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探讨人性,讨论人性的分离、人性的曙光、人性的阴霾、生命的本能.人的本质属性等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 所属:释放与内敛
- 核心:人性
- 分类:哲学
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一、人性的分离
大自然造就了生命,生命的生存存在发展延续按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轨迹不断进行进化演绎。人类在整个自然界里,既无尖牙利齿,又无疾跑如飞的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里建立属于人类自己的霸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迫使在自然界里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类为了种族的延续不得不选择杂食和群居的生存存在方式。杂食和群居推进了人类的进化演绎,促使人类缔造了自然界最辉煌的人类文明。游离混沌之际,大自然充沛的水、氧气、碳、钙、镁、磷等有机物不断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各种生命为在自然界里获取一席生存之地,使自然造就的生命基因的结构体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至。在弱肉强食、强手如林的自然界里,大自然在缔造生命的同时,都付予生命一个关乎生存或是死亡的竞争的机会,生命的生存竞争异常的残酷激烈,任何物种都不可能自愿放弃儘可能的生存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强悍的演绎为肉食,弱小的选择了草食,人类自出现生命由于自身体构的原因,一直就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种族的存在和延续,人类不得不选择杂食和群居。杂食扩大了人类的生存存在空间,使人类的生存存在谋求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杂食一是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二是丰富的蛋白质及高能量食品促进了人类的中枢神经不断发育;三是寻求食品的过程中推进了人类的智力演绎。群居增强了人类的生存存在实力,拓展了人类生存存在的空间,使人类的生存存在寻觅到了更多的机会。群居一是增强了人类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二是加深了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三是分工协作使谋生的手段走向精细;四是生存经验的相互交流推进了人类的智力前进;五是群体劳作鑒于个体的差异迫使人类个体之间出现包容性。人类智力的出现离不开人类所选择的杂食与群居,杂食与群居推进了人类的进化演绎,使人类逐步与自然界其它物种产生分离,形成人类唯有的特性——人性。在自然界里,群居的动物不乏其类,但是,这些群居动物都有一个统一的特性就是食性单一,而且整体与整体之间互划势力範围,缺乏包容性。人类为了增强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生存实力,一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生存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不断融合其它整体。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人类进化演绎的足迹踏遍世界每一寸山林、海洋、荒野,游牧式的生存方式在增长人类的见识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存在和发展经验作出丰富的澱积。人类的同情心,促使人类不断增强自身的包容性,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使人类获取了训化其它动物的机会,从而大踏步推进了人类智力进化发展的演绎。人性分离,人类逐步脱离原始野性,使自然界一棵璀璨的新星——人类文明冉冉升起,人类超越所有地球自然生物种族,在自然界确立了属于人类自己的霸业。
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二、人性的曙光
坚忍不拔、团体协作是自然界一切群居动物所共有的特性,但是,人类的群居带来的群体的庞大及成员的高度密集,分工协作的精细密切,使之个体的生存存在紧紧依赖于群体整体。人类从来就没有单独的个体独立生存的先例。虎、豹、熊、狮、狼、狈可以脱离群体独立捕食,猴、羚、驴、猩可以独立觅食,猴互有自己的领地,虎王、狮王、熊王独立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範围,蜜蜂、蚂蚁等级分明,分工精细,却仍脱不了家族的限制,尖牙利齿、疾跑如飞、前胸长翅,自然物种的绝对的优势,相对于进化发展的人类,恰恰成为桎梏其不断进化演绎的瓶颈。人类的体构决定了人类在自然法则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推动人类抉择了人类的生存存在必须打破家族的限制,依靠庞大的群体才能获取基本的生存物质的命题。单一独立的个体难以获取人类生存经验的累积,而且人类个体长时间的生长期完全有赖于成年个体的物质扶持。狼有严密的组织,坚忍不拔的意力,分工精细,狼的属性在兇猛动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狼及其其它群居动物,绝对不允许在一个群居整体中存在两个同样兇悍彪状的个体,哪怕是父子,狼为了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狼可以恩断义绝不惜残食同类。人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部落酋长、首领、头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增强自己的实力,可以不惜以利益相诱邀约其它族群加入群居整体,从而以数量的绝对优势确保自己的统治。人类个体面对饥饿及其它生命危机,宁愿做到携手共扑生死而不愿独自苟延残喘独享生存机会。包容集聚大量的个体,使群体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人类种族的养殖生息,以此同时,由于群体数量的集巨,必然带来一是食物资源的短缺,二是社会分工的如何精细,三是群体内部纷争四起,内部矛盾加剧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程式,一是进一步密切了整体成员之间的关係,二是促进了人类的智力的整体推进,三是最佳化了种族族群,四是进一步推进增强人类的包容性。包容性,咫至今日,在自然界里,是人类唯有的属性。自然界任何生物种群生存的动力仅只是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懈努力,甚至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坚忍不拔如此,团体协作也是如此。肉食动物可以协作狩猎,但不可以群体分享死尸,草食动物可以群体迁移,但不可以群体分享草地。人类不是如此,人类个体的生存基础必须依赖于群体,而为了群体的利益,个体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尼安特人游走南北东西,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增长了见识,三是积累了阅历。人类两脚直立一路筚裳褴褛,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通过无数的艰辛,人类不但走出了愚昧,而且使人类的生存存在发展看到了光明。首先,人类个体必须经历社会化的程式才能融入社会,而且每个具体的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或努力呈正比。个人英雄主义或是个体自以为是的狂妄行为,最后都是以悲剧形式结束生命。包容不排出暴力和血腥。人类可以理智对待社会,理智分析社会,理智设计社会。其次,人类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社会。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精神追求可以成为支撑个体生命生存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三、人性的阴霾
