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浙江道场山景点)
道场山万寿寺旧名云峰,在湖州市城南5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宋代曾被列为江南十大名剎之一,在国内外,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佛教界有很大影响。系天目山余脉的组成部分,素为湖州城南风景旅游区。
明弘治《湖州府志》载:其山“峰峦秀郁,水石森爽,殊为吴兴佳绝,古今游览者皆萃焉。”万曆《湖州府志》把“道场晓霁”列为“吴兴八景”之首。宋苏东坡作《游道场山何山》诗:“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及中外佛教界和文坛的高僧名等为道场山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道场山万寿始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为江南着名的佛教圣地,素有“五山十剎”之一、浙北第一禅林之称。从山脚到万寿寺山门口的通道石板上,每隔一块即雕有形态各异的荷花、荷叶、莲、莲子等图案。山顶有多宝塔,下有伏虎岩,并有笑月、爱山、仰高、宜晚、望湖诸亭,以及瑶席池、放生池、祈年碑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万寿寺
- 外文名称:Temple of Longevity
- 地理位置:浙江湖州
- 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
- 开放时间:9:00-16:30
- 着名景点:伏虎亭、瑶席池
发展历史
寺初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据明万曆《湖州府志》载:“唐中和间,如讷禅师辞师出行,师命之曰:‘逢道即止’。讷经此山,询其名,父老曰:‘道场山,故多虎’。讷策筇直上,坐盘石,虎伏其侧,三宿无伤,结庵居之,名其处曰‘伏虎岩’。”“后起廊庑、佛殿、塑千罗汉于中。”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始建。这段记载,最早见于宋嘉泰《吴兴志》。它夹杂了神话传说,但不能排斥当年道场山山高林密,时有虎豹出没。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摈弃了神话传说内容:“昔(如)讷和尚辞师出巡礼,师曰:‘逢道即止’。讷经此山,遂留。后建寺,山顶有塔,下有笑月亭、爱山亭。其阳有伏虎岩(如讷遗蹟),有瑶席池,有仰高、宜晚、望湖三亭,其下有归云等庵,颇幽胜。”且不管这些记载里神话传说的部分,万寿寺最早为僧人劝募所建,则是可以肯定的。五代吴越时钱王镠题额为“吴兴正真禅院”。宋元丰三年(1080)知州事陈侗奏改赐“护圣万寿禅寺”。宋嘉泰间(1201—1204)曾改“妙觉寺”。南宋宁宗(1195—1224)御定全国禅寺最高等级为“五山十剎”,万寿禅寺名列十剎第二。日本有不少僧人慕名而来。淳祐九年(1249),法灯圆明师心地觉新来华,到万寿寺向荆叟、如珏求法,六年后归国,后成为日本伊纪由良鹫峰兴国寺的开山祖师,并接受龟山、后宇两代天皇的皈依。元大德十一年(1307),日僧雪村友梅到道场山万寿禅寺,从叔平隆求法,与雪村同行的还有敬叟简、佛德大通禅师愚中周等人。元末,万寿寺毁于兵燹。正印和尚劝募重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建成,据清鹹丰《乌程县誌》载:重建后的万寿寺,建有“法堂五间、僧堂七间,又作库楼、香积橱、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选僧堂”等,“壮丽有加于昔”(清同治《湖州府志》),以后又增建了观音殿,可以想见昔日规模之大。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或二十七年(1847),万寿寺发生一次大火,“江南十剎”之一的万寿寺毁于一旦。光绪三年(1877),慈禧太后下诏重建,命法磬和尚携带《龙藏宝经》南下至道场山任方丈。法磬在废墟上筹建,费时30年,终于“益宏寺宇,敞欢结筵”,道场山再次成为佛教圣地。这段历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万寿寺主诗法磐上人所绘之《湖州道场山图》及图上下两端附有的宣统元年(1909)沈毓麟的题记、乌程勛臣卢廷燮的诗及方鼎明书写的上人七绝二首记载得颇为详细。现图及题记等尚存碑刻拓片。
