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十二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

第十二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

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第十二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于2012年6月30日在澳门威尼斯人剧场举行颁奖典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第十二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
  • 时间:5月18日
  • 地点:澳门威尼斯人剧场
  • 公开奖:年度国语专辑

基本信息

【提名发布会】
时间:5月18日 地点
【颁奖典礼】
时间:6月30日 地点:澳门威尼斯人剧场

获奖名单

【公开奖】
年度国语专辑:汪峰《生无所求》
年度国语歌曲:陈奕迅/王菲《因为爱情》
最佳国语男歌手:汪峰《生无所求》
最佳国语女歌手:魏如萱《不允许哭泣的场合》《在哪里》
最佳国语男新人:张智《尼勒克小镇》
最佳国语女新人:以莉·高露《轻快的生活》
最佳新乐队/组合:19乐团《19》
最佳乐队:低苦艾《兰州 兰州》
最佳组合:南王姐妹花《巴力瓦格斯》
最佳摇滚艺人:黄贯中《A小调协奏曲》
最佳电子艺人:梁基爵《Digital Hug》
最佳民谣艺人:陈明章《青春》
最佳爵士/蓝调艺人:胡德夫《大武山蓝调》
最佳嘻哈/说唱艺人:蛋堡×Shin-Ski《踩.脚.踏.车》
最佳民族音乐艺人:罗思容与孤毛头乐团《揽花去》
最佳R&B/Soul艺人:方大同《15》
最佳舞曲艺人:萧亚轩《我爱我》
最佳封套:蒋明《再见北方》(设计:史茅茅)
最佳企划创意:王啸坤《唱片》
年度合辑:群星《很久没有敬我了你 电影·音乐·剧 原声带》
年度艺人:左小祖咒
【粤语奖】
年度粤语专辑:林一峰/黄馨《花诀》
年度粤语歌曲:C AllStar《天梯》
最佳粤语男歌手:黄贯中《A小调协奏曲》
最佳粤语女歌手:谢安琪《你们的幸福》
最佳粤语男新人:许廷铿《出走三部曲》
最佳粤语女新人:林欣彤《Vocalist》
【技术奖】
最佳作词人:陈昇(陈昇《滚滚辽河》)
最佳作曲人:陈小霞(林宥嘉《晚安》)
最佳编曲人:谭伊哲(尚雯婕《夜之缪斯》)
最佳製作人:尚雯婕/谭伊哲/尚·马龙/Daniel Merlot/Zuge(尚雯婕《in》)
最佳录音:全胜/张博/Eric(黛青塔娜与HAYA乐团《迁徙》)
最佳HIFI艺人:陈洁仪《重译》
【评审团奖】
评审团专业致敬奖:
黄耀明《拂了一身还满》
林宥嘉《美妙生活》
陈昇《家在北极村》
【百家传媒奖】
百家传媒年度突破奖:泳儿
百家传媒年度舞台演绎奖:郑伊健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歌曲:胡夏《那些年》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专辑:何韵诗《Awakening》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男歌手:黄耀明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谭维维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音乐人:陈珊妮