自苏格拉底之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的分类,上帝摇摇欲坠,人类对人性的思考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东半球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的争论尚未分出高低,西半球亚里士多德出于政治、哲学的考虑,提出下列三个公理作为人性的命题:一是人是自然合群的动物,既然人只是成群的生活;二是人是自然地社会的动物,既然人可能集合成有组织的团体而生活;三是人是自然地政治性地动物,既然人集合在这些广大的总的社会里,这些社会是由许多亲缘关係和地区关係的集团构成的。悲剧主义哲学家尼采认为:“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创新的东西,绝对的东西,一切行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马基雅弗利认为构成人性永恆的基础是情慾,提出人性的公理:人是兇恶的,不论谁想建立一个国家并给它制定法律,他就应该预先假定人都是兇恶的,而且一有机会就总要表现出他们的兇恶性,此外,这种兇恶性很少是勇敢的。人是自贱的。人总是骄傲自大。人是不会忘记悔辱的。人又是多变的。人对外观和威望是敏感的。人尤其是平庸的。等等。笛卡儿提出,人性的本质是有四个意义:精神本性,肉体本性,合成本性以及完全本性。休漠将人性区分为两个境界:一个是原始境界,这时候个人是自私的,但对自己团体里的几个人却是温柔的;一个是成熟境界,这是由社会生活的经验陶冶而成的,有时候比较虚伪一点,有时候倾向于更多的同情。费尔巴哈认为:人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感情,神圣的三位一体。康德从支配人们行为的意志开始,最后找到超验的绝对律令:人性就是理性。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断然否定:“不,人性是没有的,人就是自由,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并不以人的现成本质为前提,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萨特坚决反对把人性构想为一种定义、一个範本,或者至少是一条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就好像支配小麦或青菜生长变化的那种规律。萨特认为:“懦夫之所以是懦夫,不是由于它的本性是怯懦的,不是因为他有一个胆怯的心,肝或头脑,不是由于它的生理构造,人身上决没有胆怯的天性,造成懦夫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行为。”心理学鼻祖,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主要是生物的有机体,他的主导动机是肉体的需要。说,人是由推动低等动物相同的冲动所驱使的快乐主义的生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埋葬了上帝,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係的总和。人总之是一种群居的生命有机体,智力创造了政治,政治象狐狸一样诡异,染指政治,不是丰盛的油水,就是肝脑涂地,人性的本质通过数百年及至上千年的争议,最终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落入政治学的名词堆里,“人性”被蒙上了一层浓郁的阴影。
四、生命的本能
细胞分离,离不开氧、磷等物质的供给,植物生长,离不开对空气、养分、水等物质的索取。在自然界里,任何一个自然生存的物体就是一部不断索取的机器,生命本身可以创造奇蹟,但是生命本身不可能凭空捏造物质,生命的存在离不开外界物质。据说神仙不进饮食,但是神仙却一直享受着烟火顶礼。自然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结合体,生命的存在离不开其所依附的基本物质。自然界里,植物伸展枝叶,是为了吸收阳光、水分、空气,草食动物奔走千里,是为了裹腹充饥,肉食动物疾速奔袭,是为了狩猎觅食。生命的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源源不断占有并吸收外界物质,以维繫生命的持续运循。生命的生存存在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生命的生存存在有一个时限问题,任何自然生命都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下去,因为任何一种运动中的物质都存在一种磨损、老化、变异的问题。生命的生存存在终因自身物质的磨损、老化、变异而导致生命发生终止。生命虽然终止,但是种族还得延续下去。大自然在赋予生命同时,也赋予了种族延续的方式,这种种族延续的方式是伴之生命的生存存在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效应。为了种族的延续,同时也为了最佳化种族,绝大多数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动物选择了异体交媾繁殖,异体交媾繁殖进化演绎为一种具有高级神经系统动物生存存在发展过程中自然的本能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表现为一是对异体的占有和支配,二是对其它生命的占有和支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的法则对任何生命物种都不可能滋生偏爱怜悯之情,生存的艰辛迫使自然物种结合自身特性选择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最佳方式。群居是进化演绎的最高途径,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物种大多数选择了群居。群居必须形成一个核心,群居成员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构成一个群居的整体,才能达到增强群体实力的目的,否之涣散混乱的群居,仅只是为了种族的延续,不可能增强群体的实力。这个核心是一个耀眼的位置,不但可以操纵群体的命运,而且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因此,群体成员不惜余力凭藉体力或智力争夺这个核心位置,争夺的方式直接体现并反映种族进化演绎的成果及水平。以体力谋取这个位置,种族的进化演绎仍旧脱离不了原始野蛮的自然属性,以智力谋取这个核心位置,种族的进化演绎脱离了原始野蛮属性闪耀着文明的光辉。群居整体生存存在发展秩序有赖于核心位置的建设及处于核心位置个体的智力水平。一个发展的种族群体,一个具有更广阔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更多生存存在发展机会的群体,必然是一个智力得到全面开发利用的种族群体。狼採取群体生存方式,分工合作,群体狩猎,在狩猎过程中形式坚韧不拔的毅力,划分势力範围,实质上,狼的生存存在发展仍旧处于生命的本能驱使。人是高智力水平的生物有机体。人的生存存在发展富有更多的理性。对外界物质的占有支配及对异性的占有支配,人可以扩充为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的占有支配,因为人类形成人类社会,人们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机会也由直接的争夺外界物质转向间接获取无形物质,时至今日,人类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够通过社会关係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的生物有机体。
