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依託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海洋工程水池为主体,与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和水下工程水池等其它有关配套设施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试验研究群体,构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实验室涵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该实验室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物运动及流体动力特性、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回响、深潜器与深海工程技术、高性能船舶与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和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建成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研究特色,达到了国际先进研究水平。实验室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课题等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重要工程研究项多项,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有较高的声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外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Engineering
- 依託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隶属部门:教育部
- 成立时间:1992年
- 地 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 实验室人员:75人(2013年)
历史沿革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
组织机构

2003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国务院批覆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中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该水池可模拟4000米水深及风浪流等複杂海洋环境,其规模、功能和装备水平居世界前二位,于2008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中国科技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筹建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三万平方米的国家实验室大楼已竣工,国家实验室园区已投入使用。
科研设施
实验室拥有海洋深水试验池、海洋工程水池、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水下工程实验室、空泡水筒、船舶与海洋工程内波水槽、船舶操纵与控制实验室、船舶结构力学实验室、船舶先进制造实验室、水声水池等研究设施,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海洋工程试验研究群体。
学术委员会
第一届
姓名 | 职称 | 学委会职务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严恺 | 教授、院士 | 顾问 | 河海大学 | |
杨槱 | 教授、院士 | 顾问 | 上海交通大学 | |
竹泽诚二 | 教授 | 顾问 | 日本横滨大学 | |
邱大洪 | 教授、院士 | 主任 | 海岸及近海工程 | 大连理工大学 |
盛振邦 | 教授 | 副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张得洪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交通部科技局 |
郑明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舰船工程 | 海军装技部 |
胡以晨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总海洋平台公司 |
顾宗平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上海海洋地质局 |
顾懋祥 | 教授、院士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总702研究所 |
宇宙文 | 教授 | 委员 | 海洋工程 | 国家海洋局 |
季锡琪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总708研究所 |
曾恆一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海洋工程 | 渤海石油公司 |
顾心怿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海洋工程 | 胜利油田钻井院 |
李润培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刘应中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陆鑫森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朱继懋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 |
马志良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 |
季春群 | 副教授 | 秘书 | 上海交通大学 |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第二届
姓名 | 职称 | 学委会职务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杨槱 | 教授、院士 | 顾问 | 上海交通大学 | |
盛振邦 | 教授 | 顾问 | 上海交通大学 | |
刘应中 | 教授 | 顾问 | 上海交通大学 | |
竹泽诚二 | 教授 | 顾问 |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 | |
吴有生 | 教授、院士 | 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中船总702所 |
缪国平 | 教授 | 副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曾恆一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中国海洋石油生产研究中心 |
顾心怿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胜利油田钻井院 |
戴世强 | 教授 | 委员 | 流体力学 | 上海大学 |
李家春 | 研究员 | 委员 | 流体力学 | 中科院力学所 |
程天柱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总公司科技司 |
王永学 | 教授 | 委员 | 海岸及近海工程 | 大连理工大学 |
王景全 | 教授 | 委员 | 舟桥渡工程 | 工程兵工程学院 |
蔡跃进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中船总708所 |
陆冶平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船舶设计院 |
盛子寅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造船学会 |
李润培 | 教授 | 委员 | 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张圣坤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製造 | 上海交通大学 |
肖熙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朱继懋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製造 | 上海交通大学 |
