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晋江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区的青阳街道和梅岭街道的“青阳”和“梅岭”皆源于境内的青阳山(又称:青梅山)。

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

2010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的进行,五店市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2年4月19日正式启动开工建设。2015年5月1日,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9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 外文名称:Wudianshi Traditional Blocks
  • 地理位置:福建省晋江市湖光西路与南山路路口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126亩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布政衙、青梅山、朝北大厝、梅山亭、蔡氏家庙、庄氏家庙等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福建省晋江市
  •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全年

历史沿革

五店市的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五店市2015年9月时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

青阳山

经考证,青阳镇名由来有二说:其一,因地处青梅山(即:青阳山)之阳而得名。清《晋江县誌》记载:“罗裳分二支,皆北向。其西行者为象陷,为石龟。其东行者为圭璧,为青阳。”
清《青阳志》记载:“青阳则本市主山名也。青阳之山发于灵源,遁高州罗裳、崎山而来,脊脉逶迤。垣阿周护。蔡、庄建祠其下,蔡左庄右。”书中还记载:“夫人杰必由地灵,古识之。青阳山虽不高,势实蜿挺。”

青阳镇

晋江历史上是大泉州地区的统称,青阳曆来都为泉州、石狮、安海等几大集镇过往的交通枢纽,五店市就是现在晋江市区的前身。
1951年,重新划定行政区,才将泉州划出,成立泉州市(县级)[注:1986年,泉州市(县级)升为地级市]。同年,晋江县治从鲤城迁于青阳,现代意义上的晋江城区发源于青阳镇(现青阳街道、梅岭街道)。因此,青阳对于晋江意义重大,五店市传统街区是青阳现今存在的最后一片传统街区,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街区概况

街区特色:
 街区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文化遗产丰富。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庙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鼓喧天”的习俗。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

 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外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

街区特色

高甲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吶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沖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鬆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高甲戏·昭君出塞
高甲戏·真假公主

木偶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戏,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範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髒、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迭手压印,细緻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吶、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音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繫。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崑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线。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係,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画。
南音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