五.人的本质属性
对外界物质的占有、死亡的恐惧和生理反应,是具有高级神经系统自然生物的生命的本能反应,这种生命的本能反应是推动具有高级系统的自然生物的一切作为的原始动力,直接体现并反映自然生物的生命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物种在自然界里不可能与其他物种不存在区别,而且这种区别不仅仅只是外在的有机体的结构形式,而是实质性的在行为意识上的根本区别,这种实质性的在行为意识上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1、 私利性。 具体表现是趋利避害。这是为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的,有机体为维繫并保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自觉不自觉,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是自然界里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属性。但是,人的私利性与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的私利性存在本质的区别。虽然人的私利性与自然界里其他物种的私利性的出发点都是根源于维繫并保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但是,人的趋利避害不仅仅只限于维繫并保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而且可以扩大至维繫并保持群体的整体利益,甚至为维繫并保持群体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体自己的生命。人的私利性既可是个体的私利,又可是群体的私利,人的私利性是有选择性的私利,人可以以损坏小的局部的私利而谋求更大的整体的利益。 2、利他性。具体表现是好为人师。这是一种作为自然生物为延续物种的延续而所决定的属性,是一切自然物种获取生存经验的重要途径。人的好为人师不仅仅局限于“传道讲经”,往往扩大到不惜牺牲个体自身利益而真诚帮助、关心、关爱其他个体。悲天悯地,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洗礼,人是自然界独一无二具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生命。好为人师敷浅层次是讲授个体生活积累经验、教训及体会,上层次是用实际行动主动关心帮助其他个体,最高层次是总结反思人类生存经验教训,切身实践,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3、 竞争性。具体表现是争勇斗狠。这是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自然界物种生存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里,各种物种以其各自的优势和实力,通过竞争获取生存的机会。人类的优势和实力在于群体生存方式,人的争勇斗狠不仅仅限于凸显优势和实力,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律,更多的时候凭藉的是在群体生存方式中形成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係。人可以以智力谋取更多的广阔的生存机会,但是人的竞争必须按一定“规纪”进行。 4、贪婪性。贪婪性具体表现是得寸进尺。欲望的永无止境,不断推动个体谋求更多更广阔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人的贪婪性不仅仅局限于对外界物质和其它个体的永无止境的占有和支配,而且可以上升为对外界未知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寻觅,以期求得对外界世界的熟知、掌握和控制。
六、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规律
万物皆规律,人作为一种群体生存的自然生命,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自然有其生存存在发展规律。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规律是: 1、 精神和物质统一的规律
生命离不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离不开外界必要的物质供给,必要的物质供给离不开现实社会。人是经过社会化过程或程式洗礼烙有人类生存存在发展印迹的有机生命,人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不仅控制着生命的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支配个体的行为。如果说,衣食住行,病变救治是维繫生命的基础,那幺,完整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就是维繫生命的前提。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持和必要的物质保障的供给。精神和物质,二者缺一,人的生存存在发展必定产生危机。 人类幼体,缺乏完整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而幼体的生存存在发展也就离不开具有完整独立思想意识体系的个体的护理。衣食足而知礼节。缺衣少食或是病变得不到救治,生命的存在必将危在旦夕。“是生存还是死亡?”戏剧家巴尔扎克发出呼吁。具有完整独立思想意识的个体因之外界必要物质保障的缺失,生存的欲望暴发的力量尤如洪水决堤,往往超出常规打乱已形成的维护既得利益现状的社会秩序,引发社会利益的重新组装分配。人类历史上的各种起义就是如此。所以,作为人类个体,精神和物质必须统一。精神和物质不但要统一,而且要协调同步,发展要匹配。如果个体的精神与物质发展不平衡,作为个体势必难以融入社会群体,相应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也必将受到限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意识的幼体,丰富的物质保障,最后造就的是物慾横流的个体,当物质保障一旦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个体不是暴发满身的厌气,就是自甘堕落为社会的累赘。以此相反,过早形成完整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的幼体,由于必要的物质保障匮乏,造就的是杞人忧天的个体,敏感、忧郁和神经质,作为个体不是颓废,就是极端激进。精神和物质不统一的个体,除绝少数适应能力特强的个体,大多数个别呈现出偏执的个性。 2、 个别与整体兼顾的规律每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现实中都能找到一个相应的位置。人是经过社会化过程和程式在社会中生存存在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是个体的独立,另一方面是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依赖于群体。任何个体,只有自觉融入群体,才能在群体中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才能实现并体现个体生命的存在及价值。社会群体是无数个体按一定方式组合的整体,整体的生存存在发展有赖于个体的辛勤努力和共同推进。虽然整体的生存存在发展不不排除个体的独立,但是,人类个体要想在整体中获取一席之地,最低限度是个体的行为不能伤害整体的感情,否之,个体的行为超过整体的承受能力,引起整体的公视,个体就会受到整体的排挤,相应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就会受到限制。因此,个体必须兼顾整体,这种兼顾:一是个体的行为不能伤害整体的感情;二是个体必须保持其应有的自主独立性和妥协性;三是个体必须为整体付出努力。