万寿寺原有水池三口,一曰瑶席池,一曰放生池,一曰八功德池。三池池水清亮、久旱不枯。其中瑶席池名声最大,北宋着名文学苏东坡《游道场山何山诗》有“屋底清池照瑶席”句,瑶席池即据此诗意命名。志载“有屋三楹,临池水上”,即指万寿寺。池边竹柏交错,浓荫可整日覆盖水面,前有人“泓波竹香花气晚”诗句称之。瑶席池尚存,并已作疏浚整理,但屋舍竹影已非当年景象。放生池水面宽阔,清澈见底,尚存,并已个葺。二池为道场山万寿寺增色不少。
据明崇祯、清光绪《乌程县誌》、清同治《湖州府志》及光绪末年万寿寺主持法磬所绘《湖州道场山图》题记,万寿寺旁原有归云庵,唐代诗人阎士和曾隐居在道场山南麓,僧皎然有《怀阎士和诗》,有句云:“空见归云两三片”,后建庵命名为“归云”。明代湖州推官谢綮猘《募修归云庵疏》云:“归云庵者,道场之别麓,游览之胜区,孙太初(一元)卜其旁而筑室,郑继之题其堂曰‘挂瓢’”。孙一元殁后,庵渐颓圮,万曆中募修,清道光中随万寿寺一起毁于火后无修复。
十年动乱中,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坏,劫余之500余卷藏经,转入南浔嘉业藏书楼保存。1984年开始重建,劫余的观音殿,业已加以整饰,苏州灵岩山寺赠送的三尊木雕佛像,于1985年3月入寺供奉,1997年,千手观音塑成。大雄宝殿,也于1996年重建。五代吴越时钱王缪题额为“正真禅院”,宋元丰三年(1080)知州事陈侗奏改题“护圣万寿禅寺”,宋嘉泰间(1201—1204)改“妙觉寺”,元末毁于兵火。僧正印劝募重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建成。重建后的万寿年,有法堂五间,僧堂七间,又有库楼、香积厨、青山堂、榭梅榈林、蒙堂、选僧堂等,后又增建观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毁于火,光绪二年僧法磬春诏携《龙藏宝经》于废墟上重建,历时30年,于光绪末年重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佛像、石刻等遭毁损,1975年由道场公社拆毁大雄宝殿、用天建造学校等,仅存观音殿、千佛壁、放生池和瑶席池。
浙江道场山万寿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或二十七年(1847),万寿寺发生一次大火,“江南十剎”之一的万寿寺毁于一旦。光绪三年(1877),慈禧太后下诏重建,命法磬和尚携带《龙藏宝经》南下至道场山任方丈。法磬在废墟上筹建,费时30年,终于“益宏寺宇,敞欢结筵”,道场山再次成为佛教圣地。这段历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万寿寺主诗法磐上人所绘之《湖州道场山图》及图上下两端附有的宣统元年(1909)沈毓麟的题记、乌程勛臣卢廷燮的诗及方鼎明书写的上人七绝二首记载得颇为详细。现图及题记等尚存碑刻拓片。
万寿寺原有水池三口,一曰瑶席池,一曰放生池,一曰八功德池。三池池水清亮、久旱不枯。其中瑶席池名声最大,北宋着名文学苏东坡《游道场山何山诗》有“屋底清池照瑶席”句,瑶席池即据此诗意命名。志载“有屋三楹,临池水上”,即指万寿寺。池边竹柏交错,浓荫可整日覆盖水面,前有人“泓波竹香花气晚”诗句称之。瑶席池尚存,并已作疏浚整理,但屋舍竹影已非当年景象。放生池水面宽阔,清澈见底,尚存,并已个葺。二池为道场山万寿寺增色不少。
据明崇祯、清光绪《乌程县誌》、清同治《湖州府志》及光绪末年万寿寺主持法磬所绘《湖州道场山图》题记,万寿寺旁原有归云庵,唐代诗人阎士和曾隐居在道场山南麓,僧皎然有《怀阎士和诗》,有句云:“空见归云两三片”,后建庵命名为“归云”。明代湖州推官谢綮猘《募修归云庵疏》云:“归云庵者,道场之别麓,游览之胜区,孙太初(一元)卜其旁而筑室,郑继之题其堂曰‘挂瓢’”。孙一元殁后,庵渐颓圮,万曆中募修,清道光中随万寿寺一起毁于火后无修复。
十年动乱中,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坏,劫余之500余卷藏经,转入南浔嘉业藏书楼保存。1984年开始重建,劫余的观音殿,业已加以整饰,苏州灵岩山寺赠送的三尊木雕佛像,于1985年3月入寺供奉,1997年,千手观音塑成。大雄宝殿,也于1996年重建。五代吴越时钱王缪题额为“正真禅院”,宋元丰三年(1080)知州事陈侗奏改题“护圣万寿禅寺”,宋嘉泰间(1201—1204)改“妙觉寺”,元末毁于兵火。僧正印劝募重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建成。重建后的万寿年,有法堂五间,僧堂七间,又有库楼、香积厨、青山堂、榭梅榈林、蒙堂、选僧堂等,后又增建观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毁于火,光绪二年僧法磬春诏携《龙藏宝经》于废墟上重建,历时30年,于光绪末年重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佛像、石刻等遭毁损,1975年由道场公社拆毁大雄宝殿、用天建造学校等,仅存观音殿、千佛壁、放生池和瑶席池。

