墓 ◆苏瑰墓 ◆马如墓
◆苏武祠 ◆康海祠
建筑
◆小华山 ◆上阁寺 ◆鸿禧观◆龙王庙
◆东岳庙 ◆三清殿 ◆毗卢寺 ◆玉皇阁
◆显灵宫◆武功金仙观 ◆烧台庵皇阁
◆马家都堂 ◆杨虎城公馆 ◆西农筹建处
◆绿野书院 ◆武功县新民高等国小
亭、驿
◆高望亭 ◆绿野亭◆申明亭 ◆旌善亭
◆邰城驿 ◆长宁驿◆董兆驿 ◆五里舖
寺、庙
◆客山寺 ◆二水寺 ◆睡佛寺 ◆清凉寺
◆印台寺 ◆观音寺 ◆天花堂 ◆太白殿
◆香山寺 ◆观音堂 ◆甘皇殿 ◆白兔寺
◆石佛寺 ◆洪教寺 ◆释化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