同时,整体是无数个体的集聚,整体的生存存在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合力,没有合力就没有整体,合力来自整体兼顾个体,这种兼顾:一是整体具有包容性;二是整体的发展必须带动个体;三是整体利益分配必须照顾个体利益。 3、 学习与实践统一的规律人类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经验并不是以阅历而是通过一种简接的方式猎取,学习是人类个体猎取生存存在发展经验的重要途径,当然,人类个体当凭丰富的生存存在发展经验并不能直接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人类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终还是要靠实践获取,因此,学习可以提供更多更广阔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方式途径,实践可以直接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学习与实践统一,一是拓展个体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的途径,二是扩大个体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前景,从而增强个体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使之个体的发展具有更多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人性的释放与内敛

七、人性的差异
人性是经过社会化过程和程式,在现实生存存在发展中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的欲望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体现并反映个体的本质的属性。每一个独立的经过社会化过程和程式的人类自然生命,都具有一个独立的人性。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性,人性因个体的差异而千差万别。 首先,人性具有专属性。人性是人类个体的本质属性,伴之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而追随个体的生命停止而终止。甲的行为只能体现并反映甲的人性,不可能存在甲的行为体现并反映乙的人性。独立的个体一一对应独有的人性。遗传基因和社会化过程、程式的不同,造就人类个体的千差万别,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人类个体的千差万别最终反应就是人性的差异。其次,人性具有反映性。人性是人类具体的个体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过程和程式结果的行为特性。个体的行为不可能不反映个体的特性,因为人类个体只有通过行为的实施,才能维繫生命的持续进行。人性既然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行为必然反映人的人性,反过来,人性综合了个体的所有行为属性,必然反映人的行为。什幺样的行为反映什幺样的属性,什幺样的属性决定了什幺样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属性差别,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不同的人性。人与人的区别,实质就是人性的差异。人性的差异使之人类五彩绚丽:一是认识的不统一。不同的个体看到的是外界事物的不同属性,任何一个个体认识外界事物总是源于自身的实际。二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存总之要体现并反映生命的价值,社会化过程程式经历的时限长短、水平高低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生存付予不同的意义。三是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存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自然界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类个体,不是因为外在的结构形式,而是因为拥有人性。但是,同属人类个体,同样的两脚直立,躯干头颈四肢,人性却有天壤之别。实质上,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不是根源人的外在结构形式,而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性。人性不但有大小之别,而且具有方向性。
八、丰满人性与萎缩人性
丰满人性与萎缩人性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溶接词。人总是趋于理想化的美化社会现实。马斯洛把那些人类群体生存方式中所反映并体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及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特质,诸如真善美、热忱、诚信、忠贞、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归结为丰满人性。事实上,人性具有多面性,正义的一面,纯粹的彻头彻尾只为推进群体进步文明的符合时代及社会要求的人性不可能纯粹集中于一个个体,人终归脱不了生物的有机体的本性。萎缩人性就是那些相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要求,体现并反映生物的有机体的本性的特质,诸如贪婪、懒惰、邪恶、嫉妒及其他病态行为。时代、社会要求的人性当然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行为反映。丰满人性与萎缩人性是人性一个问题的正负两极。丰满人性处于正极,萎缩人性处于负极。所谓萎缩人性,就是在现实社会中趋向无穷小的人性。以此相反,所谓丰满人性,就是在现实社会中趋向无穷大的人性。理想状态的丰满人性是远离邪恶、贪婪、嫉妒、懒惰、欺诈及其它病态行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人性。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人性?人是社会与自然的综合体,人永远脱不了自身的生物属性。时代、社会要求并倡导的人性不可能是萎缩人性,萎缩人性带有原始、野蛮气息。时代、社会要求并倡导的人性只可能是丰满人性,丰满人性体现并反映人类的文明。时代、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协作配合越来越密切,个体的生存存在发展只有不断抑制自身的生物属性,积极参与投身社会,个体才有可能在群体中获取更多的生存存在发展机会,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社会化越完全彻底的个体,在群体中越能够获取更多的生存存在发展机会。
九、人性的释放
大自然的奇妙创造了人这种物种生命,人是自然界中最懦弱的种群,自然进化选择了群居的生存存在发展方式。群居首先带来的是交配的问题,其次是生存物质的占有和支配。交配权关係的是生理的反映和种族的延续,生存物质的占有和支配维繫的是生命的保持。交配权和生存物质支配问题的解决,首先导致滋生权力,体力健壮、智力超前的个体,在人类早期,为了占有交配权和生存物质支配权,以绝对的优势,压倒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强占群居整体的主导地位。其次导致产生政治,部落酋长、首领、头人在权力的运循之下,一切欲望的发挥都成为理所应当的而且是群体整体共同维护的共同利益。头人侵占群体成员的利益,叫做合理调配,群体成员侵占头人的利益,叫做犯罪;头人与头人之间的殴斗叫做战争,群体成员与群体成员之间的殴斗叫做扰乱社会秩序。生物的有机体加之权力与智慧,爆发的是无穷尽的欲望和毫无节制的邪恶行为,而所有的这一切,因权力的行使都被奉为一个美妙绝伦的託词——为了仁义。李世民杀兄抢夺皇位,武则天戕子踏上大明官寺,殷纣王肉林酒池,建鹿台制炮刑,刘帮分羹过河拆桥、御磨杀驴。凯撒宝剑挥指,一片狼籍,成吉思汗驱赶羊群,尸骨成堆。人类的进化,从脱掉体毛到披枝戴叶,从披枝戴叶到戴帽穿衣经过上万年的演绎形成的文明,不能说穿了衣服就有人性,脱了裤子就没人性。 友善、诚挚、勤奋、忠贞是人性,幼婴抢食母亲口中之食,易子而食、饮食男女,邪恶欺诈,偷盗糜淫,嫉妒暴力,贪婪懒惰是否是人性?人性夹杂太多的组合原因。群居推动了人类的进化演绎,但是群居带来人类个体相互间的杀戮与蚕食。残绝人寰的行为,同样具有人性,同样都是人类个体的行为。生物的有机体一旦充满智慧,放任其行为欲所欲为,人类的毁灭最终源于人类自己。人性创造了自然界最龌龊最骯髒最卑鄙最无耻最下流的行为。
