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强国梦
《海洋强国梦》以中国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开启历史的帷幕,重点透视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海洋的发展历程。以每十年视为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反帝反修,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粮为纲,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经略海洋,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20世纪90年代,环境忧患,海洋经济利益与环境的冲突;21世纪,海洋权益,世界海洋与中国海洋梦。
基本介绍
- 书名:海洋强国梦
- 作者:李明春 吉国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2788773
- 外文名:Marine Power Dream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页数:289页
- 开本:16
- 品牌:海洋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海洋强国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中国海洋报》资深记者李明春:不被思考的历史,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高级工程师吉国:崇爱生命,敬畏自然,回归海洋。
图书目录
引言
绪论
一、中华海殇:历史背后中国海洋战略的缺失
龙:天性变异沉澱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观的历史底色
2.历史之鉴:中国海与国运同兴衰
3.一个人唤醒了欧洲,为什幺唤不醒中国?
4.中国寻找世界
5.世界寻找中国
6.为什幺会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7.甲午战争与战争意志
8.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
9.痛定思痛:甲午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幺?
10.甲午战争对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1.海洋文化对海洋战略思想的影响
二、反帝反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
1.枪桿子里面出政权
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金门战役
4.新中国与海防安全
5.人民海军
6.中国海的艰难选择
7.领海线:毛泽东的决定
8.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面对冷战与威胁的强者对话
10.“跃进”轮,出师未捷身先死
11.全国海洋规划与海洋大普查
12.新中国的海洋战略思想
三、以粮为纲:20世纪60年代,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
1.并非地理误区
2.食为天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3.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
4.“红旗渠”与围海造地
5.甩到太平洋的帽子
6.国家安全:东线战事
7.国家安全:西线战事
8.国家安全:北线战事
9.29名科学家的奏摺与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10.由陆地到海洋的实践与思想感悟
11.大陆文明的锁链:中国海洋战略思想的禁锢与破冰
……
四、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
五、经略海洋:20世纪80年代,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
绪论
一、中华海殇:历史背后中国海洋战略的缺失
龙:天性变异沉澱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观的历史底色
2.历史之鉴:中国海与国运同兴衰
3.一个人唤醒了欧洲,为什幺唤不醒中国?
4.中国寻找世界
5.世界寻找中国
6.为什幺会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7.甲午战争与战争意志
8.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
9.痛定思痛:甲午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幺?
10.甲午战争对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1.海洋文化对海洋战略思想的影响
二、反帝反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国家战略与海洋战略思想
1.枪桿子里面出政权
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金门战役
4.新中国与海防安全
5.人民海军
6.中国海的艰难选择
7.领海线:毛泽东的决定
8.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9.面对冷战与威胁的强者对话
10.“跃进”轮,出师未捷身先死
11.全国海洋规划与海洋大普查
12.新中国的海洋战略思想
三、以粮为纲:20世纪60年代,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与海洋战略走向
1.并非地理误区
2.食为天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3.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
4.“红旗渠”与围海造地
5.甩到太平洋的帽子
6.国家安全:东线战事
7.国家安全:西线战事
8.国家安全:北线战事
9.29名科学家的奏摺与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10.由陆地到海洋的实践与思想感悟
11.大陆文明的锁链:中国海洋战略思想的禁锢与破冰
……
四、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战略
五、经略海洋:20世纪80年代,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东部沿海崛起
后记
这是灵感冲动而动笔写就的一本书。
那是2012年秋,接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交代的创作任务,撰稿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第二部《中国近海探秘》(暂定名)。在脚本创作过程中,一个困惑一直被思考着,走向海洋也好,近海探秘也好,还有其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什幺?无论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或政治的,虽然都是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服务。
物质社会彰显的主流是富裕,但富并不等于强,富与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镜今鑒,富与强撞击的结果往往是富有在强大的面前失去了价值与光彩。思之当今,传之来叶,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深思。
