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是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成立于1953年的建筑技术研究所,原隶属于建设部。1956年5月1日,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建设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有10余个科研开发机构,下设14个全资或控股二级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综合设计、规划、勘察、建设工程质量与产品检测、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工程承包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在职员工59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00余名,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100余名。1978年至2016年,已培养博士生84名、硕士生264名。
201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经全年新签契约额63.4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54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5.4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15.45%。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外文名称: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 总部地点:中国北京
- 成立时间:1953年
- 经营範围:建筑结构、工程抗震、地基基础
-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 公司口号: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
- 年营业额:51.54亿元(2013年)
- 员工数:5900余人(2016年)
- 主管部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现任院长:王俊
-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历史沿革
应运而生
1953年,是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画的起始之年,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在全国展开。建筑工程部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于1953年10月,决定以建筑工程部设计院的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备建立研究所,当时仅有副所长1人和40名职工,其中工程师仅3名。办公地址由北京东四山老胡同搬到西郊百万庄。
1953年12月16日,建筑工程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
1954年7月,建筑技术研究所的职工队伍发展到70人。在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又无经验的情况下,除接受委託试验任务外,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筑工程部华东设计公司所属材料试验所併入建筑技术研究所,并将华东设计公司与南京工学院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移交建筑技术研究所,改名为“建筑技术研究所与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
1955年初,机构、人员不断充实,增至170人,开展了14项专题研究工作,办公地点由西郊百万庄迁到北郊安外小黄庄。
1956年5月1日,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此时全院人数为463人,其中工程师20人。
艰苦创业
1956年10月,建筑工程部将该院改为由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并将原建筑组织与机械化施工研究所併入该院。
1957年,该院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方针任务日益明确。设有9个研究室,研究专题发展到39个。同年年底,国家建委相关研究机构併入该院。此时,院的总人数增至968人,工程师增至79人。还先后聘请了三位苏联专家来院进行技术援助。
1958年,院所属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设有加筋混凝土结构室、综合结构室、建筑材料室、地基基础室、城乡规划室、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建筑理论与历史室、建筑物理室、採暖通风室、施工组织室、建筑经济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个研究室(所)。到1960年底,全院人数2800余人,达到了该院人数的高峰。
1965年5月,建筑工程部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将该院与部科技局合併,作为管理机构,对外用科技局和该院两个单位名义,统一管理部的科学技术工作。该院设有8个研究所。
1965年以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从该院调出200人,包括抽调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西北建筑科学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这些人员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有力地推动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建筑科研工作。同时还抽调50人组建建材部地方材料研究所。
1966年,施工机具研究所迁往西安。并归口管理西南、西北、中南建筑科学研究所。
恢复重建
1966年,该院的科技工作方兴未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该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该院的科研工作仅限于国防工程、“三线建设”和少量的科研项目。当时,该院参加的核试验项目是一项鲜为人知的绝密任务。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据建筑工程部的部署,由该院负责,有关高等院校(同济大学、哈尔滨建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及设计单位参加,共同承担了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核子弹、氢弹爆炸现场试验项目中有关核爆炸效应试验任务。
1969年,机构下放中,该院机关搬迁到河南省武陟县。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下放到河南修武县参加农业劳动,那些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对该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例外。后期除留下少数人外,大多数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层施工单位,改行转业。
1970年8月,国务院进行改革,精简机构,军代表宣布撤销原在京事业单位,同时重新组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新机构。
1973年,恢复原建筑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单位建制时,经国家建委报国务院批准,从该院下放的人员中陆续调回了一些技术骨干,重新开展研究工作。
1977年12月,为了加强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的研究,国家建委决定,将施工机具技术研究所重新划归该院管理,并改名为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所址设在河北省廊坊。
1979年6月,国务院机构设定调整,成立国家建工总局。该院隶属国家建工总局,并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命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973年到1983年,该院开始进入调整恢复阶段。1973年,原该院北郊的职工从西郊返回北郊恢复科研工作。儘管这期间院机构变化频繁,隶属关係多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该院重点研究开发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对该国大中城市兴建大量高层建筑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975年2月,辽宁省海城地震后,该院筹建工程抗震研究所,专门开展强地震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建立了38个强震观测台站;在北京地区40km直径範围内建立了强震遥测台网及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国内外强震资料库。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该院参与了唐山重建中的规划方案和抗震研究。
改革春风