十、人性的内敛
从来就没有单独的个体独立生存的先例,人类的群居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的进化演绎,使人类作为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物种在自然界里取得一席之地。群居创就了人类智力的迅猛飞跃,群居同时创就了人类错综複杂的社会关係。部落酋长、首领、头人为了长期占据部落酋长、首领、头人的位置,在考虑个人慾望的同时,不得不抑制自己欲望的期望值,将一些既得的利益在部落内部重新进行分配。与此同时,个体至生命诞生之日起,由于群居,个体受社会关係的薰陶和制约,由此使个体自然不自然由独立的生命转化为社会的个体,个体必须在纷乱複杂的社会关係中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个体才能在群体中获得生存的权利。也就是说,任何个体在群体生存中都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值,不能任由人性的自由发挥。“我思故我在”,让·保罗·萨特说,“人是绝对的自由。”故然,人是绝对的自由,但是,人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独立获取生存机会。人的生存存在和发展整个过程必须依赖于社会。社会是由错综複杂的无数的族群、部落,环环相扣,层层叠加,按照一定组织程式综合累计形成的更大的群居整体。部落酋长、首领、头人在社会的範畴之下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社会成员在社会的範畴之下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每一个现实存在的个体,在现实社会关係中都有一个一一对应的明确的角色位置,任何个体自觉不自觉都必须遵循立足于自己的角色位置行事的规律,违反这个规律,人人都像凯撒东征西讨,人人都像李世民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人人都释放人性任由欲望自由发挥,人类就不可能在自然界里获取占领地球的霸业。 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布鲁若被绞死,食人族宰杀蒸食同类,并不是因为他们挥刀冲刺,而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与群体思想意识大相庭径。人类个体在整个社会关係中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命运),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按时代的要求,有序加入社会竞争的行列。处在错综複杂的社会关係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自由释放人性,帝王将相如此,贫民百姓同样如此。每个个体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值,首先获取在社会关係中的生存机会,其次才有可能立足参与社会关係的机会。
十一、法律制度监狱的诞生
人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人离开生物的有机体,人就不成其人类个体,人离开社会,人就丧失生存存在的机会。人是美女与毒蛇,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行为不可能不反映并体现人的本质属性。人人都有人性,不同的人,由于有机体的差别加之社会化程度差异,决定了人与人的不同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人性是多因素的组合体,有的因素促进个体行为推进社会文明,有的因素促进个体行为危及或伤害其他个体或群体利益,有无人性,事实上是群体对个体行为是否危机或伤害其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相对判定。 1.人性的释放催生法律制度监狱的诞生生物的有机体需要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以维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是现实生存存在的群体之中的个体,欲望撬动大脑中枢神经崩发的是个体的私利性行为,这种行为不加节制,必然危及或伤害其他个体及整体的利益。放任所有的个体都按自己的意愿自行其是,群居最后就会落成泡影,人类也就不可能以独立的物种在自然界里获取一席之地。群体生存方式依赖于稳定的制衡关係,人性的释放打破了人类的群体生存方式。人类为了谋取在自然界的生存机会,于是滋生出种种“规纪”以维繫现存的既得的制衡平衡关係,并对违反这种“规纪”的个体实施惩治,这种“规纪”随着人类的进化的推移被社会“总裁”上升为法律制度,“惩治”措施演变为监狱。塑源人类的发展史,没有人性的释放,也就没有法律制度监狱这种维繫现有的既得的制衡平衡关係的人类文明。2.人性的内敛呼唤法律制度监狱的诞生 部落酋长、首领、头人和部落成员之间,通过各自人性的内敛、磨合,于是群体生活方式得以成为现实,部落群体为了维繫这种既成的制衡平衡关係,增进部落群体的凝结力,使积极为群体的生存做出贡献或牺牲的个体不至于受到群体的排挤,出于整体生存的客观要求,于是乎之由出的是种种习惯性的奖惩规纪及措施,这种习惯性的奖惩规纪及措施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绎,从而被社会“总裁”上升为法律制度监狱。
十二、法律制度监狱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作为人类进步文明的体现和反映,法律、制度、监狱是咫至今日,在自然界里唯有人类有的人类进化演绎的独特的社会产品,其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法律制度监狱推进了人类的进化演绎 群居的整体不可能是一个无序混乱的整体,法律、制度、监狱作为一种人类发展过程中应人类群居生存需要诞生的工具,其保持并维护了整体的存在及稳定,增强了群体的凝结力,有力地调动了个体为整体服务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整体的前移。 2.法律制度监狱推进了人类的进步文明群居生存方式集聚人力是为了使人类在自然界里获取更多的生存存在机会。法律制度监狱作为群体凝结的催化剂,有力地促进了群体的盘集,越来越强大的群体从而推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工协作逐步走向精细密切。法律制度监狱在稳定群体制衡平衡关係的同时,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的文明,随之法律制度监狱的诞生而发出璀璨的光辉。 3. 法律制度监狱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制度监狱作为一种工具,打击的首先使破坏社会秩序制衡平衡稳定的行为,其次是危害或伤及其他个体或整体利益的行为。法律制度监狱这种打击行为,使个体在群体中按照制衡平衡关係得到有序参与生存竞争的机会,进而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当然,工具终归是工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法律制度监狱既可以成为推进人类进化演绎,进步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桎梏人类进化演绎,进步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阻力,关键在于什幺样的社会“总裁”如何使用这种工具。