写作《海洋强国梦》的目的很简单,不想过多赘述已逝去了的中国海洋史,只想鑒览前古,重点从新中国国家战略中寻找海洋事业在其中的地位与发展轨迹,深入研析新中国海洋战略思想和海洋战略走向,提出一管之见与人商榷。
不被思考的历史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研析观点旨要指出:在经济繁荣的社会里,应该如何认识财富,又应该如何诠释求强以及如何理解富与强的关係及其意义与深远的影响,而不至于有暴发户之讥。
这是一本小书,与其说是书,倒不如说是一种探讨,研析和思考。
书稿用时四月有余。2013年8月出差去福建惠安崇武,同香港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福建港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煊谈起此书稿,感谢他思想深邃并富有责任感,表示愿为建设海洋强国尽微薄之力,作为书的出品人。感谢福建港德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则钦、港德水产集团总经理郭炳坚,副经理李纪忠为本书出版关切有佳,倾力支持。
诚敬,献给中日甲午海战120祭年,以示祭奠。祈愿建设海洋强国,告慰北洋水师忠烈不屈之英魂。
因是一本小书,书中观点多为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没有把引用观点一一加以注明,只是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参考之用。由于作者的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和错误之处,恳与读者共同商榷,期待指教。
李明春 2014年6月于青岛
那是2012年秋,接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交代的创作任务,撰稿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第二部《中国近海探秘》(暂定名)。在脚本创作过程中,一个困惑一直被思考着,走向海洋也好,近海探秘也好,还有其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什幺?无论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或政治的,虽然都是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服务。
物质社会彰显的主流是富裕,但富并不等于强,富与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镜今鑒,富与强撞击的结果往往是富有在强大的面前失去了价值与光彩。思之当今,传之来叶,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深思。
写作《海洋强国梦》的目的很简单,不想过多赘述已逝去了的中国海洋史,只想鑒览前古,重点从新中国国家战略中寻找海洋事业在其中的地位与发展轨迹,深入研析新中国海洋战略思想和海洋战略走向,提出一管之见与人商榷。
不被思考的历史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研析观点旨要指出:在经济繁荣的社会里,应该如何认识财富,又应该如何诠释求强以及如何理解富与强的关係及其意义与深远的影响,而不至于有暴发户之讥。
这是一本小书,与其说是书,倒不如说是一种探讨,研析和思考。
书稿用时四月有余。2013年8月出差去福建惠安崇武,同香港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福建港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煊谈起此书稿,感谢他思想深邃并富有责任感,表示愿为建设海洋强国尽微薄之力,作为书的出品人。感谢福建港德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则钦、港德水产集团总经理郭炳坚,副经理李纪忠为本书出版关切有佳,倾力支持。
诚敬,献给中日甲午海战120祭年,以示祭奠。祈愿建设海洋强国,告慰北洋水师忠烈不屈之英魂。
因是一本小书,书中观点多为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没有把引用观点一一加以注明,只是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参考之用。由于作者的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和错误之处,恳与读者共同商榷,期待指教。
李明春 2014年6月于青岛
序言
中国神话叹:精卫填海。
千古一帝秦始皇叹: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求长生不老之药。
一代枭雄曹操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大清乾隆帝叹:渤海:一勺之多。
革命先驱孙中山叹:海权,握之在我则存,握之在人则亡。
伟人毛泽东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中国海,作为门户,承受了太多的炮火洗礼,尝尽了旷世之耻辱。
自1840年至1946年的100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近百次,仅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的60年间,帝国主义通过战争索赔和劫掠中国白银达13亿两,残杀我同胞数以千万计。
在这些海上入侵中国的战争中,令国人最为扼腕痛惜的当属中日甲午战争。
黄海上的刘公岛——中国海权的生死碑。
刘公岛,中华民族的海权之心。
公元1894年,随着大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轰然倒在刘公岛上,宣告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全军覆灭。同时告诉了世界中国成为了一个没有海权的国家。
世界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书写历史的人魂已逝,评论历史的人最绝情。但东西方过来的一辈辈人都这样回答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120年了,又是一个甲午轮迴。
当120年前,最后一颗日本炮弹的爆炸,中国一代英杰“师夷之林”的强国之梦随着哭不出的泪和北洋水师巡洋舰的桅顶一同沉入了大海……
这不是故事,更不是一场噩梦,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120年前的一段历史,一段令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回忆和耻辱天下的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思考去对照昨天和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陈腐,或许正是昨天前人感到的新鲜;今天艰难的发现或许将被明天嘲笑为轻浅。
现今儿,人们都在寻找自我价值,其实每一代人都在寻找……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在一个见了面顺口便说:“发了吧”的幸福年月,还是有人一次次走进福州马尾海军学堂,走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走进中国第一艘铁甲巡洋舰,走进硝烟蔽日的黄海大海战,走进绝望的刘公岛,走进悲壮的北洋水师……
一代人在寻找一代人的价值,他们那时也在寻找……
整整120年了,一群拖着长辫子的少年学子列队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白色方阵中,他们负民族之未来,求洋人之科学,赴万里之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因为他们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不可他求!
