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郑村(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湖前镇下郑村)
下郑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湖前镇东南部,隶属于湖前镇。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仅800米,离龙港镇中心1600米。东与龙港镇塘东村为邻,西与东河村一河之隔,南与陈良村接壤,北与龙港镇双排殿相连。据《郑氏家谱》记载:“闽赤岸长溪公官拜大理事评事,后唐同光二年(924)挂冠而归,经横阳遂迁江南郑家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下郑村
- 所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 电话区号:0577
- 地理位置: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湖前镇东南部
历史沿革
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轩)从郑家楼徙居斯里名曰后郑。”后因黄、杨两姓迁入,合三姓为村名,称黄杨郑。温州方言谐音遂演变为下郑。1949年后称联平村,意在“工农联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为新平村。1984年复名下郑村。村区总面积750亩。分前郑、后郑两部分。1992年,下郑村308户、14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人,临时居住人口300多人。村区有一条18米宽的长河横村而过。80年代末,由村委会主任郑友喜带头出钱并发动村民捐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衔接龙(港)金(乡)的水泥公路。现又建了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接通湖前街,从而使村区对外交通更为便捷。
经济建设
1949年前,下郑只有130户,总人口不到500人。农耕不足饱腹,靠捉鱼虾维持生活。遇到灾荒年景,常有村民卖儿卖女。1949年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但因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增长较快,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大。直至1971年,大队创办了行船、布业、五金、翻砂、印刷等企业,集体经济才开始日益壮大。当时,翻砂厂有工人30名,业务都在温州、永嘉一带。五金工程机械厂有工人20余人,製造汽车配件、车床、卷扬机、台钻等产品,与中国各家名牌厂挂鈎。印刷厂有工人60多人,业务来自10多个省。土布业务来自中国大中城市。村民几乎家家从事行船运输业,几十名船老大带着“远征军”开往上海、宁波、南京、福州等埠头。开始是替一些商业部门运输。后来与其合伙做生意。还有的独自经营搞贩卖。运出的都是本地产品,如土布、明矾等,也有槐头、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带回的都是本地需要的紧销货。如布角、腈纶、水泥等。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勇于开拓的下郑人已善于经营,并且改变了生活,从贫穷落后中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1979年湖前西桥开始塑胶编织袋业后,村里的业务员也看準市场的势头,成了经营编织袋的能手。从购丝到织成袋,形成了大规模一条龙生产。1981年上交税收就达50万元。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村民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工农业总产值,1991年800万元。1992年上升到1000万元,是1978年前的14倍。年人均收入1991年达到2000元,是1982年的25倍。平均每年上缴税收达60万元。村中固定资产10多万元,集体积累百万元。
基础设施
1949年前下郑村仅有70多间房屋,70%是茅屋。1992年有三、四层楼房58幢。此外,还在龙港镇建了高楼大厦100多间。如今,灯明、水清,喇叭电话响,摩托路上奔。苍南县电力局将下?郑村列为用电标準村,投资30万元增加变压器,保证了村民及工业用电。1992年接通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供水条件。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家家设有抽水马桶。投资5000元办了广播室,大小事情一日三次向村民播诵。最近又投资10万元装上了自动电话设备400门。有27门电话开通使用。另有到外地办厂的7家,到龙港开店办厂的86家。下郑村共有机车38辆,村民郑裕介还拥有夏利牌小轿车。
随着湖前镇建设重点往东新街移,龙港镇的城镇建设不断西进,下郑村成为湖前镇、龙港镇搞城镇建设的要冲地段。1992年11月20日,苍南县人民政府专门为下郑村规划签发了266号档案。新村规划总面积(550×300)165000平方米。新建18米宽、540米长的龙港路;18米宽、560米长的下郑路;24米宽、280米长的龙港西三路;20米宽、350米长的西四路;30米宽、370米长的大桥路;18米宽、270米长的大桥西路。占地70多亩的毡业公司第一期工程也已经破土动工。还投入140万元建造5座交通桥樑。其中有3座已竣工。
武术之村
下郑村是名闻四邻的武术之村。自古以来,学武者众。据传早年武术名家小和尚,号称林沖大师,又称无敌虎将。平时走江湖卖药为生。其头坚如铁,臂力过人,一拳击去砖石粉碎。又学得轻气功,大门台和屋檐一跃而过,轻如燕子。民间传说,他三寸咽喉,气如剑,运足气功,百步内树叶瑟瑟作响。平生一无所有,仅留有自着的《拳术和拳法》一书。他为下郑第一代武术师。
第二代武术师为郑作顺(1892~1962)。其跟随小和尚学艺多年,得到真传后,成为小和尚得意门徒。后来他开设拳坛,招收徒儿,传授武艺。有江南大力士之称。先在江南、江西、南港、北港一带闯蕩。后又在温岭、葱岭等地驻足。一生招收门徒千人以上。
第三代武术师郑裕靠,其虽唯读了4年国小,却是武术事业的魁星。过而立之年,进入龙港,创办中国首家农民武术院。一时成为轰动中国武坛的新闻人物。其所办的武术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内有练武厅、办公楼、健身房、砂袋间、更衣休息室等配套设施。还备有摔跤垫、举重槓铃、亚铃、散手衣、柔道服、刀枪、棍、棒、剑等器械。郑裕靠以继承弘扬中华武术,为国家培养武术苗子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武德为先,低收费高质量的办学原则。先后举办了24期武术培训班,学员1200多人;16次组织学员外出巡迴表演;49次组队参加中国、省、市、县武术比赛。获得日中武术比赛金牌、银牌各一枚;国家级比赛银牌2枚,铜牌2枚,优秀奖2人;省级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15枚;市级金牌41枚,银牌50枚,铜牌31枚。走出了一条民间办武术院的路子,受到国家、省、市体委的嘉奖。被评为省、市优秀群体。国内外有10多家报社为其刊登了59篇专题文章。他以高薪聘请了省、市优秀教练员来执教。共输送14名运动员到省、市集训。1993年,武术院又有3位(一男二女)被国家竞技学校录取。1992年10月14日,武术院和美国ABC电视广播公司联合拍摄《奇特节目》电视;1992年2月,北京华龄出版社为郑裕靠出了《农城之光》一书,介绍郑裕靠及其气功。
郑裕靠之子郑国仰也精通武术。1987年温州市少年武术比赛获短器械优胜奖;1988年10月中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武术优胜奖,1988年,又在温州市首届技击奖赛获拳击65公斤级第三名,在温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获枪、剑、拳术三项冠军。在郑裕靠父子的带领下,村里出现人人学拳、家家弄棒的习武之风。且武德高尚,村风肃然。凡经过村区的车辆货物,不但秋毫无犯,还常无代价地扶送一程。人们称下郑村为武术文明村。村党支部自1984年至1989年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下郑村,1988年被中共苍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0年被苍南县人民政府评为治保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