十三、惩戒的目的
监狱的发展历时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西方的夏娃偷食禁果、中国的皋陶造狱至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沈家本作《与戴尚书论监狱书》的报复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惩戒以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肉体摧残为目的。第二个时期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资产阶级兴起至《监狱简略》的诞生的教育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惩戒以教育、感化、挽救、改造为目的,监狱的惩罚职能受到猛烈的抨击,监狱已成为等同实施社会化过程或程式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组织。第三个时期是《监狱简略》把监狱作为继道德评价、行政奖惩之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堤标誌监狱进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时期。监狱的职能就是惩罚犯罪,至于惩罚什幺样的犯罪,什幺样的行为才是犯罪,如何惩罚犯罪,监狱作为一种国家运循的机器,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监狱不可能超越工具自身的性质而就工具使用工具。工具效能的发挥依赖于工具操作者的意志。但是,监狱永远离不开惩罚犯罪的主题,就象铁锤无论落在谁的手里,铁锤永远改变不了其用于撞击物体的性质。无论是任何统治,其统治意志必须以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这种统治才有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否之,违悖这个前提,其统治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事实上,犯罪是少数人危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说,犯罪是单独的个体反对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行为。对少数人的危害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不加予打击,势必造成少数人误认为绝大多数人软弱可欺,由此得寸进尺,更进一步实施更大的危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同时,处于绝大多数人边缘的个体,也会因少数人的胡作非为得不到打击,误认为有可乘之机而加入危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团体,由此势必迫使整个群体陷入无序混乱之地。监狱惩罚犯罪,既是维护既已形成的制衡平衡社会关係,同时也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归根结底,刑事诉讼的整个程式,侦查、起诉、审判、执行最终就是为了惩罚犯罪。惩罚犯罪,一是使那些用道德、行政方法不足以惩治的为非作歹的个体受到应有的教训;二是警醒那些试图以为非作歹获取不当利益的个体及时收敛自己的行为。国家的生存存在发展赖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赖于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赖于司法的公平正义,司法的公平正义最终就是惩罚的公平正义,因此,监狱的存在必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前提,一是监狱既然要体现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监狱就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监狱既然是一种最严厉的对人类个体的惩治方式,监狱惩治的对象就必须是针对採用道德、行政不足以警醒危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个体,隔离害群之马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然,惩戒不是荼毒生灵,人类文明是一切摈弃原始野蛮逐步走向宽容理智的文明,是一种团结友善的文明。惩戒必须以尊重生命为前提,遵循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规律,顾及人的本质属性。生命对任何个体只有一次,生命本身无高低贵贱之分,行为有高尚下流之别,惩戒是惩戒行为,尊重别人的生命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所以,惩戒的底线是不能带有折磨、虐待和嬉戏性质,因为人毕竟与其它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
十四、人性、人格、人品
人不可能不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否之,人就等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有机体。人可以凭藉相互间的关係从而获取更多更广阔的生存前景,同时,人在瓜分社会利益时,可以相互考虑对方的既得利益,人是以智力、群居的方式,分工协作获取共同的生存机会。自然界里,除了人类以外,一切生物有机体所遵循的仅仅只是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没有一种物种可以做到只有人类个体才能做到的上述行为。也就是说,人除了具有生物属性,很大程度上人还包含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在群体生存过程中发展演绎进化出来的人类个体所特有的属性。人首先必须成为人类个体,也就是说,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个体才能融入人类群体,也才称之为人类个体。人是社会化的人类个体,完全彻底社会化的个体不存在人类,人最终还是社会化的生物有机体。在自然界里,任何生物的生存存在发展都脱不了对外界物质的占有支配、死亡的恐惧和生理反应三大本能属性。人虽然是经过社会化的人类个体,但是,人仍然摆脱不了自身的生物属性。人性囊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具有大小、强弱之别,仅仅有别于兽性。所谓兽性,就是纯粹的生物有机体为谋取个体生存存在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争夺食物、交配、领主地位等的生物本性,包括强取豪夺、弱肉强食等本能行为。人的生存存在发展不排除这种生物有机体存在的本能行为,人终归还是自然的生物的有机体。人类是一个无数群体构成的整体,人要在人类群体中获取更广泛的生存存在发展机会,人性就必须得到升华和凝结,人性的升华和凝结必须通过个体内敛人性,也就是排除或抑制自身本能的生物属性,自觉主动融入人类群体,积极参与人类群体生存存在活动方式。人性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的溶接词,但是,人不能没有人性。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人要获取做人的尊严,首先必须取得做人的资格,其次才有做人的尊严。做人的资格不是靠别人施捨而是靠自己取得,取得这种资格的底线是自己的任何行为不至有意危害或伤及其它个体或整体的利益。任何个体,如果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自己的快意而不惜煞费心机侵占或损坏其他个体或整体的利益,必然遭受群体的排挤和打击。人品是个体行为在社会规範中的反应。高尚的人品并不是纯粹一心一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是犹如孟子所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品性。