120年后,中国自己敞开了大门把心和血再一次接上了世界的脉搏,13亿人在寻找13亿个属于自己的价值。
无可否认,随着时代的推进,“英雄”的价值标準会不断改变,但那个时代无数人为了民族强盛而付出了生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今天价值观的改变而否定他们在历史上的价值,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今天的追求,但没有权利否定他们昨天的追求。因为,我们未必是历史的英雄,而他们已经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已经用行为证实了自己,而我们还没有用行为证实自己什幺,虽然有些“我们”好像比已逝去的他们聪明似的。
北洋水师,这个对现代青年人极生疏的名称,常常会使上代人的心头为之战慄。这似乎是压在几代人心头的一块巨石,作为上代人谁都不愿意将这块巨石压到下一代人的心头上。且无意去中断KTV里的乐声和流行歌星的嘶吼,也不愿去扰乱人们清点手中大把钞票时的贪婪眼神,只是想寻求一丝历史的解脱,毕竟120年前我们的铁甲舰队全军覆灭了,毕竟今天世界海洋上驰骋着一支支别人的强大的航母编队……
我们拥有中国海,但我们能用心去体会中国海在急切地期盼着什幺?
曾听到今天有个别“土豪”这样说:“如果中国当年不抗日,中国现在早就现代化了!”
如此说,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都该撕了重写?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以来的几千万民族英雄都成了历史的罪人?那两千万被日本军刀砍下的同胞的头也都是活该?
这里想说:“这样的人该去补课,健全一下那颗多余的不会思考的脑袋。”也许他的思维还未发育健全,连最起码的历史常识还未读过,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知识的高度贫乏和狂妄的幼稚恐怕使他的脑袋里长满了铜锈。正是这铜锈散发的气味,让人们发现了善与恶,美与丑在今天的被扭曲倒转。
北洋水师英烈当年决非想过日后要去教育谁,深埋在黄海海底的忠骨只是警示后人不要忘了从母亲河走来一直向东的中华民族,不要忘了中国海!
托尔斯泰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要经过一个历史阶段后才能比较深刻地反映它。”
今天,中日甲午战争深刻地反映是什幺?