大赛评价

失落金曲奖的台湾优秀音乐得到肯定
当然,之前已成功举办了11届的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恰如其分地传承了金曲奖以往“只选好音乐,不重歌手名气”的评选标準。只不过,在金曲奖逐渐向商业市场妥协的当下,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这份坚持显得弥足珍贵。就第12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获奖名单而言,它竟意想不到地完成了本来金曲奖该完成的使命。经过新旧世纪的递嬗,台湾音乐已毫无争议接棒香港执华语乐坛的“牛耳”。近几届的金曲奖评选结果基本属于赚了眼球,却输了口碑。本届金曲奖当然也不例外,遗漏了一大批2011年度台湾发行的优秀唱片,而这份遗憾竟在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得到补偿。最佳国语女歌手魏如萱头一次登顶,她在《不允许哭泣的场合》得到终审专业评审的一致通过,加冕国语女歌手。传媒大奖的评审正是肯定她从自然卷乐团的轻鬆跳脱的cutie pop到现在的文艺气质女伶的惊人蜕变。
由于金曲奖在“新人奖”设定中整合了单体歌手、组合、乐团,而在主流市场当中,单体歌手容易包装而更受瞩目,因此难免会遗漏不少优秀的新晋组合及乐团。由“暗黑公主”陈珊妮及独立音乐人陈建骐组成的19乐团,一改陈珊妮以往演绎方式的灰暗隐晦,在轻鬆的电气节拍下,呈现了有别于“常态”陈珊妮的另一面,虽然不如当年合伙香港音乐人李端娴组“拜金小姐”时的惊艳,也不容忽视。最佳新乐队/组合的褒奖也实至名归。当然,以莉·高露与罗思容在金曲奖得奖之后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再受肯定,证明好音乐还是有好报。
此外,不能不提的是,台湾音乐在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获奖名单中赫然还有获最佳民谣艺人的陈明章以及最佳爵士/蓝调艺人的胡德夫。两位台湾殿堂级的音乐人,前者一直坚持其“那西卡”模式的淡水走唱团,将台湾本土乡谣与岛屿文化融汇结合,且没有丧失其早年参与“黑名单工作室”时的初衷,坚持音乐抒发政治理想。胡德夫是台湾民歌时代的活化石,其对原住民土地的热爱都深深隐含在其深沉沧桑的嗓音中,《大武山蓝调》是继《匆匆》后,胡德夫以蓝调爵士重绘其排湾部落的“圣山”大武山。有意思的是,这两张碟都不是传统的国语作品,陈明章的《青春》唱的是台语,胡德夫的《大武山蓝调》唱的是英文,好音乐并不简单以语言来区分。这是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最佳嘻哈/说唱艺人授予给蛋堡,不过个人觉得蛋堡并不在其最巅峰状态,其第一张《收敛水》依然是蛋堡最强悍的作品,反而2011年度北京说唱界元老组合隐藏的成员Sbazzo(马克)、王波(前成员),以及台湾地区大支的作品均优于蛋堡。最佳组合颁授给南王姐妹花也属不过不失,若同属台湾地区的组合“自然发挥”得奖,同样合理。
香港乐坛并非绝对沦陷
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一直分设国语奖及粤语奖。粤语奖每年有年度专辑、年度歌曲、最佳男歌手、最佳女歌手、最佳男新人、最佳女新人六个奖。由于港乐在整个华语音乐影响力节节败退,主流音乐拼不过台湾,独立小众音乐也不像内地玩得风生水起。有人也争议过这些粤语奖的设立是为了避免香港音乐难堪,而保留的“遮羞布”。诚然,港乐影响力是大幅下降,但音乐的格局自21世纪后尤其2004、2005年后便逐渐多元化。网际网路时代、个性化时代,一直以puppy love音乐示人的香港乐坛绝对是死路。还好,港乐没死,起码还有为数不少的有想法的音乐人在探索转型。
本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粤语奖项,撇开分量略显不足的男、女新人,年度专辑《花诀》放之于2011年度整个华语乐坛,与其他最优秀的作品相比同样不遑多让,林一峰的古典情结与冯翰铭的缜密细腻迸发出绝妙的艺术火花。《花诀》概念完整、旋律舒畅、编曲精緻,林一峰与黄馨的演绎也非常到位。这张大碟在笔者的2011年度五大华语唱片之列。黄贯中凭《A小调协奏曲》捧得粤语男歌手奖,而且拼掉了汪峰、左小祖咒两大摇滚猛将,勇夺“最佳摇滚艺人”。黄贯中回归hard rock/classic rock的气魄值得嘉许。夺得粤语女歌手奖的谢安琪,《你们的幸福》重拾社会话题的套路,驾轻就熟重新俘获乐迷的心。方大同维持香港音乐代表强势输出的势头,《15》的blues rock以近乎黑人音乐的原汁原味彰显其音乐的大野心,其夺得“最佳R&B/Soul艺人”不出意外。“人山人海”的梁基爵,继2002年的“Gaybird”名义后,2011年发行了实验前卫的《Digital Hug》,其实找回当年的《Made by Gaybird》就知好货,2011年那张得到明哥黄耀明讚誉的大碟,是梁基爵在炮製流行音乐之余,“走神”的一张佳作,本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最佳电子艺人”得奖正是他。
从获奖名单可窥探出,港乐势力并非沦陷,也没有完全被消解。提名名单最后五强中,港乐也呈现不俗的竞争力,陈奂仁、卢凯彤、赵学而、麦浚龙、Swing、C Allstar、My Little Airport、钟氏兄弟、廿四味,多个单位的入选从侧面反映出港乐仍然是华语乐坛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
摇滚、民谣依然是内地强势领域
继第十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汪峰凭《信仰在空中飘扬》夺得最佳国语专辑及最佳摇滚艺人后,汪峰再凭2011年发行的《生无所求》连下两城夺得最佳国语专辑及最佳国语男歌手两项大奖,虽然失落“最佳摇滚艺人”,但风头不减。虽然步入主流,但汪峰充沛的创作力及高质素的词曲保证其维持一定的高水準。汪峰作为内地摇滚极有市场号召力的人物反映出内地消费“摇滚”的市场正蓬勃繁荣中。
摇滚、民谣毫无争议是内地最强势的音乐领域。最佳国语男新人的张智,伙拍吴俊德(前“舌头”乐队主创)等组成旅行者,成果作品《尼勒克小镇》,结合冬不拉等新疆民族乐器,以民谣勾画出西北风情,开“地图民谣”的风气。同属西北民谣/摇滚板块的低苦艾(来自兰州地区),不像前辈乐队野孩子般厚重苍凉,但不失雄浑奔放,且根源民谣味道浓重,并不像很多乐队爱卖弄技巧,内容实际虚空,2011年度的作品《兰州 兰州》有内涵,有想法,有良心,2011年度最出色的乐队称号没有多少争议。当然,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得奖专业户左小祖咒这次“升呢”为“年度艺人”,褒扬这位艺术出位的另类摇滚怪杰用心良苦。