十五、政治、票子
政治和票子是自然界唯人类才有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开创性的两大创造和发明。人类的群居,从父繫到母系再到父系的回归,人类生存存在发展经验的积累,在推进人类智力进化演绎的同时,人类生存存在发展物质得到了丰富的积累,生存存在发展物质的剩余,因个体实际的需要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以物易物的不便因生产力的发展逐步为“票子”这种介质所代替,作为剩余生存存在发展物质交换介质的票子,随着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群体成员的迅速集聚,票子于是上升为一种社会利益的原始分配形式。 政治是票子的连裙,政治产生于以体力难以取得群居整体核心位置,必须辅之以智力时期。政治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票子就是经济,票子撬动一切。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票子满天飞的社会,票子使之人类变得燥狂而痴迷。票子是政治的润滑剂,人类社会因出现政治和票子而扑朔迷离,充满神奇。一是整个人类因政治和票子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组织严密的超大型稳定的团体;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庞大的组织体系中对应一个稳定的角色定位,要打破这个角色定位,个体必须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三是政治和票子使人的智力得到极限发挥,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是连绵不断的陷阱。 政治、票子使整个社会忙碌而又繁花似锦。
十六、国家、富绅、穷人
国家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富绅是占有社会绝大多数利益的少数个体,穷人是占有社会绝少数利益的绝大多数个体。富绅是善于积累社会利益的搂钱的耙子,总能从绝望中看到生机,从乱石堆里找到金子。慧眼独具,牛刀小试,富绅随便伸手一搂总是大把大把的票子。富绅一生只做两件事:一件是先找一些事,然后再找一帮人,让这帮人去做事;另一件是先整捆整捆地数票子,然后把零头分发给为自己做事的人做生活费。 穷人一生劳碌奔波,一辈子都在做事,但是,穷人一生唯独不做的一件事就是整捆整捆地数属于自己的票子。 穷人之所以为穷人,并不是因为命,也不是因为穷人不会整捆整捆地数票子,而是因为穷人不知道如何把一堆乱石堆变成黄金,这就是富绅与穷人的区别。富绅知道如何把一堆乱石堆变成黄金,这是秘密,当然富绅是不会把秘密告诉穷人,即使告诉,穷人也难以领会如何将一堆乱石堆变为黄金的要领,否之,穷人就不是穷人,穷人就是富绅。穷人不是天生就是受苦的命,但是,真正的穷人却是一生忙于生计,于是,穷人看到富绅数票子就很生气,自己一辈子辛苦出卖苦力,一辈子贫穷受累。穷人一生气,就会象滚雪球一样不断纠集在一起,众多穷人纠集在一起又想不出改变环境的主意,穷人只好与富绅拚命,一拚命,社会利益就会发生重新分配。 穷人要与富绅拚命,当然富绅很着急。富绅既想维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又不想与穷人拚命,想以再次分发票子让穷人息气,但是又害怕重複得到票子的穷人得寸进尺,没得到票子的穷人更加生气。富绅陷入两难境地,富绅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主意,富绅没了主意也只有生气。穷人富绅都生气,黑暗时代逐步逼进人类。穷人要票子,富绅要面子,呼之由出的是国家这种组织形式。国家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国家的出现推缓了黑暗时代的来临。国家从富绅手里收取一定份额的票子,然后把一定数量的票子分发到穷人手里。于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上升为国家的职责和使命,国家为完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和使命,保持并推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国家应予而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这样一些国家运循机器。国家机器的运循虽然花消了部分从富绅手里收取的票子,但是这些机器的运循为群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竞争环境。穷人理直气壮地从国家那里把票子拿到手里,一边为富绅做事,一边骂富绅不仁不义,因为穷人从国家那里拿到的票子仅够维持生计,穷人要想发展还得到富绅那里做事,穷人一旦到富绅那里做事,就不可能再从国家那里拿到生活费,除非穷人失业。国家分发给穷人的生活费是给那些丧失劳力或短期失业而无以维持生计的个体,自然界以不劳而获为耻,天上掉馅饼也是等待起得早的人捡拾。因此,穷人仍然气不平,要改变现实就只有甩掉穷人的帽子。富绅同样不甘心自己既得的利益被以任何形式瓜分成零碎,但是富绅害怕穷人拚命。国家既怕穷人拚命,又怕富绅纠集成联盟对抗阵地。于是,穷人、富绅、国家三位一体,相互牵制,同时製造出一种自然界唯人类才有的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国家有必要保持其应有的尊严和权威,有时国家机器的运循在权力棒的指挥下往往会偏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性质。国家有时也会向穷人收取一定数额的票子。无论是国家职能的倾斜,还是富绅惜财怜物,还是穷人捉襟见肘,三足鼎立,一旦一个支点断裂,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就会因丧失平衡灰飞烟灭。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发生倾斜,社会一片腥风血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朝代更替都会出现较大的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倾斜,诸如秦汉、隋唐等的更替。制衡平衡发展关係保持稳定,社会一片风和日丽,人类发展史上,每次朝代更替之后,都会出现一次稳定的制衡平衡发展时期,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个体居于自身的条件和原因,由此决定了人类不可能人人都西装革履,也不可能人人都褴褛筚衣。穷人、富绅、国家三者之间的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整体的进化演绎,保持和维繫制衡平衡发展关係必要的稳定,一是有利于提高人类整体的文明素质,二是有利于推进人类整体的进化演绎。
十七、人文关怀教育
