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永宁镇(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古城)

永宁镇(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古城)

永宁镇(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古城)

永宁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市。永宁镇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宁古称“水沃”,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

永宁,状若鳌鱼,别称“鳌城”。唐时称高亭,宋初称凉恩亭,在海口一带,则称“水湾”,又称“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因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卫,作为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厦门)、金门、高浦5所,设3个巡检司,分置于祥芝、深沪、围头。明嘉靖年间,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永宁镇
  • 外文名称:Yongning Subdistrict
  • 别名:鳌城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石狮市
  • 下辖地区:沙堤村、沙美村、子英村等
  • 政府驻地:+86 (0)595
  • 电话区号:0595
  • 邮政区码:3627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石狮市东南部
  • 面积:29.53平方公里
  • 方言:闽南语(泉州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永宁古卫城
  • 机场:晋江国际机场
  • 火车站:泉州站、晋江站
  • 车牌代码:闽C

乡镇概况

永宁镇位于石狮市境东南部滨海地带,东临台湾海峡,西倚宝盖山,南与深沪镇隔海相望,三面环海,镇政府驻永宁居委会。总面积29.53平方公里。
永宁镇,为石狮市东南部的着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石狮中心市区8公里,北与本市蚶江镇、锦尚镇接壤,南邻晋江市龙湖镇,东距台湾台中港130海里。陆地面积28.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6万人,海外及台、港、澳永宁籍侨亲5万多人。下辖21个行政村(居)委会。永宁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911-1233毫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署。
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古镇,永宁镇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宁古称“水沃”,唐时称“高亭”,宋时称“凉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厦门)、金门、高浦5所及祥芝、深沪、围头3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为全国三大卫,历史上为抵御海盗、外来侵略和海上交通、经贸往来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也饱受历史的苍桑考验,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战争时期的 “7.16蒙难”,至今仍让永宁人民世代难忘。永宁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街道把四个城门分成四个方块,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新中国成立后,永宁隶属晋江县。1989年石狮市成立,划归石狮市管辖。
这是一个人文荟萃的着名侨乡,永宁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悠扬的历史为永宁沉积了丰富的文物遗产,赋予了永宁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人政客、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和着名侨领。目前全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姑嫂塔(亦称万寿塔或关锁塔)和城隍庙;石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是: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进士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其他着名的历史古蹟有:古卫城遗址、朝天寺、玉皇阁、伊斯兰教圣墓、观日台、沙堤石笋等等。

地名由来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厦门)、金门、高浦5所及祥芝、深沪、围头3个巡检司,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为全国三大卫,历史上为抵御海盗、外来侵略和海上交通、经贸往来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也饱受历史的苍桑考验,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战争时期的 “7.16蒙难”,至今仍让永宁人民世代难忘。永宁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完整的古街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街道把四个城门分成四个方块,状如鳌鱼卧滩,故又有“鳌城”之雅称。新中国成立后,永宁隶属晋江县。1989年石狮市成立,划归石狮市管辖。
永宁镇

历史沿革

永宁,状若鳌鱼,别称“鳌城”。唐时称高亭,宋初称凉恩亭,在海口一带,则称“水湾”,又称“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因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卫,作为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厦门)、金门、高浦5所,设3个巡检司,分置于祥芝、深沪、围头。明嘉靖年间,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
清代,永宁划为晋江县二十都,辖岑兜、西岑、梧村、洋厝、前埔、西边、山根、竹篙厝、院东、港前、西坑、山边、新洪窟、西港、厝上、东埔、沙美、永宁、港边、梅林、寨下、浯垵、金埭、坑尾、沙堤、郭坑、路角、洋丹、下宅、深埕、谢厝、港东、郭宅、卢厝、官聘、塔石共36乡。
民国3年永宁属晋江县石狮区。民国31年,永宁改为镇,设镇公所,辖永宁保、玉东保、金沙保、梅港保、双岑保、联溪保、洋沙保、厝上保、桿东保共9个保。
民国38年9月,成立永宁镇,先后为晋江县第九区、第十五区政府所在地。1958年隶属石狮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永宁人民公社,辖永宁、梅林、港边、外高、金埭、沙埭、下宅、后桿柄、洋厝、西偏、子英、沙美、西岑13个生产大队。后又分出塔石、前埔、郭坑、浯沙、山边、郭宅、院东7个生产大队,全社共20个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镇。
石狮建市后,永宁属石狮市。1997年,辖永宁居委会和外高、浯沙、金埭、梅林、港边、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桿柄、院东、山边、郭宅、子英、西岑、前坡、西偏、塔石、沙美、洋厝20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

