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金顶古庙
梵净山金顶古庙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梵净山金顶古庙
- 海拔:2494米
- 含义:武陵山脉主峰
- 通面间:13.7米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它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在明清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佛教名山,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蹟。其中在新老金顶间主要有承恩寺、镇国寺、九皇洞、通明殿、观音殿、释迦殿、弥勒殿及《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等碑文,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寺:又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始建于明初,后毁,明万曆四十六年(1618年)修复,康熙丙辰年重建。有正殿三间,通面间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完好,寺院正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全寺占地1250平方米。现仅存部分残墙。
镇国寺:又名下茶殿,在上茶殿下方。始建于明初,在明万曆四十六年(1618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解放后坍塌。占地1100平方米,除正殿、偏殿、僧寮、厨房依稀可辨外,仅存四周残墙。现该庙已重修。
九皇洞:一天然石洞,在老金顶。宽100多平方米,洞门为块石砌成,现保存完好。传说明万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之母李皇太后笃信佛教,前往此洞修炼。
通明殿:建于明代,在老金顶脚,离新金顶500米。据《铜仁府志》载:“敕赐碑在通明殿侧”,方知道殿名,仅存遗址。
观音殿:在新金顶半山凹隐处。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信士向文泋主持捐资新修,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重修,面积约20平方米。
释迦殿、弥勒殿:均位于新金顶上,分列左右,中间有金刀峡相隔,有天桥连线。两殿始建于明代,建筑格局基本相同,面宽54米,进深55米。据道光《铜仁府志》载:“释迦、弥勒殿两屋面因风峭,不可瓦,冶以铁”。殿内原各有佛像一座,弥勒像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因战乱遗失,鹹丰二年(1852年)又铸弥勒、观音像各一尊,后均遗失。传说释迦、弥勒曾在此传法,殿后各有巨石,左为晒经台,右为说法台。两殿中间的金刀峡壁上刻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心题记游诗一首:“梵净嵯峨净□天,崇尊五岳共巍然,古今世相生成佛,来往谁来□此山。一凤山头开玉阙,九龙池畔拥金莲,楚南迢地肯相谒,也是前身有此缘”。详细记载了清初至民国260多年间梵净山金顶释迦殿、弥勒殿古建筑演变和朝山盛况。1982年,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与江口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先后修复了释迦殿、弥勒殿,并雕刻木质佛像于殿中,还修建了天仙桥和上金顶的道路,使此成为人们旅游和朝山拜佛的好去处。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是梵净山最为重要的文物,也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它位于新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刻于明万曆四十六年(1618年),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上方阴镌“敕赐”两个大字,故俗名敕赐碑。字两侧为云龙图案,碑心镶有阴镌卷草纹。文字为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碑文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文516字,对梵净山山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有详尽描述,内容丰富。是目前在梵净山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完整、保存完好的文物。其碑文为:
伏以,四海名山,九州巨镇,十方净土,众姓福田!故东岱、西华、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禅之所;而玄寺、缁庐、青鸳、白马,皆佛字接引之区。水上闻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飞锡,因开潜麓化城。山以仙名,地灵人杰。窃见梵净山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仙洞灵台,鹹棋布而矑列;奇峰古剎,俱凤翥而鸾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独红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涨,洪溢江源;日转双峦万壑阴,崇□□□。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群龙荫树。何奈羊肠荆棘,遂会虎观丘墟。九年之壁既颓,百神之殇安寄!宁惟游人断白薴之响,抑且景物负赤城之霞。而请曰肆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而三十三天不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为幽嵺。虬螭结幡,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縭縭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柄柄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进香鼎礼者履如夷;巉巉岩岩以恶其势,阴使敬重三宝者率蒙善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盖自开闢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恆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蜕颖。他如仙迹所遗,标题所载,种种灿着以殚述。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睹人希,非复旧盛,倘亦佛老运数之厄使然!第此山之灵异,千载一日也。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显爽,多自修悟。幸际仁明在位,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蒙钦命抚按、道府各衙门作兴允议然,而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玉简金书,伫见与人又并烂。山灵,谨序。
赐进士第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谨题
大明万曆戊午仲春吉旦
碑文中,“敕赐”说明碑是皇帝命赐,体现了该碑的重要性;“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介绍了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进香鼎礼者履如夷;巉巉岩岩以恶其势”,“上之穹隆接天,而三十三天不为玄渺”,“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介绍了梵净山的山形地貌;“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介绍了梵净山的地广物丰;“虬螭结幡,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群龙荫树”、“独红云顶为最奇”介绍了梵净山的旖旎风光。碑文涉及面广,措辞严谨,彰显了梵净山的磅礴气势。文中最后的“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则对梵净山重建的原因进行阐明。故此碑的价值对研究梵净山的佛教兴衰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