1983年4月,为了适应该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调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机构的通知”,决定按业务性质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整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四个直属单位,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院。该院由建筑结构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调所、建筑物理所、建筑机械化所(设于河北省廊坊市)等研究所组成,院部办公地址由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迁至安外小黄庄路9号。
1983年,重新调整后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空气调节、混凝土、建筑物理、建筑机械化以及电子计算中心等研究所和建筑机具厂。
1984年,在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筑业体制全面改革的推动下,该院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1984年,在完成国家和部委下达的重点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承担了横向契约(指科研以外的科技成果转化契约)258项,工程套用收入达175万元。
1985年3月,党中央制定并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科研体制、方针、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内容。
1985年,院的改革是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谘询、技术服务(简称“四技”)开始的。通过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推行有偿契约制和课题承包制为突破口,探索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
1988年,在三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院经过认真调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全方位技术开发,组织主要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採取积极开拓业务範围、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国家重点工程,主动送技术上门等措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到1990年,院技术开发交易额已名列北京市第10位,完成产值2764万元。1991年以后,院领导认真总结了全方位开发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技、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在发挥院的整体优势上下功夫,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产值从1991年的3000余万元到1996年的3亿元,实现了又一次跨越。
1994年院主楼落成后,职能部门和大部分研究所迁入新主楼。
1995年,该院作为唯一的部属研究单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介绍。
200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套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2000年10月1日,该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製成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11月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在职员工59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00余名,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100余名,形成了研究、工程、管理各系列较完备的人才体系。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4人,国家千人计画专家2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李引擎(专职)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人):张维岳、王亚勇
组织体系
- 综述
根据2016年11月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有建筑结构研究所、建筑抗震研究所、建筑材料研究所、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建筑设计院、研发中心等10余个科研开发机构,下设14个全资或控股二级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综合设计、规划、勘察、建设工程质量与产品检测、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工程承包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院办公室、科学技术处、标準规範处、企业发展处、人事处、财务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处、工会、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后勤部
- 院全资或控股公司
院全资或控股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
- 事业部
事业部:建筑设计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建筑防火研究所
- 外埠机构
外埠机构:深圳分院、上海分院、西南分院、、天津分院、海南分院、厦门分院、西北分院、兰州分院。
- 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建筑结构研究所、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所、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院研发中心、院认证中心、院培训中心、城乡规划院
- 国家(部)级中心
国家(部)级中心: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建设部供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部建筑工程标準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空调净化设备标準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机械设备与车辆标準技术归口单位
- 其他机构
其他机构: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房屋建筑强制性标準谘询委员会、全国混凝土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梯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升降工作平台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节能标準化技术委员会
合作交流
2013年,该院与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研究机构签署了“亚洲热泵蓄热科技联盟”合作协定书。与德国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附有贴面材料的聚氨酯硬泡保温板及系统性能研究”技术合作协定。与美国因诺维耐诺公司签订了“改性膨胀珍珠岩板的製备及套用”技术合作协定。
与俄罗斯建筑科学研究中心、英国建筑研究院集团、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德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建屋发展局、韩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纽西兰和澳大利亚绿建委等科研机构就地基基础技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软体研发、捷运防排烟系统、建筑领域监测技术等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主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提升建筑节能标準迈向零能耗建筑国际研讨会”、第5次建筑门窗遮阳係数测试方法国际研讨会。作为中国国家代表参加了国际能源组织、国际标準化组织、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国际照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执委会会议、工作会议、年会和技术交流会议。
- 加入的国际组织
序号 | 国际组织名称 | 任职 |
1 | 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ederationInternationaldelaPrecontrainte) | 副主席 |
2 | CIBW73工作委员会 | 成员 |
3 | 欧洲—国际混凝土协会(CEB) | 荣誉会员 |
4 | 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ShellandSpacialStructures | 执委 |
