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捞瓷

海捞瓷

海捞瓷

海捞瓷,是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书面定义为“从古代沉船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而在考古业界专业术语则是“出水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兴盛于宋元以后。宋末元初时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瓷器顺着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流传于世界各国。在瓷器大量出口的背景下,海洋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商船甚至外国商船必经之地,一些商船因故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通过研究海捞瓷,我们可以更多的还原古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环境,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甚至可以还原部分国外文化历史。所以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捞瓷
  • 类型: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
  • 价值:经济、文化和历史价值
  • 品质高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 着名沉船: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等

海捞瓷介绍

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製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製作的瓷器精品。
但海捞瓷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兴盛于宋元以后,比一般的外销瓷时间更久远。海捞瓷其中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品相最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海捞瓷在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市上出现以来,其拍卖成交价在不断上升。
二零零五年末,国内拍卖业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出口瓷器一般来自于民窑,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官窑,论精美程度不如官窑出品,但其也有精彩之处,而且在如今赝品居多的环境下,海捞瓷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其“真”,很多海捞瓷是国外定製的,在国内属于首次发现,孤本。

历史

我国是陶瓷的发明生产製造大国,自汉代开始已有少量的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实物中可明显看出: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直径: 51cm)和晋代四系青瓷罐(高度:61cm),它们都巨大无比,是浙江越窑系青瓷的产品,出口时沉于海底的器物。从而证明在汉代浙江地区的窑口已能生产如此巨大精緻而又薄胎(胎壁厚度只有0.8cm)的原始青瓷瓿,而并非到元代的“二元配方”才能烧制大件器物。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外销瓷器的整体画面繁而不乱,又将东、西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所以外销瓷都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历史上,中国着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分类

基本介绍

“海捞瓷”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对于无数收藏者来说,海捞瓷即神秘又生疏。过去的十年,在越南的南海岸,历史上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失事的沉船隐藏着历史的沧桑,是埋葬在海底里的一段历史片断。密藏着那个时代的灿烂文明。中国“CHINA”,这个与瓷器同名同义的国家,在过去海上传播着东方的智慧和文明,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

瓷器类型

青瓷
海瓷中没有发现早期青瓷,大都是宋代至清代南方景德镇、福建、广东窑的一些产品。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所出青瓷的时代跨度从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发现。
白瓷
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较小。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州西村一带的民窑。时过境迁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现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点。
青白瓷
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胎质细洁、釉色晶莹、光彩见影。海瓷中,这部分瓷器大都包装在封闭的容器之中,虽经海水长年浸蚀及打捞碰撞,但不乏完整器,个个釉色光亮,熠熠生辉。菱口龟纹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青白瓷收藏中级别较高的一种。此外,还有盘、碟、盂、粉盒、圜底套钵等数个品种,都是这批海瓷中耀眼的精品。
青花瓷
海瓷中青花瓷占40%,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见到完整器,是一些特徵明显、可作研究之用的残件标本。
“福建青花瓷曾经让欧洲人热切追捧过。”漳州市博物馆李和安副馆长说,随着历史真面目的呈现,欧洲人大量购买的“汕头器”被证明是产于漳州的青花瓷。
一个曾经美丽的误会让漳州陶瓷蜚声世界。研究海洋贸易文化的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告诉记者,“克拉克”原本是人们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当年“海上霸王”荷兰劫持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娜号”,把船上的陶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引起欧洲王室的喜爱,将它称之为“克拉克”瓷。
“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劫持到的青花瓷后,欧洲人开始懂得中国的瓷器。”李金明说,原来只懂得使用木头做的器具的欧洲人死亡率很高,“欧洲人认为中国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后来,欧洲对这类青花瓷追捧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而景德镇的官窑与民窑因为高岭土的纷争等因素,导致官窑生产中断80年。期间,荷兰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为“漳州河”的九龙江口来购买当地生产的陶瓷。漳州陶瓷也因此在欧洲打开销路和名气。
近年来打捞的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了满载的漳州瓷器。有些船只也从汕头到澳门往马六甲海峡。像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为漳州生产的所谓“克拉克瓷”。
李金明说,日本关东大学和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研究“汕头瓷”,最后出了本《漳州窑》,让漳州陶瓷的庐山真面目更多地为世人所了解。
欧洲人生产瓷器比中国大概迟了一个半世纪。李金明说,中国出口的比整个欧洲17世纪生产的陶瓷还多。荷兰人曾写过中国每年出口的瓷器达300万件,不久将充满整个欧洲。因为便宜陶瓷外贸渠道的打通,欧洲人没办法在竞争中生产生活用品,只能转向生产更高级的工艺品、艺术品。
南胜窑就是明末清初的漳州外销古陶瓷遗址,像这样的民窑遍及漳州漳浦、云霄、南靖、华安、诏安等地。漳窑瓷传统製作技艺传承人林俊表示,陶瓷是漳州400年前的一大产业,明末时漳州诏安画家还到海外去学写意画,漳州青花瓷上的海水纹等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现。
“漳州民窑也有精品,有的还被故宫收藏了。”林俊说,不同于在南靖、华安烧的被称为“漳窑”,在平和烧的就是所谓的“克拉克”瓷,他正在用传统技艺仿製漳州的陶瓷,用水车的水动力日夜碓土,试图重振当年漳州“克拉克”瓷的雄风。

