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是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全来。

基本介绍

  • 书名: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 作者:曹全来
  • ISBN:9787301087800
  • 页数:253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4-01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条形码:9787301087800
  • 商品尺寸:22.8 x 15.4 x 1.4 cm
  • 商品重量:322 g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优势法律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日渐式微;中西法律文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对立与融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近代化的法律体系——“六法体系”。六法体系历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历史阶段,紧跟最新世界法律潮流,力图保存中国固有法律文化,体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在中华法系的近代转型过程中,以沈家本、梁啓超、孙中山和王宠惠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家,筚路蓝缕,推陈出新,会通中西,功不可没,最终建成中国法律文明史第二个独具一格,门类齐备的法律体系——六法体系。
本书着重回顾了六法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了其在法律文化史和法律思想史上的意义。全书资料详实,博引旁征,重温历史,令人耳目一新;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可谓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研究之力作。

作者简介

曹全来,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讲师,中国法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分会理事。在《天津社会科学》等杂誌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代表性着作:《西方法·中国法与法律现代化》;主编教材一部,合着教材两部。
·查看全部>>

目录

前言
绪论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源
一、中西文化交流与的代中西关係
二、中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合法性危机”
三、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与法律危机
四、晚清法律变革意识的兴起
五、“法律民族主义”与中国法律近代化
上卷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展开:“中体西用”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构筑
一、中国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二、《江楚会奏变法》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三、“中体西用”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展开
第二章 清末十年(1902-1911):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努力
一、收回得权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国际契机
二、清末制宪的历史性突破
三、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1912-1928年):中国建立近代法律体系的继续努力
一、北京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继续推动
二、“三权分立”框架下的宪法
三、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四、北京政府时期法律近代化的几个特点
第四章 中国民国国民政府(1928-1949年):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国民政府对法律近代化的追求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的发展
三、近代部门法律体系的形成
下卷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
第五章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国际化
一、国际化与法律体系的世界主义
二、中国法律近代化与法律国际化
三、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国际化的成就
四、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国际化的一些反思
第六章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与法律体系的民族主义
二、中国法律近代化与法律体系的本土化
三、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本土化的一些反思
……
结论 回归制度文明: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