5 | ISO/TAG8 | 成员 |
6 | 国际建筑师协会 | 理事 |
7 | 国际高层及居住建筑协会 | 指导小组成员、会员 |
8 | 国际照明委员会採光技术委员会 | 执行委员 |
9 | 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 | 会员 |
10 | 国际製冷学会 | 委员会委员 |
11 | 国际标準化组织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技术委员会 | P成员国 |
12 | 亚洲火灾科学学会 | 理事 |
13 | 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和工业发展组织 | |
14 | 国际标準化委员会(ISO) | 会员 |
15 | 国际结构与材料试验协会(ReunionInternationaledesLaboratoiresetdessaodesMateriaux) | 会员 |
- 国外主要合作伙伴
序号 | 合作单位名称 |
1 | 芬兰技术研究院(VTT) |
2 | 法国道桥研究院(LCPC) |
3 | 法国国家建筑科学技术中心(CSTB) |
4 |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机构(CSIRO)製造与基础设施技术研究所(CMIT) |
5 | 日本国土交通省建筑研究所(BRI) |
6 |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 |
7 | 韩国建筑技术研究院(KICT) |
8 | 越南建筑技术研究院(IBST) |
9 | 以色列国家建筑研究院 |
10 | 新加坡建屋发展署(HDB) |
11 |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 |
12 | 日本东京大学 |
13 | 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 |
14 | 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15 |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 |
16 | 加拿大康库迪大学 |
17 | 义大利全国抗震小组(GNDT) |
18 | 义大利帕维亚大学(PaviaUniversity) |
19 | 瑞典建筑研究委员会BFR |
20 | 挪威特隆汉姆大学 |
21 | 匈牙利建研院 |
22 | 波兰建筑机械化与採石研究所 |
23 | 罗马尼亚中央土木工程设计研究院 |
24 | 朝鲜科学院建设建 材分院 |
25 | 俄罗斯建筑科学研究中心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所 |
26 | 前苏联国家建委的建筑研究单位(地基和地下构筑物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科学研究院、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研究院、中央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研究院、中央住宅定型与实验性设计科学研究院、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全苏建筑科技进步与情报研究院) |
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201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研科研项目397项,其中国家级90项,省部级65项。通过验收和结题的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3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9项。全年共申请专利58项,获得授权的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201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编标準规範制修订项目110项,其中国家标準53项,行业标準57项。
201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新签契约额63.4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54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5.4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15.45%。
序号 | 完成单位 | 项目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完成年份 | 获奖情况 |
1 | 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 | 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 李明高 | 1997 | 1998院青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
2 | 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 | 瀋阳夏宫水上世界工程综合技术 | 钟益村 | 1995 | 1995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3 | 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 | QTJ4—25砌块成型机 | 刘晋得 | 1993 | 1994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4 | 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 | 康乐宫嬉水乐园大跨度胶合木结构工程 | 张天舒 | 1990 | 1991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5 | 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 | 新型钢框胶合板模板 | 施炳华 | 1989 | 1990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6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水性防霉乳胶涂料 | 石玉梅 | 2001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7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潮湿基面隔离剂套用施工技术 | 沈亦丁 | 1998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8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水泥地面自流平材料套用研究 | 孙新铁 | 1997 | 院青年科技二等奖 |
9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建筑饰面质量通病治理技术研究 | 刘建华、石玉梅 | 1996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10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JX400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X492聚合物水泥型瓷砖胶粘剂的研究 | 孙心铁 | 1993 | 院青年科技二等奖 |
11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湿固化型防水涂层产品及施工技术的研究 | 沈 亦丁 | 1993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12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化学建材测试及检测技术 | 丁林宝 | 1991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13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中高档内墙建筑涂料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陈嘉桢 | 1990 | 建研院科技二等奖、上海市星火计画二等奖 |
14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KH—5弹性建筑涂料 | 胡希华 | 1990 | 建研院科技三等奖 |
15 | 建筑装修研究所 | 丙烯酸聚氨酯建筑罩面涂料的研製 | 薛玉林 | 1989 | 院青年科技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期刊成果
-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创刊于198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为月刊。
- 《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杂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质量管理分会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主办。新广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月刊。被住建部评为优秀期刊、是中国各大电子期刊资料库核心期刊。
- 《建筑机械》
《建筑机械》杂誌是建设部主管、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建筑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发行量名列前茅。
- 《建筑机械化》