收藏

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海捞瓷”来自海底沉船,基本上还原了製造时代的艺术风貌。除了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外,一个“真”字或许是“海捞瓷”受到买家欢迎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内明清官窑瓷器真品价格不断被炒高,民窑精品也都价格不菲,一般收藏者难以企及,那些精緻美丽的外销瓷因为价格便宜,逐渐被国内的藏家看好。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外贸活动,从汉代开始至清代,每个时期的“海捞器物”都有,证明从未间断。今后沉于内水的出水文物器,将会出现“江捞瓷”“河捞瓷”“湖捞瓷”。因古代国内贸易也有很多是通过水上交通进行的,古代的内河船同样怕颱风、战争和意外,都存在发生沉船的风险,这些沉于内河的瓷器只是未被发现而已。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海捞瓷”市场无疑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所以其市场前景被业内人士、收藏者一致看好。
海捞瓷海捞瓷

拍卖

“海捞瓷”在拍卖会上的亮相,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关注。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入拍场。儘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显然拍卖成交结果情况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像。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这几年来瓷器拍卖不温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海捞瓷”在海外市场也深得藏家的青睐。像佳士得2004年3月份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所拍的“海捞瓷”不仅件件成交,而且多数成交价都高出估价,虽大多小器形的瓷器有的甚至都能拍出22万美元的身价。但是,特大器形海捞瓷在国外拍卖市场还是少见。以去年嘉德拍出的海捞瓷为例,国内目前海捞瓷的成交价格仅是国际上行情价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

瓷器真赝

“目前海捞瓷行情看涨,主要原因是福建海捞瓷外流,引起古董界的高度关注,还有就是,国内外一些大的拍卖会上,海捞瓷的风头也比较强劲。但整个古玩市场,绝大多数的‘海捞瓷’是仿製品,真品不超过5%。”对此,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李辉柄分析说:京是全国古玩的中心和集散地,而潘家园又是北京最大最有名的古玩城,国家对北京的古玩城管理相对要严格得多,加上赝品泛滥,商家在海捞瓷的买卖上十分谨慎。

辨伪要点

“海捞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由于发生沉船时会造成部份器物倾出船舱,散落于沙泥上面:部份却成堆整件渐渐被埋入沙泥之中,这样就造成海捞瓷出现二种状况:一、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被海里的暗流淘来淘去,器物的釉表层因暗流及泥沙的长期沖刷摩擦,会导致釉层的磨损和破坏。二、器物成堆、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相对能保存得比较完整,但由于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鹹的成份对釉和胎同样会造腐蚀,出现釉光暗淡,胎釉形成一体的状况。如何对它们进行鉴定?必须根据器物年代、窑口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拆。因为年代的长或短,海水深与浅,海域含盐成份,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都会造成器物出水时的不一样。但“海捞瓷”有一个共性:器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由于被海水侵蚀,胎釉的表层都会形成一层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层(包浆)。
在此谈一下清康雍乾三代“海捞瓷”的鉴定要点:一、清三代的外销瓷以釉下青花器为主,器物的纹饰以山水人物、花鸟、缠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画法等纹饰为主。凡用斜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都是用竹刀在胎体上划分格线,再在格内画纹饰,上釉烧成后,白线用手摸能明显感觉下凹状况:凡用直线分格子的画面白线,是用笔分格线的,用手摸无下凹感觉:康熙的器物胎脚呈台阶级状,雍正的器物胎体坚緻较薄,胎脚呈泥鳅背,乾隆的器物胎体较厚,胎脚呈泥鳅背。清三代的外销瓷,青花发色有深有浅,有灰有艳,但由于当时的匠工水平高超,从画面能感觉所有的绘画立体感很强,分水技法高超。现代仿製品的绘画技法根本无法达到当时的境界。
海捞瓷海捞瓷
二、清三代“海捞瓷”由于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被鹹水和暗流的腐蚀沖刷,致使釉面损坏,形成釉的表层如同脱去一层皮(用放大镜能看到气泡破状),有的甚至生铁鏽和破损:胎脚由于被海水长期浸泡,形成一层年代的氧化层(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层包浆状),致使胎釉形成一体,呈乾燥状、自然而均匀。
“海捞瓷”出水后,由于保养不好,致使釉面暗淡无光,因为釉的表层被破坏,海生物的液体(含胶成份)及贝壳还沾在上面,即使出水后,已把器物沖洗乾净,但沾在釉层破气泡里的胶质物质还在,无法彻底洗乾净,因此釉表还会附着一层胶物质遮住釉光。要使海捞瓷光洁,必须用含1%的草酸水浸泡一天,再用洗衣粉水浸泡一天,然后用淡水洗乾净后,经常用手摩擦器物釉表,把沾在釉面上的“老泥”(污垢)擦掉,经常抚摸器物会使釉光逐渐回复。
三、由于近年大宗沉船“海捞瓷”例如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福建“碗礁一号” 沉船的发现,加上05年06年嘉德拍卖行的成功拍卖,使“海捞瓷”大受藏家们的追捧。但随之而来的“海捞瓷赝品”也大量进入古玩市场,但怎幺造假仿製,二年的时间不论如何仿製也无法达到“古瓷”的样貌,特别是年代的风化。仿製品通过短短二年时间的海水浸泡,根本无法跟二、三百年时间浸泡的器物比拟,特别在胎釉上进行比较,即可明白这点:赝品的釉表光洁如新,釉面无有因鹹水腐蚀而脱皮的状况,胎脚潮湿无有氧化层(无包浆),无法形成胎釉一体的感觉。

