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阳故城
洧阳故城是1986年《扶沟县誌》载:“洧阳城。清《雍正通志》记载:‘在扶南练寺保,魏时封郭嘉于此’。清《嘉庆一统志》载:‘洧阳城在县南’。《水经注》庾沟水经称:‘洧阳故城,东汉建安中,封郭奉孝为候国’。
旧志云‘严氏世居于此,又谓之严泰城’。县地名办考察:练寺陈城村村民反映,陈城村过去曾叫严泰城”。县地名办认定洧阳故城为练寺镇陈城村,实为谬矣,应为练寺镇严村,现据有关史料作以考证:
(1)、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邑人杜璇、严宪首次合修《扶沟县誌》,严宪(1428--1512)字廷章,练寺镇严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司兵备副使,其祖父严整,葬于严村西老茔,其母黄氏葬天严村东老茔。按《严氏族谱》世系排列,严宪为七世,严整为五世。严宪在创修《扶沟县誌》的同时,又创修了《严氏族谱》,均记载严氏世居严村,时人记载时事,况且又为他的家乡,应无异也。
(2)、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扶沟县誌》载:“洧阳故城,在县南榆林地方。《水经注》俗谓之复阳城,非也。汉建安中,封郭嘉为候国。旧志:严氏世居于此,又谓之‘严泰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扶沟县誌》,民国二十七年(1938)《河南通志扶沟採访稿》亦有同样记载,而旧志载严村属榆林地方,陈城属周楼地方,同属练寺保,旧志已详明记载“严泰城”在县南榆林地方,与属周楼地方管辖的陈城不相及也。
(3)、明成化二年(1466)、清乾隆二十一年(1766)、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十年(1844)、民国年间曾多次续修《严氏族谱》,均载:严氏始祖德,字宗仁,宋时居西华县赤狼村,其子子明,字大光,元朝为金牌万户,为避兵徙居王颖寨北即今严村。严氏世居严村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严氏在严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繁衍,现祖茔、宗祠历代遗蹟尚存,更有力地作证了严氏世居严村,而非陈城。《严氏族谱》和其他族谱相比,还是历史较为悠久,支脉较为详明,记载较为完整的族谱,遍览其书,不见有“陈城”记载的片言只语。
(1)、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邑人杜璇、严宪首次合修《扶沟县誌》,严宪(1428--1512)字廷章,练寺镇严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司兵备副使,其祖父严整,葬于严村西老茔,其母黄氏葬天严村东老茔。按《严氏族谱》世系排列,严宪为七世,严整为五世。严宪在创修《扶沟县誌》的同时,又创修了《严氏族谱》,均记载严氏世居严村,时人记载时事,况且又为他的家乡,应无异也。
(2)、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扶沟县誌》载:“洧阳故城,在县南榆林地方。《水经注》俗谓之复阳城,非也。汉建安中,封郭嘉为候国。旧志:严氏世居于此,又谓之‘严泰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扶沟县誌》,民国二十七年(1938)《河南通志扶沟採访稿》亦有同样记载,而旧志载严村属榆林地方,陈城属周楼地方,同属练寺保,旧志已详明记载“严泰城”在县南榆林地方,与属周楼地方管辖的陈城不相及也。
(3)、明成化二年(1466)、清乾隆二十一年(1766)、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十年(1844)、民国年间曾多次续修《严氏族谱》,均载:严氏始祖德,字宗仁,宋时居西华县赤狼村,其子子明,字大光,元朝为金牌万户,为避兵徙居王颖寨北即今严村。严氏世居严村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严氏在严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繁衍,现祖茔、宗祠历代遗蹟尚存,更有力地作证了严氏世居严村,而非陈城。《严氏族谱》和其他族谱相比,还是历史较为悠久,支脉较为详明,记载较为完整的族谱,遍览其书,不见有“陈城”记载的片言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