谭家华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製造 | 上海交通大学 |
彭涛 | 秘书 | 上海交通大学 |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第三届
姓名 | 职称 | 学委会职务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吴有生 | 教授、研究员、院士 | 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 |
杨建民 | 教授 | 副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曾恆一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顾心怿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胜利油田钻井院 |
李家春 | 研究员、院士 | 委员 | 流体力学 | 中科院力学所 |
王景全 | 教授、院士 | 委员 | 渡河海工程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胡可一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余建星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天津大学 |
李华军 | 教授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中国海洋大学 |
姚熊亮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范佘明 | 研究员 | 委员 | 船舶流体力学 | 中船工业七〇八研究所 |
周国平 | 研究员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製造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
陈刚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李润培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廖世俊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缪国平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谭家华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製造 | 上海交通大学 |
彭涛 | 秘书 | 上海交通大学 |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第四届
姓名 | 职称 | 学委会职务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吴有生 | 教授、研究员、院士 | 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 |
李润培 | 教授 | 副主任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曾恆一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顾心怿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海洋工程 | 胜利油田钻井院 |
张炳炎 | 教授级高工、院士 | 委员 | 船舶设计製造 | 中船工业七〇八研究所 |
李家春 | 研究员、院士 | 委员 | 流体力学 | 中科院力学所 |
王景全 | 教授、院士 | 委员 | 渡河海工程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杨德森 | 教授 | 委员 | 水声工程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余建星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天津大学 |
李华军 | 教授 | 委员 | 海洋工程 | 中国海洋大学 |
王琦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船舶设计製造 |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
何友声 | 教授、院士 | 委员 | 流体力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饶芳权 | 教授、院士 | 委员 | 船舶电力与控制 | 上海交通大学 |
陈刚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杨建民 | 教授 | 委员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研方向
海洋工程重大力学问题
在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工艺力学等领域存在着大量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力学难题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关键共性力学问题。其研究和解决将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开发、设计和製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非线性水动力性能研究
计算流体力学(CFD)及数值水池研究
高速水中航行体流体动力学研究
非线性结构动力学与流固耦合
结构振动及噪声的预报与控制
船舶设计理论与方法
发展数位化智慧型设计与製造、全寿命设计、模组化设计等技术,创新绿色高新船型,推动船舶行业的技术进步;突破舰船航行性能和结构防护、隐身性等关键技术,研发新概念舰船。服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与海军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绿色环保、高新船舶研发
数位化智慧型设计与製造技术
特种工程船设计与关键技术
船舶综合性能最佳化
船舶结构安全性
舰船新概念、隐身技术
海洋结构物新概念与性能
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开发关键之所在,投资巨大,需长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生存与作业。因此,必须对其动力性能与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满足海上生存安全要求和作业效率要求。该方向的研究,对我国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平台核心技术,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研究内容有:
新概念海洋开发装备
海洋平台定位系统与海底基础
海洋立管与水下管线系统
海洋平台海上施工技术
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
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
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与海底矿产等深海资源的探测与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水下装备。极深海观察取样型、重载作业型ROV、AUV、海洋生物取样与培育装置以及深海和大型水下埋设和维修装备等均为多领域高技术集成的产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深海无人潜水器
水下重大施工装备
新概念水下运载器
深海水声探测技术
深海微生物取样与培育技术
学术团队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建民教授任主任。截至2013年,实验室固定人员75人,包括院士3人,千人计画8人,长江学者8人,杰青3人、教授(研究员)56人、副教授1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3人、高工2人。
院士 | 千人计画 | 长江学者、杰青 | 青年千人计画 | 主要研究人员 | |||
---|---|---|---|---|---|---|---|
张圣坤 | 吴国雄 | 廖世俊 | 谢驰 | 陈刚 | 杨建民 | 李润培 | 张圣坤 |
何友声 | 王晋 | 马宁 | 刘桦 | 汪学锋 | 肖龙飞 | 谭家华 | |
葛修润 | 罗勇 | 崔维成 | 何炎平 | 缪国平 | 邹早建 | 万德成 | |
