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泉州五中

泉州五中

泉州五中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简称泉州五中,是福建省首批重点高中。

泉州五中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泉州市,学校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八闽大地最早创办的公立中学之一。学校于解放初即被确定为福建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通过的第四所一级达标中学,2003年9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示範性高中,2006年被确立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201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多样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2016年成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学校”,2017年学校以全省高分通过“福建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评估,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百年办学,泉州五中十易其名,四易其址,办学质量始终卓着。为回响市委市政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号召,满足泉州人民对优质中学的需求,泉州五中于2011年秋季开办国际教育部,2013年秋季桂坛校区复办国中,同年城东校区投入使用,学校形成“一校两区三部”(国中部、高中部、国际部)的办学模式。2018年春,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泉州三中整体併入泉州五中,两校合併后,泉州五中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在校学生7500余人,教职工近600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公办完中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 外文名:QuanZhou NO.5 High School
  • 简称:泉州五中
  • 校训: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 创办时间:1902年
  • 类别:公立中学
  • 现任校长:刘殊芳
  • 知名校友:李子芳、庄长恭、李龙土、李幼平
  • 所属地区:福建省泉州市
  • 主要奖项:福建省首批重点中学
    中国高中教育50强
    福建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
    全国百强中学
  • 城东校区校址:福建省泉州市安吉南路南侧
  • 桂坛校区校址:福建省泉州市桂坛巷49号
  • 官网:http://www.qz5z.com/

历史沿革

泉州五中创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她的前身“福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是八闽大地最早开办的公立中学堂之一。1902年戊戌维新运动之后,陈棨仁、李清琦二翰林为学校总办,后由黄谋烈、黄搏扶为正副总办。首届报名人数为500人,只录取80人。1912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省泉州中学校”,校址为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17年春,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第十一中学校”,校址未迁。
1922年--1926年,军阀混战,校舍被驻军占用而时常停课。
1928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开始招收女生。
1938年,沿海局势紧张,学校内迁至德化旧孔庙。
1942年9月,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晋江中学”。
1952年,学校改名为晋江第一中学。
1955年,学校改名为泉州第五中学。1958年,学校改名为泉州高级中学。
1969年至1971年曾一度与泉州三中合併,改名为“向阳中学”。
1971年初,恢复“泉州第五中学”校名。
在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沦桑巨变后,泉州五中在几代人的辛勤浇灌下,长成一棵根深、枝繁、叶茂的世纪之树,牢牢地根植于闽南金三角良田沃土之中。

办学条件

泉州五中桂坛南区校园面积35154平方米,桂坛北区校园面积27015平方米,城东校区校园面积114580平方米。校园布局规整合理,高楼矗立,绿树掩映,满园花草纷呈,常年春意盎然。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达国家级标準,建有三幢面积共6773平方米的图书楼,图书馆藏书29.7392万册,订有各类期刊220种,图书馆功能齐全,高有休闲阅读区、走廊阅读区、电子阅览区、期刊库、学生讨论室、外文吧、奥赛吧、丝路空间、体验区等,能充分满足师生读者的借阅和阅读需求;全校建立多媒体互动式校园网路系统,拥有计算机网路中心、教师电子备课中心、闭路电视演播中心、图书资料计算机管理中心、学校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室,电子、音像等各类阅览室。此外,还拥有先进的各种实验设备、体育设施以及师生生活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和艺术中心大楼。2003年学校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学校。
走进泉州五中城东校区,蕴含历史感的建筑风格使校园多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山水生态园林“桂坛”、“凤池”沿袭了百年五中的文脉,人性化的硬体设施与个性化的成长空间为学子们创造了舒适愉悦的环境。泉州五中城东校区已建成生物组培室、信息化地理教室、金工木工室、乐高电脑机器人工作室、麻省理工大学FABLAB创智空间、信息安全实验室、物理探究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教实验室等多学科高端实验室,实验设施设备先进。在学校“创客空间”里,学生可以动手设计和製作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相关的实验和创意作品;有音乐、话剧、摄影、摄像、美术、书法等艺术教室。学校地理园是校园环境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区域,还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场所。