基础设施

(一)公共建筑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筑卫城,是重要海防要地,有卫学、海防、军事、港口等设施,还有宗教寺庙、教堂、文物古蹟,如城隍庙、虎岫寺、姑嫂塔等古建筑。及至清末民国初期,永宁镇商业建设初具规模。永宁是着名侨乡,旅外乡亲屡捐巨资兴办公益事业,兴学助教,改造镇容村貌。
解放后,永宁镇先后建设医院、学校及商业、金融、邮电等服务设施。60年代起陆续建成党政机关、供销社、工商、税务、邮电等公共建筑。80年代,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又得到改造。1978~1985年,永宁籍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共捐资近2000万元,扩建或新建镇内18所中国小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礼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达9124平方米。1987年永宁镇各种公共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建筑9600平方米,商业建筑5200平方米,学校医疗建筑1.26万平方米,银行建筑3000平方米。
1990年,永宁镇统一规划在镇区西门外建新商业街市,道路两侧建造商住楼、商厦。1991年由子英村旅菲华侨及港胞捐资400万元,兴建永宁银江华侨中学,占地57亩,共建教学楼2幢,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1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还有室外运动场地。1992年永宁镇兴建文化娱乐中心(影剧院)1座,占地6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995年永宁籍“三胞”捐资2500万元,在“黄金大道”北侧新建永宁中学校园,内建有教学楼5幢、礼堂1幢、学生宿舍楼3幢,还有实验楼1幢及运动场等设施,占地86亩,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同年子英村旅菲侨胞又捐资改造1958年兴建的子英医院,新建门诊楼、住院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1993~1997年共建设邮电程控电话模组局3个,其中洋厝模组局占地15亩,建造邮电大楼宿舍楼等设施,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工商行政大楼及税务所大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1990~1997年,新大街两侧共建设3~8层商住楼、商厦、酒店、办公综合楼51幢,其中6层以上10幢,如威尔夫大酒店、工商大厦、文化娱乐中心大厦、东加大酒店、龙泉大厦,总建筑面积9.88万平方米,其中龙泉大厦为镇党政机关办公大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改革开放前,永宁镇居民建房较少,住宅大都是平房,石混、砖木结构。村居建设无规划,布局杂乱无章。有遗存的古大厝多属昔时富豪、官绅宅第,如西门外林氏“大夫第”,是三进式住宅,雕樑画栋,古雅别致,前庭虽已倒塌,但余存部分仍轩然壮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多建新居,以石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建设为主,并注重设计、装修和配套设施。1987年全镇住宅总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9.8平方米。1988年后,住宅建筑按照全镇新村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道路建设和旧村改造,拆除部分旧房,新建部分公共建筑和新住宅区。1996年永宁居委会在建设新街区时组织村民建设龙泉新村、龙溪新村。至1997年共建新楼92幢,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1988~1997年,全镇21个村(居)委会共建设民用住宅1600幢、商品房18幢、教师安居楼4幢,总建筑面积55.58万平方米,占房屋总建筑面积84.56万平方米的65.73%。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46.8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1988~1997年,全镇建设11个工业区和2条工业走廊,拥有各类企业523家,其中服装、纺织、电子、五金、食品、文体用品、石板材、金属钛粉、石雕工艺品、製鞋业等企业陆续建设标準厂房,其中较成规模的标準厂房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信义综合开发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南、北两侧,东南环道路东侧,东南面与黄金海岸度假村相毗邻,总面积20公顷。1993年开始投建,至1997年铺设水泥路面3公里长,建设商住楼、办公楼、汽车修配车间等建筑,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镇综一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北侧,孝女姑一带,占地面积达20公顷。1992~1997年服装、纺织、体育用品、金属钛粉、铝合金、水泥预製品、石板材等企业先后建成标準厂房10座,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镇综四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与镇东南环道路交接地段,面积20公顷,主要是永宁镇对台贸易区域。至1997年区内已建成对台贸易市场、保税仓库、矿泉水生产基地,以及植物油、车辆、船舶用油基地、海产品加工基地,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西偏工业小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西北侧,即永宁镇西大门入口处,面积10多公顷。1993~1997年共有服装、制蜡、石雕工艺等8家企业建成标準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塔石工业小区、沙堤工业小区、郭宅工业小区、子英工业小区,标準厂房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永宁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实施“四区立镇”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设宜业宜居新城镇的科学发展新路,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文明村镇”、“福建省科技示範镇”、“福建省卫生乡镇”、“泉州市‘五好’党委”等先进称号。
该镇系“福建省百强乡镇” “福建省文明城镇” “福建省科技示範镇”和“泉州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面料、体育用品、食品五金为龙头等新兴支柱产业;以黄金海岸度假村为支柱的旅游及第三产业;以涂滩养殖、海产品深加工、农业基地为主导的现代农渔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稳步增长,是石狮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之一。其中以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为主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规模宏大,品质优良,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一条龙结构,在全国乃至世界範围内具有较大影响。主要知名品牌有“凯胜”、“伟士”、“威尔夫”等,占地千余亩的永宁工业区更成为全市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永宁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历史优势、华侨优势、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200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1.9亿元,财政总收入12377万元。永宁工业园区、孝女姑开发区、前埔工业区、信义开发区等生产基地红红火火,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面料、体育用品、食品五金等新兴支柱产业,以生产羽毛球拍、网球拍为主的“凯胜”、“日东升”、“搏翔体育”等品牌体育用品畅销国内外。
永宁南襟深沪湾,海岸线长19公里。梅林港为国家二类口岸和省政府批准的对台贸易试验点,设有5千吨级对台专用码头、码头保税仓库和对台贸易批发市场。2009年,梅林港区各类货物吞吐量达114.3万吨,增长83.5%。永宁镇正以建设梅林国家一级渔港为契机,大力发展港区经济,提高渔船防抗颱风能力和靠泊能力。正在开发建设的石狮市台资企业园区,总规划用地4300亩,首期开发建设1500亩,随着园区内各条道路建设的推进和共富路拓建完工,台商投资基地院东首期项目初具雏形。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石狮市台商投资基地生产性项目引进若干规定》,将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配套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台资企业,严禁污染企业进驻;现已有50多家台资企业初步达成投资意向,总投资金额达2.5亿美元。
永宁镇将对接石狮市中心城区向东南沿海拓展,以“新镇区行政中心建设为龙头、旧镇区改造为依託”,形成以点带面的小城镇建设格局。以“超百万平方米大型滨海休闲度假综合体”为定位的闽南黄金海岸,项目涵盖国际五星级酒店、休闲商业街、大型高端休闲游乐设施、高层瞰海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建成后将成为海峡西岸最具规模的新型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旅游资源