实质上,教育就是人类个体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和程式,从时空範围和组织形式上,教育可分为亲职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内容和功效上,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种急功近利,为求得个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不惜以群体的善良和怜悯为垫背,凸显个人英雄主义、张显个人利益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损坏整体利益和其它个体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其它个体生命为代价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投机主义教育。人类的发展不是靠个体的发展,而是人类整体的推进,因此,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的进步,反映人类的文明,符合人类的发展要求。 人文关怀教育体现并反映时代的要求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汇集人类文明智慧的精碎,遵循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规律,生命的本能及人的本质属性,旨在培育丰满人性的教育。人文关怀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其次才是“成才”教育。是一种经历社会化格式,自觉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积极服务社会,通过有序竞争获取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教育。内容以反映并体现人类进化演绎的文明程度为主,同时贯穿人格感化教育和亲情关怀教育。人格感化教育是隶属于人文关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教育者的个人人格魅力及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操行感染被教育者,是一种身亲历行、率先垂範的教育。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不一定是一流,但是教育者的个人品质、操行必须是一顶一的一流。因为教育者不但引领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且承上启下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是情感的动物,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之所以在自然界里茁壮成为闪耀在地球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因为人类能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情关怀教育是人文关怀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然,这种亲情并非是指狭隘的血缘之情,姻亲之情,而是指泛之自然界唯人类才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真诚之情。人类文明智慧精粹知识的传授,人格感化教育、亲情关怀教育是构成人文关怀教育的三要素。人文关怀教育作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一是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二是整体推进人类的文明进化演绎;三是提升整体人性向丰满人性迈进。
十八、人本管理
物有易腐易霉易损易碎之别,不同性质的物品堆放在一起,再好的东西最终也是一堆垃圾。物品的使用、储存需要进行分门别类,对物品的使用、储存进行分门别类这就需要管理。管理是促使管理对象最大限度发挥创造社会利益、服务社会利益效力的支配性、控制性权力行为。管理者,管理对象和权力三要素构成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管理分为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以物为核心进行的分门别类管理,也就是物本管理。物有千种,人有万品。人类是由无数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整体,要使整体形成合力、凝结力、战斗力,就离不开管理,这种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因此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人本管理。人有能力大小、水平高低、人性萎缩丰满之别。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同理,分门别类是一切管理的前提。天才和白痴放在一起,白痴也是天才,天才也是白痴。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有机生命,要使人创造社会服务社会的效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使适合的人具有适合的发挥效力的环境。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存在本质的差别,物本管理重要的是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人本管理不仅仅只是汗水,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付出真心、真情。人本管理是以遵循人的生存存在发展规律,人的本质属性及生命的本能为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丰满人性的行为支配和控制。人本管理不是对人的驱 使,是对行为的支配和控制。旨在提升整体人性。由于人本管理是一种人对人的行为支配和控制行为,为统一管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由此管理的三要素由支配性、控制性权力滋生为制度和奖惩机制。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制定和执行,这是问题,如何制定、如何执行这又是问题,因为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制定执行直接关係到管理的目的,为保证管理目的转化为现实,与管理相对应的就是监督权力。人本管理实质是一种权力行使。通常来讲,权力的行使除授权以外就是只有通过残酷的殊死争夺才能获取,因为行使权力的背后实质是社会利益的分配。所以,人本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研究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係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人类个体居于自身的条件和原因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是追求社会的稳定,团结互助,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是人类统一的目的,惩戒、教育、管理是提升人性,减少和避免萎缩人性、培育丰满人性的方法途径和措施。只要人人都付出爱心、真心、诚心,人类在自然界必将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否之,狭隘、懒惰、自私、狂妄自大、急功近利,打败人类的不是自然界其他生命而是人类自己,这是自然选择不变的定律。
标籤: 人性 包容 法律 监狱 本能 丰满人性 萎缩人性 人性分离 杂食 种族 族群 包容性 理性 生存价值 生存体验 生存经验 蛋白质 自然法则 食草 食肉 智力演绎 生物进化 群体矛盾 尼安特人 社会化 社会文明 家族限制 人性公理 亚里斯多德 尼采 笛卡 萨特 马克思 碳水化合物 自然生物 新陈代谢 群体实力 核心位置 中心权力 支配权 自然效应 趋利避害 争勇斗狠 精神物质 个别整体 学习实践 专属性 马斯洛 反应性 交配权占有权 再分配 自由 民族性 制衡平衡 群体利益 沈家本 道德底线 监狱简略 交换介质 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 社会利益 社会结构 社会秩序 军队 警察 法庭 时空範围 社会化格式 人格感化 亲情关怀 社会教育 亲职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服务 人类文明 管理核心 管理 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