饶芳权 | 陶龙宾 | 时钟 | 柳存根 | 葛彤 | 连琏 | 易宏 | |
刘浩 | 肖湘 | 尤云祥 | 黄国梁 | 杨晨俊 | 王德禹 | ||
郑东生 | 彭仲仁 | 唐文勇 | 张怀新 | 范军 | 沈惠申 | ||
陆键 | 董澄 | 鲁传敬 | 蔡国平 | 王熙 | 周岱 | ||
乔丕忠 | 杨驰 | 瀋水龙 | 王建华 | 赵金城 | 胡昊 | ||
Francis Lucien Noblesse | 蔡旭 | 王风平 |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 | 第一发明人 | 授权时间 |
---|---|---|
一种海洋工程模型的环境载荷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杨建民 | 201108 |
海洋工程落水槽水位监控仪 | 杨建民 | 201105 |
海上浮油收集船专利权转让 | 王磊 | 201105 |
可调节宽度的调节架支撑装置 | 肖龙飞 | 201103 |
海洋结构物强迫往复运动装置 | 杨建民 | 201102 |
盾构进出洞口土体加固的方法 | 瀋水龙 | 201102 |
重量调节可升降刀口刀架装置 | 杨建民 | 201101 |
液压驱动的带可换摩擦带的重型钢装夹具 | 谭家华 | 201012 |
用高压喷射双液浆体使软土地基快速凝固的设备 | 瀋水龙 | 201008 |
水平旋喷施工中的一次性成孔与旋喷的施工设备与方法 | 瀋水龙 | 201008 |
海洋结构物系泊系统刚度自动测量试验装置 | 杨建民 | 201003 |
大型深水结构物模型参数调节通用装置 | 杨建民 | 201001 |
一维繫泊缆及立管动力特性试验装置 | 杨建民 | 201001 |
中小型船舶水垫抗沉系统 | 马捷 | 200912 |
提高夹薄砂层软粘土地基真空度的方法 | 瀋水龙 | 200910 |
利用双液注浆法封闭水平旋喷桩孔口的施工方法 | 瀋水龙 | 200907 |
舰部具有升降式横向推进装置的可侧推拖轮 | 马捷 | 200907 |
可升降深井假底系统 | 杨建民 | 200907 |
根据年地面沉降量与抽水量确定地下水可开採量的方法 | 瀋水龙 | 200901 |
基坑潜水与承压含水层一井分层联合降水的方法 | 瀋水龙 | 200901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版专着
着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in NonlinearDifferential equations | Shijun Liao | Springer&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年 |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2 | 胡昊;史小宁等 | Spinger | 2012年 |
世博交通启示录 | 孙健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2年 |
结构非线性分析的二次摄动法 | 沈惠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年 |
既有铁路提速改造软基动力性能分析与套用 | 徐永福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2012年 |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1 | 胡昊;史小宁等 | Spinger | 2011年 |
船舶贸易与经营 | 陈飞儿,张仁颐,胡昊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2年 |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 | 张璐璐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土力学和地基基础 | 王建华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1年 |
旅游房地产研究 | 胡昊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交通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 | 陆键 | 科学出版社 | 2011年 |
国际船舶贸易 | 张仁颐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 | 陆键 | 科学出版社 | 2011年 |
电弹性理论 | 匡震邦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船体振动学 | 金鹹定;夏利娟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船舶振动 | 金鹹定;夏利娟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 | 张璐璐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1年 |
土力学和地基基础 | 王建华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1年 |
Progress in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 He, Q.;Shen, S.L. | ASCE | 2010年 |
远程遥控气压沉箱技术与套用 | 李耀良;王建华;周香莲;袁芬 | 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 | 2010年 |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 杨槱;陈伯真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0年 |
高等级公路综合养护评价与预测技术 | 陆键等 | 科学出版社 | 2010年 |
城市协作设计方法 | 北尾靖雅等着, 胡昊 译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0年 |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Nonlinear Analysisof Plates and Shells | Hui-Shen Shen (沈惠申)着 | 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 2009年 |
智慧型运输系统(ITS)规划方法与套用 | 陆键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9年 |
新型路堤填筑新技术 | 徐永福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现代顶管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 | 瀋水龙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年 |
水下运载器操纵控制及模拟仿真技术 | 连琏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9年 |
力学与工程----21世纪工程技术发展与力学前沿研究 | 刘桦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交通运输经济学 | 史小宁;胡微红;胡昊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009年 |
基于扰动状态理论的若干岩土力学基础问题研究 | 葛修润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9年 |
海岸工程水文学 | 喻国良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 | 陆键 | 科学出版社 | 2009年 |
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指南 | 陆键 | 科学出版社 | 2009年 |
工程热力学-重点英汉对照 | 杨海;车驰东;张小卿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9年 |
地下水渗流分析-基坑工程手册第八章 | 瀋水龙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年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英语 | 连琏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材料强度学 | 许金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趣味刚体动力学 | 刘延柱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年 |