《建筑机械化》杂誌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施工机械化分会和中国质量协会工程机械分会的会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建设部优秀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为月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建筑机械化》杂誌是介绍工程机械、建设机械、机械化施工及行业信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同类刊物中创刊时间早、发行範围广、实用性强、影响力大的权威性期刊。
- 《中国电梯》
《中国电梯》杂誌是中国电梯协会会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主办。主要报导国内外有关电梯、机械式停车场设备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科学理论、实践研究成果、新技术,以及行业管理、行销、资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电梯》杂誌1990年创刊,自2003年起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截止到2009年8月15日,杂誌已出版了300期。多次获得建设部与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杂誌与美国、义大利、德国、日本、韩国、英国、巴西、西班牙、土耳其等10余本国外杂誌建立了通讯杂誌关係。
-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震工程刊物。是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专业综合性科技期刊。
-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季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2009、年9、月创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设定“技术研究”、“开发实践”、“走进工程”、“套用交流”、“行业发展”、“BIM讲堂”等栏目。
人才培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基础课,第二年返回该院跟随导师完成课题及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在清华大学等高校选修课程。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合作单位。2012年,根据教育部下达的专项计画,该院分别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联合培养博士生若干名。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生源优先从相关高校的直博生、硕转博生源中选拔。
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依託该院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结合院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2016年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博士生导师27人和硕士生导师80余人;1978年至2016年,已培养博士生84名、硕士生264名。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博士、硕士) | 1、地基基础技术;2、桩基础技术;3、地基处理技术;4、地下空间技术 |
结构工程(博士、硕士) | 1、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技术;2、高层建筑结构3、大跨与特种结构;4、结构分析与计算机仿真 | |
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工程(博士、硕士) | 1、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2、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3、净化空调与室内空气品质 |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硕士) | 1、工程抗震;2、风工程;3、建筑防火;4、建筑安全评估与改造技术 | |
建筑学 | 建筑技术科学(硕士) | 1、建筑热工;2、建筑光学;3、建筑声学 |
参考资料: |
资质证书
根据2016年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全资和控股单位先后共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勘察甲级、各类专项设计和施工、工程监理甲级及施工图设计档案审查许可证等19种、27项资质,为该院各项技术进入市场提供了必要条件。
工程勘察与设计资质证书: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结构设计事务所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
工程施工与监理资质证书: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智慧型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叄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承包工程
检测与评估资质证书: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建筑幕墙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见证取样检测、地质灾害评估丙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
进出口资质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
社会责任
2006年至2012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赴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土石流灾区一线开展房屋应急评估,员工累计向灾区捐款300余万元,自愿交纳特殊党费33万元;无偿捐赠给什邡市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40余台(套);汶川地震后,积极开展房屋抗震知识普及。
2013年至201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开展赈灾救危、捐资助学、义务植树、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组派专家团队参与中国援建狮子山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踏勘、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开展定点扶贫,派专家帮助山西省偏关县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向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让春风温暖你”爱心募捐活动。
文化传统
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
形象标誌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标誌以稳固的三角形为主形,紧密地结合了企业的行业特徵,而CABR的英文缩写又以一组被维护在三角内建筑的形式出现,表现了建研院的企业特点。标誌的徽章形结构更加强化了这些元素,而蔚蓝色的主色运用则突出了企业的高技术含量。
院徽

文化活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开展了桌球团体赛、多部门联合消防演练、职工运动会、展爱心募捐活动、安全应急演练、摄影书画展、演讲比赛、主题徵文比赛、年植树活动等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院长:王俊
院党委书记:李洪凤
党委副书记:马建萍
总会计师:汤宏
副院长:许杰峰、王清勤、范圣权、李军
历任领导
时间 | 院长 | 党委书记 |
2016.04~2016.06 | 王俊 | 李朝旭 |
2014.09~2016.04 | 王俊 | 李朝旭 |
2009.10~2014.09 | 王俊 | 李朝旭 |
2007.04~2009.10 | 王俊 | 袁振隆 |
2006.12~2007.04 | 王俊 | 袁振隆 |
2006.05~2006.12 | 王俊 | 袁振隆 |
2005.09~2006.05 | 王俊 | 袁振隆 |
2004.09~2005.09 | 袁振隆 | |
2002.10~2004.09 | 王铁宏 | 袁振隆 |
2000.11~2002.10 | 王铁宏 | 袁振隆 |
1998.10~2000.11 | 王铁宏 | 袁振隆 |
1997.05~1998.10 | 徐培福 | 陈肇基 |
1995.03~1997.05 | 徐培福 | 陈肇基 |
1993.04~1995.03 | 徐培福 | 陈肇基 |
1992.01~1993.04 | 徐培福 | 李承刚 |
1989.02~1992.01 | 徐培福 | 李承刚 |
1986.06~1989.02 | 徐培福 | 李承刚 |
1985.10~1986.06 | 徐正忠 | 李承刚 |
1983.05~1985.10 | 徐正忠 | 李承刚 |
1976~1983.05 | 袁镜身 | 袁镜身 |
1973~1975 | 闫子祥 | 闫子祥 |
1971~1972 | —— | —— |
1965~1970 | 张哲民 | 乔兴北 |
1956~1965 | 汪之力 | 倪弄畔、汪之力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