走进永宁品味历史:
一条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永宁老街
二书院:鳌水书院(文祠) 、莺山书院
三寺庙:城隍庙、慈航庙、梅福寺
四商行:日茂商行、永进商行、霞源商行、荣兴商行
五大门:东宁门(大东门)、东瀛门(小东门)、永清门(西门)、金鳌门(南门)、玉泉门(北门)
六洋楼:宁东楼、养浩楼、云阁楼、汉林楼、尊良楼、迎薰楼
七小吃:阿潭水煎包、梅港芋圆、松碧肉粽、郑氏壶仔饭、陈氏牛肉羹、西厝薯粉粿、全兴花生
八景观:镇海石、骊龙珠、观日台、浸月池、玉带桥、丹凤朝阳、犀牛望月、海天一色
九古大厝:大夫第、日茂古厝(十三架)、 永进古厝、霞源古厝、陈氏古厝、黄氏古厝、东源古厝、乾氏祖厝、白刃故居
十老店号:万通布庄、建昌布庄、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馆、万兴馆、永芳珍糖品、同化酱园、和安堂药店、达生医馆
百家姓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百”姓聚居、和谐共处
千年古镇:宋朝建水寨、明朝设卫城
万事如意:福地永宁 、“永”葆安“宁”
★清幽古街★
永宁古卫城依山而建,东西倾斜度达20多米,老街从慈航庙直落西门外,长一公里多,宽度约4米至5米。明朝时,此街称西直街。府志记载:“右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间,在永清门西直街。”改革开放前,它一直是永宁商贸的集中地,如供销社、菜市场、手工作坊,甚至银行、税务、邮电等单位,无不拥挤在这条狭窄的老街上。
★中外结合—番仔楼★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座落在石狮永宁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而面金狮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