北洋水师覆灭120年了,儘管一代英魂早已化为海底枯骨,但他们自身没有失败,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就像今天的我们费力寻找的一样。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英雄主义。
这是北洋水师的,中国海在期待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表明: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新中国今天有海有防,未来还要有疆。
2013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就在这一天,人民大会堂传出这样的声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这铿锵之语,一扫五千年之诘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闪现出蔚蓝色的灵光。
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要全面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
千古一帝秦始皇叹: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求长生不老之药。
一代枭雄曹操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大清乾隆帝叹:渤海:一勺之多。
革命先驱孙中山叹:海权,握之在我则存,握之在人则亡。
伟人毛泽东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中国海,作为门户,承受了太多的炮火洗礼,尝尽了旷世之耻辱。
自1840年至1946年的100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近百次,仅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的60年间,帝国主义通过战争索赔和劫掠中国白银达13亿两,残杀我同胞数以千万计。
在这些海上入侵中国的战争中,令国人最为扼腕痛惜的当属中日甲午战争。
黄海上的刘公岛——中国海权的生死碑。
刘公岛,中华民族的海权之心。
公元1894年,随着大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轰然倒在刘公岛上,宣告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全军覆灭。同时告诉了世界中国成为了一个没有海权的国家。
世界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书写历史的人魂已逝,评论历史的人最绝情。但东西方过来的一辈辈人都这样回答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120年了,又是一个甲午轮迴。
当120年前,最后一颗日本炮弹的爆炸,中国一代英杰“师夷之林”的强国之梦随着哭不出的泪和北洋水师巡洋舰的桅顶一同沉入了大海……
这不是故事,更不是一场噩梦,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120年前的一段历史,一段令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回忆和耻辱天下的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思考去对照昨天和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陈腐,或许正是昨天前人感到的新鲜;今天艰难的发现或许将被明天嘲笑为轻浅。
现今儿,人们都在寻找自我价值,其实每一代人都在寻找……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在一个见了面顺口便说:“发了吧”的幸福年月,还是有人一次次走进福州马尾海军学堂,走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走进中国第一艘铁甲巡洋舰,走进硝烟蔽日的黄海大海战,走进绝望的刘公岛,走进悲壮的北洋水师……
一代人在寻找一代人的价值,他们那时也在寻找……
整整120年了,一群拖着长辫子的少年学子列队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白色方阵中,他们负民族之未来,求洋人之科学,赴万里之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因为他们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不可他求!
120年后,中国自己敞开了大门把心和血再一次接上了世界的脉搏,13亿人在寻找13亿个属于自己的价值。
无可否认,随着时代的推进,“英雄”的价值标準会不断改变,但那个时代无数人为了民族强盛而付出了生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今天价值观的改变而否定他们在历史上的价值,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今天的追求,但没有权利否定他们昨天的追求。因为,我们未必是历史的英雄,而他们已经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已经用行为证实了自己,而我们还没有用行为证实自己什幺,虽然有些“我们”好像比已逝去的他们聪明似的。
北洋水师,这个对现代青年人极生疏的名称,常常会使上代人的心头为之战慄。这似乎是压在几代人心头的一块巨石,作为上代人谁都不愿意将这块巨石压到下一代人的心头上。且无意去中断KTV里的乐声和流行歌星的嘶吼,也不愿去扰乱人们清点手中大把钞票时的贪婪眼神,只是想寻求一丝历史的解脱,毕竟120年前我们的铁甲舰队全军覆灭了,毕竟今天世界海洋上驰骋着一支支别人的强大的航母编队……
我们拥有中国海,但我们能用心去体会中国海在急切地期盼着什幺?
曾听到今天有个别“土豪”这样说:“如果中国当年不抗日,中国现在早就现代化了!”
如此说,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都该撕了重写?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以来的几千万民族英雄都成了历史的罪人?那两千万被日本军刀砍下的同胞的头也都是活该?
这里想说:“这样的人该去补课,健全一下那颗多余的不会思考的脑袋。”也许他的思维还未发育健全,连最起码的历史常识还未读过,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知识的高度贫乏和狂妄的幼稚恐怕使他的脑袋里长满了铜锈。正是这铜锈散发的气味,让人们发现了善与恶,美与丑在今天的被扭曲倒转。
北洋水师英烈当年决非想过日后要去教育谁,深埋在黄海海底的忠骨只是警示后人不要忘了从母亲河走来一直向东的中华民族,不要忘了中国海!
托尔斯泰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要经过一个历史阶段后才能比较深刻地反映它。”
今天,中日甲午战争深刻地反映是什幺?
北洋水师覆灭120年了,儘管一代英魂早已化为海底枯骨,但他们自身没有失败,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就像今天的我们费力寻找的一样。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英雄主义。
这是北洋水师的,中国海在期待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表明: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新中国今天有海有防,未来还要有疆。
2013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就在这一天,人民大会堂传出这样的声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这铿锵之语,一扫五千年之诘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闪现出蔚蓝色的灵光。
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要全面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