受追捧

经过考古识别,这次“南海一号”内发现的海捞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民窑瓷器构成,品种超过30种。对此,胡智勇表示,这些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传播东方文明与智慧的海捞瓷,而今能够重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除了在考古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以外,对于瓷器收藏市场来说,也将是一种新的刺激。“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诸如‘南海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的发现,再加上之前国内拍卖行对于海捞瓷器市场的不断探索,使得海捞瓷逐渐成为一种广受藏家追捧的瓷器品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艘清代沉船上的2万余件中国瓷器在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由此,海外市场上开始频频出现海捞瓷的身影,并且深得国际藏家们的青睐,其拍卖成交价格也在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高。2001年11月,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总成交额高达2240万德国马克,在世界拍卖史上创下了空前记录。到了2005年,海捞瓷首次登入中国拍卖场。在同年秋天举行的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预估价仅为100万元的200多件海捞瓷器,最终以92%的成交率,取得了2727万元的总成交额。“这样的拍卖成交结果在当时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内藏家对于海捞瓷的偏爱。”

海捞瓷真伪

海捞瓷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是,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三是,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鉴定

随着海捞瓷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认可和追捧,但是,海水侵蚀的痕迹其实是可以人为浸泡出来的,类似贝壳或者珊瑚等海洋生物附着的痕迹也是可以做上去的。那幺,究竟什幺才是鉴定海捞瓷的关键呢?即使是再高超的造假仿製技术,也仍然无法完全重现当时瓷器的本来样貌。
因此,鉴定海捞瓷的关键与鉴定其他古代瓷器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看一件瓷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上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
海捞瓷多以外销瓷为主,大都是为西方市场量身订製的,所以它们在造型、纹饰及工艺上与传统瓷器也有所不同,往往会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特点。以着名的“克拉克瓷”为例,作为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青花为主的外销瓷器,克拉克瓷大多出自福建的漳州窑。其典型特徵是宽边,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为明万曆至清初和清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为胎薄。其中,万曆克拉克青花瓷盘一般使用浙料绘画,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为后来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克拉克瓷这种多层繁缛,开光分格的构图形式,源自于元青花的构图形式,即元青花莲瓣杂宝纹样,以及伊斯兰陶瓷的繁缛茂密特徵,是一种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而这种独特的时代特徵也正是鉴定这种瓷器的关键所在。

真品特徵

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徵,看上去“乾”“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
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音波清洗机进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乾净。

辨识伪造

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类来器物上附着、排泄,过半年左右,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绽可寻: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外面陈旧,里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稜有角,没有磨损痕迹。
这些“海捞瓷”绝大多数粘附的是螺壳类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类似无机盐类的沉积物,实际上也是用一些物质捣碎后加粘合剂粘上去的,与真正的碳酸钙类沉积物相比很容易分辨。这些粘上去的东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剥落,用刀去刮也很难刮掉,当其被刮掉的时候,器物的表面也损坏了。
据观察,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