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铨科
李铨科是《中国国家地理》杂誌社社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铨科
- 性别::男
- 职业::杂誌社社长
回应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
李栓科说,最终的评选结果,意味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变迁实际反映了主流文化关注範围和重点的转移。在中国古代,庐山、黄山、峨眉山名气也不小,但为何没有进入五岳呢?这是因为泰山、恆山等地靠近华夏祖先最早定居地,更容易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而随着人类活动範围的扩大,西部群山逐渐走出深闺,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成为新的名山,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李栓科说:“如果你以为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上的那些山仅仅是一个冰雪的世界,那你就错了。仅仅有冰雪并不稀罕,也不一定令人震撼。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南极圈内终年冰雪覆盖,中国的东北、西北冬季也是满天飞雪,而这里的冰雪就不同了,它是亚热带和温带的冰雪,随山势升高而温度急降,才使冰雪存在。在地球上同纬度的地区,不是炎热沙漠就是阔叶树的世界,而这里却有一个冰雪世界,就显得独特而美丽了,因此这里的冰雪是炎热中的冰雪,是与绿树并存的冰雪。” 对于这样的评选,专家们隐约地感觉到了一丝担心。经过本次评选,许多不为人知的山川湖泊,得到了关注与认识,但是否会因此而造成“新的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景点的过度商业化”,目前还不得而知。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美景是藏不住的。我们希望这次评选能促使社会都来关注美景,起到监督保护的作用。专家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当游客看到这份名单并被打动準备踏上行程时,要用自己的足迹丰富美景,而不是掩埋葬送它们。”李铨科说。
谈着作权引进
地理类杂誌和其他的杂誌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明星,世界上顶级的明星、球星就那幺几个,比如罗纳尔多就那幺一个,你只能做他们;但是国家地理就不一样,比如说藏羚羊可能会绝迹的事情,就只可能在中国。地理在根本上是差异性,只有北京有的现象,上海、广州不会有;对于这种话题,上海可能是衡山路,广州可能是西山大道。地理越区域化越是具有本土的魅力,就不会存在怎幺引进和做的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杂誌》在台湾的销售表现比美国《国家地理杂誌》要好,并不是说它的印刷这方面美国绝对比中国好,但是他们在台湾没有斗过我们,为什幺?因为我们讲的是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台湾人可能更关注这些。比如说沙尘暴,跟帖很多,所有的人都认为沙尘暴是一个恶魔,他们不知道沙尘暴还有它存在的科学意义,沙尘暴被媒体妖魔化了。诸如此类的话题是最有生命力的,是不能被替代的。
鑒于地理的差异性,我们现在对着作权引进不是很感兴趣,做事情要从务实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它适合不适合我,不管是选择穿阿玛尼或爱迪达,还是媒体的引进、卖出以及策略问题。着作权引进,至少三、五年内是一件好事,会繁荣一些媒体市场,拉动、扶持相关产业和品牌。比如,时尚大量刊物的繁荣和电视广告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媒体业的繁荣及消费品生产的繁荣,这是积极的。
杂誌在引进、发展过程中,以前的模式会和现在不一样。前几年引进着作权创造了媒体繁荣以及现在的基业,甚至带动了电视製作和大量媒体。但过去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受教育的人作为主体在支撑,现在是79、80年代出生的人登场,支撑性消费群体会有变化,媒体也要跟着变化。
大部分国内媒体有一些真实的萎缩性,这可能有文化规律的影响,前两年过于快速扩张了。这种萎缩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指标的问题,需要警惕。我们做杂誌的,如果只能看到今年的,恐怕不是一个战略性的眼光;要看到三、五年之后,才是战略性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