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在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其始建于2002年,2014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该校地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区,2018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894.2亩,校舍总面积29.33万平方米,有专兼职教师459人。
基本介绍
- 所属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 主管部门:福建省教育厅
- 学校官网:http://www.qziedu.cn
- 中文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英文名:Quanzho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简称:泉信、泉信院、信大、泉州信息学院
- 创办时间:2002年
- 类别: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 学校类型:理工
- 属性:省属普通本科
- 现任校长:陈笃彬
- 校训:知行合一
- 主要院系:创意设计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软体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
- 学校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博东路249号
- 学校代码:13766
- 主要奖项:福建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国家双创示範基地示範点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单位
国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前身: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教职工:459人
办学历史
2002年,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200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2009年,学院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首批12所闽台“校-校-企”高职联合培养人才试点院校。
2012年,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2014年5月16日,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软体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开设24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方向)。
二级学院 | 专业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套用型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高职专科专业 |
软体学院 | 软体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网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以及软体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3个:数控设备套用与维护、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金融工程、物流管理四个本科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行销、电子商务、 会计等多个高职专科专业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和建筑电气与智慧型化3个本科专业,还有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2个专科专业 |
创意设计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3个本科专业及数字媒体套用技术、室内装饰设计等2个专科专业 |
注:未注明是本科的专业均为专科专业。 |
师资力量
目前学校有专兼职教师459人,其中专任教师389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含副高职称)以上职称1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5.2%;具有研究生学历2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2.2%。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杰出人民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泉州市高层次人才15名。
教学建设
2019学校官网显示:
福建省示範性套用型专业群2个
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
福建省套用型学科3个
福建省综合改革实验项目3项
福建省精品课程 8门
福建省精品专业 3个
福建省示範专业 4个
福建省示範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3个
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5个
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3个
福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 6门
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7项
校内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4个
福建省生产性实训基地 4个
福建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个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3个福建省高校研究中心3个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牵头组建泉州智慧型製造职教集团(省级)
牵头组建泉州信息、机械2个职教集团
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在泉州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有“电子信息技术研发(联合培养)基地”、在厦门软体园建有“软体技术与信息外包服务研发(联合培养)基地”、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光电信息与装备製造技术研发(联合培养)基地”,还和一批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合作交流
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係,实现高层互访、师资共享、升学读研、师生访学、短期交换、学术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和共享优质的国际教育教学资源。目前与美国宾州滑石大学合作开展“中美4+0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开展“中美3+1+1本硕连读项目”;与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西班牙多所高校开展“国际本升硕绿色通道”等。与德国莱法州教育学院共建中德(福建)教育合作与发展中心,是教育部备案的优质省级基地。
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机构
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
科研创新平台
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
3D列印装备与製造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虚拟製造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研究中心3个:
数控装备福建省高等学校套用技术工程中心
工业机器人与智慧型製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学校荣誉
泉州市最美单位庭院绿化
福建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国家双创示範基地示範点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单位
国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第六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
文化传统
校训
知行合 一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範畴,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两者的关係,明代之前最具影响力的,是宋代伟大的哲学家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知行观。
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问题。在他看来,知与行儘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但不能“分为两截”去做,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因此他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问题。在他看来,知与行儘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但不能“分为两截”去做,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因此他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近代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将“知行合一”的观念引入大学教育,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教学做合一”,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学生道德、技能、体格、情感全面综合的健全人格。
1. 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层面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能自立于社会。
2. 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真知。(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繫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这里实事求是中的“是”为真理之意。)大学教育的高级层面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具备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能贡献于社会。
3. 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
在此层面上,“知”理解为良知。《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守仁用“致良知”三字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讲学活动。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应为培养文化精英(古时称君子),陶塑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能造福于社会。(哈佛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第一条即意为“培养文化精英”。)
校徽
![]()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主色调为金黄色,上方为学校英文名称,中间三人合力抬物寓意工程,后方地图寓意信息。校徽下方为学校中文名称。 |
组织机构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机构 | ||
党务部门 | 管理部门 | 教学部门 |
工 会 | 党政办公室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学院团委 | 党务工作部 |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教务处 | 软体学院 | |
学生工作部(处) | 土木工程学院 | |
人力资源管理处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
科研处 | 创意设计学院 | |
发展规划处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 通识教育中心 | |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 创新创业学院 | |
财务处 | 人工智慧产业学院 | |
后勤基建处 | ||
机关党支部 |
学校领导
泉州信息工程学校主要领导 | |
职务 | 姓名 |
校长、党委书记 | 陈笃彬 |
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 陈卫华、吴元凯 |
常务副校长 | 林东 |
副校长 | 黄克安 |
校长助理 | 岳爱臣、周宏博、张舜德、傅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