滑坡模型试验理论与实践 | 罗先启;葛修润 | 水利电力出版社 | 2008年 |
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试验研究 | 杨建民;肖龙飞;盛振邦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8年 |
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载荷 | (英)福尔特森;杨建民等译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8年 |
轮船史 | 杨槱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近海平台管状接头强度分析 | 陈铁云;王德禹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帆船史 | 杨槱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船舶螺旋桨理论与套用 | 王国强;董世汤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船舶结构终极承载能力 | 陈铁云;王德禹;黄震球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船舶原理(下册) | 盛振邦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
船舶原理(上册) | 盛振邦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3年 |
船舶与海洋工程风险评估 | 张圣坤;白勇; 唐文勇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3年 |
船舶兴波阻力理论 | 刘应中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3年 |
Beyand Pertarbation:Introduction to the HomotopyAnalysis Method | SHIJUN LIAO | CRC Press LLC | 2003年 |
高等流体力学(第二版) | 刘应中;缪国平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奖项荣誉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研究特色,达到了国际先进研究水平。截至2013年,实验室完成国家863课题等重大研究项目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篇。实验室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市场的竞争,通过国际投标,承担并完成了国际重要工程研究项目十七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有较高的声誉。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工程领域良好类实验室。
获奖年度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奖励名称 | 获奖等级 |
---|---|---|---|---|
2011 | 监测重大滑坡减灾防灾关键支撑技术 | 邢爱国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1 | 3500米观察取样型ROV系统 | 朱继懋等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1 | 水利水电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与风险控制方法 | 张璐璐 |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一等奖 |
2011 | 深水海洋工程试验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 | 杨建民等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1 | 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电站深层地下结构开发关键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1 | 城市地下交通立体化建设新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0 | “新215”绞吸挖泥船研製 | 何炎平 | 中国航海学会科技奖 | 三等奖 |
2010 | 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 谭家华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0 | 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大型水工构筑物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0 | 穿越海底起伏基岩及抛石海堤超长钢顶管关键施工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10 | 新型导管可调桨研製及套用 | 谭家华 | 中交集团科技奖 | 三等奖 |
2009 | 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解析近似方法研究 | 廖世俊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9 | 非饱和土力学的分形理论 | 徐永福 | 省级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009 | 结构主动控制及其时滞问题 | 蔡国平 | 省级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009 | 新型管材顶管特种施工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09 | 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研究与实践 | 葛修润 | 省级科技进步奖(文物局) | 一等奖 |
2009 | 回波特性理论和测试技术研究 | 卓琳凯 | 中船重工集团科技奖 | 二等奖 |
2009 | 回声特性的可视化图形声学计算方法研究 | 范军 | 中船重工集团科技奖 | 三等奖 |
2008 | 先进疏浚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 谭家华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08 | 海洋结构动力检测与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 杨和振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8 | 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 杨晨俊 | 中船重工集团科技奖 | 二等奖 |
2008 | 远程遥控气压沉箱设计施工与设备的关键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07 | 自升式大桩靴施工平台研製 | 谭家华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07 | 主体工程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理论、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07 | 穿越高架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 | 王建华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07 | 软土地基水平旋喷的机理、施工设备和工艺的研究 | 瀋水龙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007 | 大深度、大直径超级旋喷设备和施工技术研究 | 瀋水龙 | 省级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资料来自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