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中都钟楼
简介
明中都钟楼(凤阳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明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钟楼和鼓楼相距6里,遥遥相对,矗立在明中都城副轴的两侧,这样的建筑格局使得中都城显得更加壮丽森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明中都钟楼
- 地理位置:安徽省凤阳县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7867平方米
- 开放时间:全天
- 着名景点:钟文化展示
结构
钟楼由台基和楼宇组成,通高40.1米,城台南北长80.12米,宽36米,高16米。开三道门券,重檐三覆,中悬铜钟,以警朝夕,凡有修饬,例有乾司。钟楼楼宇初建时为“九五开间”如此高的规制乃中国都城钟楼中独一无二的。据方誌记载钟楼和鼓楼同一规制,明中都鼓楼体量为全国都城鼓楼之最,因此明中都钟楼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大钟楼。
历史沿革
明中都钟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
崇祯九年(1636年)钟楼大钟 不击自鸣。
明末农民军攻占凤阳时,钟楼的楼宇被战火焚毁,仅存台基。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建凤阳府城,钟楼台基被拆除。
1974年钟楼遗址被夷为平地。
2017年凤阳政府决定并开工复建钟楼,重现明中都城“晨钟暮鼓”的景象。
2018年底竣工,土建工程耗时近两年。


钟楼大钟
宋濂着《凤阳府新铸大钟颂》记载:“钟高十六尺有五寸,厚六寸,径十尺有五寸围三十四尺有奇。……是营构层台。副以簨簴(悬钟架)聚千夫之力,巨絙而登之,一杵之撞隐隐阗阗,雷旋电奔,震撼太虗,遐迩闻者,靡不耸愕”。从这条材料得知,凤阳明中都钟楼的大钟比永乐年间铸的大钟要大很多。
中都大钟尺寸:高555公分,直径350公分,外圆1133公分,厚度20公分,重量65000斤。
北京大钟尺寸:高:430公分,直径:230公分,外圆:750公分, 厚度:11公分, 重量19000斤。

明中都钟鼓楼台基装饰特色
凤阳明中都鼓楼台基门券正上方上有砖砌万字元形花饰,外包莲花边;左右两券门各有一个三联方胜。万字元形花饰上有一块白玉石门额,阴刻着“万世根本”四个大字。明中都鼓楼的设计者取佛道两教吉祥物,对“万世根本”给予镇压、装饰陪衬,在客观上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符号,这在宋元以后的都城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在中国古代钟鼓楼建筑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
可以想像,从对称角度来推测:明中都钟楼的形制与鼓楼相同,亦有“万世根本”的类似语,其下有一个砖砌万字元形花饰,外包连花边,左右两券门各有一个三联方胜。
钟楼诗词
宋濂《凤阳府新铸大钟颂》
皇帝既正大统,建都江表,德绥威詟,万邦鹹臣,用群臣奏临濠为龙飞之地,赐名曰凤阳,南北民大和会百族错居动十万数。然而物大而盛不假器齐一之无以严昏旦之禁,乃诏江阴侯吴良监铸大钟,以定众志,以俾治化。侯之受 诏、遣使者至富春山中,征金工何成,谕以,天子明命。即日帅其属十六人以从,相地凤阳城东三里,搏泥成范。词意古奥画其铣角沖之度,侈弇为良,篆带以方,候其燥刚。始穿一十又三,炼青赤铜六万五千斤。筮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巳巳莅事、厥明、侯具法服、以牛一羊一豕一祝告先冶之神。礼既成,钥鹹兴。鼓动风气炎光赫曦,上贯霄汉,模画质劲非常手笔锋液既澄气愤云泄循窦而入,肃肃有声,阳施阴凝劲质斯具。越二日辛未,乃发、复取牲血涂其衅隙,以厌除不祥。钟高十六尺有五寸,厚六寸,径十尺有五寸围三十四尺有奇,混融其轮圆,炜烨其容辉。信技殚于人巧,妙夺于神功者也。于是营构层台,副以簨簴聚千夫之力,巨絙而登之,一杵之撞隐隐阗阗,雷旋电奔。震撼太虗。遐迩闻者,靡不耸愕。
会濂沪从,青宫幸凤阳。亲观盛美,侯遂请濂为之颂,濂闻先王之世,论序有本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钟又为黄钟之本,所谓景钟大钟也其受至于九斛而止律吕由是而应。阴阳由是而均,夫岂细故也哉。秦汉以来,寖失故法,小钟或数尺大钟或容千石皆不本于律度今我熙朝稽古右文。定于中制,倡导天地,孚洽神人,中和所致,嘉瑞毕协,增拓化原,亦于是乎有赖,非特严昏旦之禁而巳。濂待罪国史,以文辞为职业,义当发扬蹈厉,以鸣 国家之盛侯之有请不敢固辞。颂曰:维天穆清。鼓之雷霆适昭天声。百物以生,维 帝浚哲。法天之烈。大镛斯揭、元气喷泄,睠于濠梁,真龙飞翔乘阴御阳洗濯八荒,神物攸起,是为帝里。从者如雨于焉萃止。物大而丰,往来憧憧,节之以镛。罔敢弗恭乃饬凫氏,乃具炉锤乃烹乃鬻,化金为水,赤气夜明如日之升流亟而頳,入窦有声,彬彬斐斐,功同神鬼。不锄不鋙,轮圆顺轨既启其型。敢爱斯牲,涂衅礼成。萤光如星,千夫齐力,台构悬植,交扛孔奭载考载击。宅兮囷囷,触兮贲贲,摩乾荡坤,以警昕昏,发摅灵气,昭融品汇。物无疵疠年穀攸遂,博硕而,声与正通拓美集祥。熏于家邦,惟 皇建极,福之敷锡制器有赫。式和民则,稽乐之原,钟实为先,律吕以宣、功垂不刊。小臣作颂,有美无讽爰咨于众,是传是诵。
沈谬《太平巨钟》
太治何年得巨镛,淮南夐镇地图雄。风庭不散青冥气,天地恆存造化功。万籁寂中涵太极,一元动处喷鸿蒙。古来多少兴亡恨,都在昏晨杳霭中。
柳瑛《太平巨钟》
凫氏镕金作大镛,蒲牢出海吼声雄,唐人始识东川气,晋国曾铭辅氏功,春夜听时雷隐隐,晓天撞处雾蒙蒙,清音远播龙飞地,万姓熙熙尽化中。
(不一一赘述)
遗址
钟楼遗址,按照历史地图,在如今的城西方向凤淮路北钟楼基址方位,挖开约3米深后,发现密布的层层木桩。这就是当年的凤阳明中都城重要的附属建筑之一“钟楼”。如今地上建筑已经蕩然无存,只有在深深的地下遍布埋藏着的木桩,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中都钟楼。这些木桩的作用是加固基础,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这些历经600多年的木桩露出的端部依然令人吃惊的保持原有材质,几乎完好无缺,没有风化腐蚀。



今日钟楼
明中都钟楼位于凤阳新城区古城文化轴和新城行政中心轴交汇点上。明中都钟楼下层充分利用原钟楼台基部分功能空间,用于展示凤阳的钟楼文化,主体部分中悬铜钟,并作钟文化展示。钟楼广场以钟楼为中心,东西景观轴由前广场,经水池灯柱廊,贯穿钟楼三卷拱门,向后广场连线形成广场,整个广场与南北环绕的绿化景观带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广场能容纳一万多人,可满足大型室外演出等活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