评审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咨委
李皖  资深乐评人、人物汇报总编辑
周兵  广东电台羊城交通台总监
崔恕  乐评人、製作人、内地知名词人
张亚东  内地着名音乐製作人
黎小田  香港着名音乐人、流行音乐资深作曲家
陈珞  岭南乐坛资深製作人
许巍  内地创作歌手、着名摇滚艺人、音乐製作人
台湾评审
陈彼得  台湾资深音乐人
涂惠源  台湾着名编曲人、音乐製作人
吴建恆  台湾资深DJ、MTV主持、中音会评审召集人
张铁志  着名文化评论人《新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当代艺术中心协会理事
小树  Street Voice音乐频道总监/DJ,第十六、十七届金曲奖评审
L君  台湾乐评人、KKBO X专栏作家
赵家驹  台湾音乐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
港澳评审
袁智聪  前《音乐殖民地》主编,着名乐评人
冯礼慈  资深乐评人、香港中文大学客席讲师
汤祯兆  流行文化研究者、着名作家
郑国江  着名填词人
梁翘柏  着名音乐製作人、浮世绘乐队主脑
林健华  香港着名音乐製作人
夏至(Mini)  填词人、电台/电视台音乐节目主持
陈咏谦  香港词人、多栖音乐人
林日曦  新晋填词人
周国丰  香港电台国语台副台长
“十大中文金曲”製作总监
青介  香港商业电台创作部总监,填词人,小说作者
伍乐城  着名音乐监製及作曲人、伯乐音乐学院院长
林纶诗  文化研究人,专栏作家
陈宇健  澳广视-澳门电台DJ、节目监製
田中小百合 澳门乐评人、音乐专栏撰稿人
何重立  资深唱片人、DBC香港数码广播电台音乐总监
陈大文  独立乐评人、3C音乐网誌创办人
Holf Yuen 业余填词人、乐评人,设立网誌《斥测乐坛》
内地评审
邮差  大奖评审召集人、天涯音评会创始人
邱大立  资深独立乐评人
风子  DIY M USIC音乐网创办人
杨震  星海音乐厅市场行销总监、全国十大录音师
彭力  知名DJ、广州汽车音乐电台主持
苏念真  大洋网小区主编、音乐策划人
小樱  《聆听》杂誌主编、星外星市场及宣传总监
李文枫  海峡音乐节艺术总监、海石音乐製作人
老丁  信息时报音乐记者
王击凡  南方都市报编辑/记者《当红一击》主持《RIC E》主编
九时用茶  《聆听》杂誌副主编、星外星唱片宣传主管
慕容小虫  杂誌编辑
彭俊明  21C N音乐频道主编
张军军  内地知名录音师、混音师
司马锋  广州交通电台《广州C AR们》节目主持
潘多拉  广东电台音乐之声DJ
霍立韵  佛山电台DJ、资深音乐节目主持
刘洋  深圳音乐广播资深DJ《鹏城歌飞扬》高级主管
陈灵伟  深圳凤凰广播创意製作总监
五摆五折  《捷运早八点》编辑
张晓舟  资深乐评人、活动策划人
郑洋  “中歌榜”製作人、北京音乐台台长助理
朱云  北京音乐台DJ
李海鹰  着名音乐人、作曲家
李广平  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秘书长、词曲作家、音乐製作人
李宏杰  张北音乐节总策划、HIP- HO P製作人
丁宁  星光国际传媒集团副总裁
贺愉  《Q》中文版前主编
朱烽  C EEI娱乐经济研究室创始人、娱乐行销专家
科尔沁夫  资深独立乐评人、词曲作家
小娱  新浪微音乐运营主管
蔡颖哲  乐评人、厦门《财富经济》编辑部主任
陈贤江  搜狐音乐主编《Hit轻音乐》前主编
王硕  “坏蛋调频”联合创始人《周末画报》北京城市版副主编
燕子  腾讯音乐频道编辑
树娃  腾讯音乐频道记者
朱尔摩斯  搜狐音乐编辑、友谊唱片经理
王磊  奇艺网音乐总监、星石唱片创办人
卢世伟  《音乐周刊》主笔
何小P 唱片策划人
琳距离  百人文化宣传总监
冬青  《我友音乐》前主编
阿落  《当代歌坛》副主编
孙孟晋  资深乐评人、演出策划人、东方电视台音乐频道编导
安柯  陕西音乐广播节目部主任
戴维  江苏交通广播网副总监、DJ
大地  独立乐评人、媒体专栏撰稿人
内陆飞鱼  云南乐评人、影评人、媒体人
紫微  云南音乐台DJ、昆明五百里城市音乐节舞台总监
海外评审
小信猪  新加坡乐评人
月贝凡  马来西亚乐评人
策划/统筹:何颖珊 彭思敏 王击凡
专题执行:彭思敏 张姬 王击凡 刘奕伶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锐海 朱燕霞 简芳 吴莎 黄晓雅 蔡丽怡
实习生 刘荣乐 刘敏仪 甄子贤 杨丛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