办学特色

百年办学历程锻造了泉州五中优秀的学校精神文化。泉州五中始终以“营造优良校风,实施优质教育,培育优秀人才”为办学宗旨。在“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科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陶冶了优秀的学校精神文化,形成“敬业、博爱、奉献、奋进”的优良教风和“立志、文明、善学、向上”的优良学风,打造课程多样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课程多样化。学校建构丰富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六大领域的发展性课程包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科普知识与学科竞赛、心理健康与主体发展、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学校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是五中的传统盛事。学校有麦田电视台、舞蹈社、模联社、吉他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有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和舞蹈队,常态化举办各种音乐会,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得佳绩。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国小舞蹈教育传统校”、“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示範校”等荣誉称号。
管理信息化。2015年5月,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泉州五中自主研发的教育管理和资源平台入选了优秀案例,并在福建展区展示,赢得了各方的瞩目。2016年,经省教育厅审核,泉州五中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学校”。泉州五中教育管理平台是一个神奇的“资料库”,使学校管理更加规範、高效。如今,泉州五中已经不仅仅是“数字校园”,更升华成为“智慧校园”,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助力了五中的教育质量提升,让整座校园、整个管理和教育的过程都充满智慧。2017年11月由刘殊芳校长主持,泉州五中德育处、信息组等共同参与的省级课题“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研究”顺利结题,由学校开发、设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向全省推行。
教育国际化。泉州五中重视教育国际化发展,积极开展以学科、学生为主体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国际部自2011年9月创办以来,着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引进海外先进办学模式、优秀教材和课程资源,聘请一批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与国外合作校教学实现同步化、一体化;国际部构建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课程体系,实现国际和国内课程优势的全面整合。迄今,国际部5届毕业生共有2名学生被世界顶级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37名学生被世界排名前10名的华盛顿大学录取,205名学生被排名前50的世界名牌大学录取,374人被美国公立名校常春藤大学录取。泉州五中国际项目已经成为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大品牌。

办学成果

泉州五中是泉州最好的高中,是享誉八闽的名校。学校历年高考优秀率稳居泉州市第一、全省前列,被誉为“高考状元的摇篮”。自1996年以来,有30名应届毕业生夺得泉州市高考状元,其中8名是福建省高考状元,曾在2012年和2014年两次夺得福建省高考文史、理工双状元。高考本一率、优秀率不断攀新高,每年约有25%学生考上985高校,50%学生考上211高校,90%学生考上本一高校,每年约有数十人以上考上清华、北大、港大。学校复办国中以来,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公办学校第一:复办国中后的2016届首届中考,全市前8名学生中,泉州五中独占5名;2017年、2018年中考继续取得大面积丰收,每年有25%左右的学生考入五中高中部,有75%左右的学生考上一级达标高中。五项学科竞赛成绩逐年攀高,获奖人次取得历史性突破,排名居福建省前列。近年来,有数百人次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科技类比赛中获奖。

学校荣誉

泉州五中办学成效卓着,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有:“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模範教工之家”、“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範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单位”、“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範单位”、“全国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实验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首批中国小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先进教工之家”、“省模範职工之家”、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家校直通车网路教学资源建设与套用”先进单位、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先进集体、“平安先行学校”、“福建省多样化办学试点学校”、“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学校”、“福建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设校”、“福建省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福建省全明阅读示範点”等荣誉称号。

知名校友

泉州五中是人才辈出的摇篮,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他们之中不乏名人杰士;如参加长征的新四军政治组织部长烈士李子芳、首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庄长恭,现任中国工程院李龙士、李幼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在"两弹一星"研究中获国家特等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为林,饮誉国际影坛《红高梁》的编剧陈剑雨,世界冠军林建成、蔡焕宗及叱咤国际体坛的翁康强、黄云龙、杨山峰等七位运动健将……此外,毕业的数万名校友中,更多人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而默默奉献,他们中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科学家;有菲律宾菲华泉州公会会长戴亚明及吴长榆等旅居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有知名的香港、石狮同乡会会长邱季端、香港泉州同乡会会长徐伟福、台湾着名女诗人、作家龚书绵教授等众多港澳台同胞。
李子芳(1910-1942),泉州石狮永宁镇岑兜村人。早年侨居菲律宾,1927年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4月在漳州石码参加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组织部干事、红一军团组织部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当选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为新四军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1月,在国民党顽固派製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李子芳建立秘密党组织,组织难友开展斗争,组织部分同志秘密越狱。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庄长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泉州鲤城人。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今泉州五中),因学业优异,以地方奖学金保送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
李龙土(1935.11.20-)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泉州南安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及套用开发。作为国家863计画八·五重大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研製成功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成果转化取得显着效益,对国家863计画重大项目的实施及高技术产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共十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
李幼平(1935.5.1-) 电子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国小教师家庭。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我国核武器电子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曾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郭光灿 1942年生,量子信息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泉州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雷射联合中心双聘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量子光学》、《光学》等11部着作。2003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解决光纤量子密钥传输过程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实际通信光路实现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分配。

学校地址

泉州第五中学桂坛校区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桂坛巷49号
泉州市第五中学城东校区
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安吉南路南侧
邮政编码:362000

泉州五中桂坛校区
泉州五中城东校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