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生卒年表及简介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开国初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命宫廷画师阎立本在大明宫三清殿旁的凌烟阁内描绘了他们的画像,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画像比例皆按真人大小,朝北而立。最内一层为功勋极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为王侯之臣;最外一层为其他功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生卒年表及简介
- 人数:24
- 时代:唐朝初年
- 共同点:李世民的功臣
- 题字者:褚遂良
- 主持建造者:唐太宗李世民
- 题画者:阎立本
二十四功臣简介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支系,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封赵国公。后武氏专权,被许敬宗以谋反罪名加以诬陷,被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被迫自缢身亡。
(隋名将长孙晟之子,童年时期就和太宗关係密切.
太宗特许他出入宫禁,不受限制,待他如家人.
他以个人的巨大影响解决了继位之争.)
李孝恭(591年-640年)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封河间郡王。
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兄.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杜如晦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合称为“房谋杜断”,封莱国公。
出身于西北望族一个官僚家庭.
他和房玄龄彼此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处理政事.
不幸的是在他权力的顶峰时期死于不治之症.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县)人。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着称,被唐太宗比喻为“明镜”。封郑国公。
出身于河北南部一个小官吏家庭,曾经作为太子建成的幕僚.
他很少参与实际的行政和决策工作.
他以一个不屈不挠的道德家和无所畏惧的谏诤者而着称.
房玄龄(579年-648年),原名房乔,字玄龄。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封梁国公。
他的父亲房彦藻历任北齐和隋朝官员,他在十八岁(17周岁)的未冠之年考中进士.
他和杜如晦举荐了一批高层官员,完善了基本行政制度.
他是太宗朝任期最长的宰相,务实宽厚,谦柔而没有很大野心.
高士廉(575年-647年)原名高俭,字士廉。长孙无忌的亲舅舅。高士廉主动将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封申国公。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鲜卑族。唐初名将,名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区)人。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此后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封鄂国公。
李靖(571年-649年) 字药师,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着名的军事家、理论家、军事统帅。因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他在隋朝做官多年,他的舅父是隋名将韩擒虎.
在唐朝,他历任朝廷各种高官,但也多次领兵出征.
630年至634年,他出任宰相,和房玄龄共管尚书省.
萧瑀(574年-648年)字时文隋炀帝萧后之弟。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封宋国公。
(后梁明帝之子,隋炀帝皇后之弟.
太宗尊重他的行政经验,以及廉洁耿直的品质.[数次被启用]
他的性格好斗,经常和同僚门争吵,多次触怒太宗.[数次被罢免或降职])
段志玄(579年-642年)山东齐州(今山东临淄)人。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参加历次重要战役。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封褒国公。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游侠,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因唐朝与突厥关係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封夔国公。
屈突通(557年-628年)複姓屈突。历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战功赫赫。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封蒋国公。
殷开山( -622)名崤,字开山。李渊旧部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病身亡。封勛国公。
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封谯国公。
长孙顺德(58x-63x)长孙皇后之叔,外戚。避兵役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封邳国公。
张亮(59x-646年)郑州荥阳人。原李密部下,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封郧国公。
侯君集(59x-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李承乾,事泄被杀。封陈国公。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原封邹国公,后改封剡国公。
程知节(589年-665年)济州东阿斑鸠店(今山东东平斑鸠店)人。本名程咬金,后改名程知节,字义贞。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封鲁国公。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着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封永兴公。
刘政会( -635年)滑州胙城人。随李渊起兵,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封邢国公。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俭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封莒国公,陪葬昭陵。
李世绩(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被李渊称为“纯臣”。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封英国公。
(本姓徐,青年时参加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后随李密.
贞观年间,他在太原防御突厥达16年之久,627-641.
他和李靖是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
秦叔宝(596年-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封胡国公。
另附:
褚遂良:他的父亲褚亮在陈.隋.唐三朝为官,是秦王府学士.
他在太宗朝历任秘书省的’清要’官职.
他对内主张温和政策,对外反对扩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