一九八五年,湖州市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支持佛教界重新修复道场山,这座千年古剎终于重现壮丽。十几年来,在法心大和尚的住持下,先后募资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客房、上客房、法堂、方丈楼、祖堂、钟鼓楼等,寺与山融为一体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香客。1999年寺院举行了大雄宝殿及185尊佛像开光大典。200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戒忍大和尚登道场山,考察万寿寺,讚叹万分,道场山万寿寺被评为省级重点寺院。
2005年11月6日,道场山名山得主,法心大和尚荣膺万寿寺方丈,也是湖州市解放以来的首任方丈。万寿寺在市教局、市佛教协会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法心大和尚的住持下,在四众弟子的努力下,万寿寺已经进了一个新纪元。
建筑布局
天王殿在寺院最前面的第一座殿堂,在千年观音殿前百米,是由法心大和尚亲自募建的。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时奠基,于二OOO年九月竣工,历时一载,耗资达近百余万元。层高十六米,进深十三米,间宽二十一米。按汉化佛教规制,二侧为四天五: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中间石台佛龛宠丽庄严,雕刻精细。正面置弥勒佛,北后为韦驮菩萨。
殿之匾,由于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敬书,乾昌恭奉。殿柱有释印光和佚名所撰的楹联,由沈树荣等敬助,朱关田等书。
浙江道场山万寿寺

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弥勒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则供四大天王。兹略述所供尊像如次︰
(1)弥勒菩萨︰通常指被认为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五代人。常携布袋教化民众,深受尊崇,临终唱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后人遂以其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为其塑像,供奉于天王殿正中。
(2)韦驮天︰据《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法苑珠林》所载,唐·道宣律师诚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韦琨将军为之护持正法。宋代以后,寺中普遍塑有韦天像,后与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3)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即︰{1}东方天王提多罗咤,能护持国土,手持琵琶以作标帜。{2}南方天王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手中持剑。{3}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4}北方天王毗沙门,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
来源
牟献《龙源和尚塔铭》曰:宋景炎元年〖丙子(一二七六年)〗劫火洞然,化为瓦砾。迄乙酉年(一二八五年)凡十年,旧观未还,师既至,次建观音藏殿。
今存观音殿,即明代遗物,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殿为五开间,宽约二十二米,进深十五米,层高十九米。中央供奉千手千眼观音,高三米,为仿唐、宋间佛像。
建于一九八八年,为单檐五开间二层殿宇。下层为修心堂,上层中央置释迦卧佛龛,二侧为一九九0年从南浔嘉业堂取回,御赐乾隆大藏经。
道场山建千佛阁,据历史记载:〖天曆二年己巳(一三二九年)六月既望寺灾,月江正印禅师自何山来住持,未及三载,顿复旧观。又作千佛阁。〗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住持僧堃庵重劳壁画而成千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