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自秦汉以后,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跋山涉水,几经辗转,定居岭南。这个民系懂得和平之可贵,懂得安居乐业之可贵,更懂得居住的防御与舒适。客家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凭藉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岭南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楼、围龙屋、四角楼等众多着名的古民居建筑。客家地区的古村落承载着客家人久远的历史记忆,是客家人千年辗转迁徙中艰辛而辉煌的创业见证,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历史的重要载体。

梅州最美古村落: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

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

梅州市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概述  
  • 地理位置:梅州市梅县区
  • 占地面积:四千九百余平方米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地理位置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距离梅州市区南部30公里,悠久的文化积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游客,走进茶山村,山环水绕,绿树掩映,碧水潺潺。三十余栋依山而建的楼房始建于明朝中期,多建与清末晚期和民国初期。有着锁头式方形围屋、槓式方形围屋、殿堂式方形围屋等典型建筑方式。
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历史文化

2010年7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将梅州市梅县区茶山村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的决定。茶山村成为了该类别第一个荣获此美称的中国古村落。
有着五百年历史的绍德堂建于明朝中期,占地四千九百余平方米,建筑造型源于后山是蝙蝠山,故形似蝙蝠。堂屋、庭院和门楼为蝙蝠身,两侧数米的天街再建横屋为双翼,堂屋与横屋有矮墙相连。
楼前有天街和敞廊,左右前方是偌大葫芦形池塘,正前方为石阶、禾坪与小桥,桥旁竖立四根牌坊楣桿石。除此之外还有君梅楼、创毅公祠、伯荣楼等一大批特色建筑。据史料记载,历史悠久的茶山村在历史上也是人
茶山村
才辈出,曾经出过包括进士、贡生、监生以上学者48人,近代也有国家部级干部4人,教授5人,将军4人,着名巨商10多人。
据了解,广东省文联和省民协自2007年便开始启动“古村落抢救与保护工程”以来。2009年5月,经过专家组的考察论证,茶山村被省文联、省民协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
4月1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省民协组成的专家组对茶山村进行了考察研究,专家们认为茶山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的古村落。并于7月1号做出同意命名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的决定。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历史文化

进入侨乡村,便可见众多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据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侨乡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有108座,既有单层围龙结构,又有双层围龙结构,及中西合璧的十厅九井结构和五槓式等结构。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侨乡村的古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中国客家地区现存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丰富的村落。该村的古民居群被海内外专家称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朱迪光说。
据侨乡村村官介绍,该村独特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客家民俗文化,每年都南口镇侨乡村古民居;吸引众多海内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纷至沓来开展调查研究,也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游览观光。
“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侨乡村的古民居建造历史相对年代明确,时代烙印鲜明,历史文脉清晰,可谓是梅州市梅县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朱迪光说。据了解,侨乡村自上世纪初开始几乎家家有人出外谋生,现有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正因海外华侨和侨眷众多而得名“侨乡村”。
在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德馨堂”。“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全屋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整座围屋布局严谨,造型独特,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屋内雕龙画凤,装饰精美。
朱迪光说:“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最令人称讚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连线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
有100多年历史的“南华又庐”是侨乡村另一座比较典型的围龙屋。它是客家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又庐”是印尼华侨潘祥初于1904年所建,因他在本村的祖屋“南华庐”而得名。“南华又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为“十厅九井”架构;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处处雕樑画栋,华丽非凡,当年的气派犹在眼前。
“‘南华又庐’最让人称道的是内部亭台阁楼样样俱全,有‘屋中屋’的美名。前后庭引进花墙、敞廊、金鱼池、花台、六角亭,显得情趣盎然而宽敞明亮。”朱迪光说。
“南华又庐”大门匾额上仍留有屋主潘祥初的墨宝。其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遍布海内外各地,世界着名量子化学家、全美华人总会前主席、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潘毓刚就是其后人。
如今,每逢重要节日和喜庆大事,从围龙屋走出的客家族裔都会回来。“侨乡村的围龙屋不仅因为它们的雄浑和精美闻名遐迩,同时亦是侨乡村华侨辉煌创业史的见证。”朱迪光说。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评为“中国古村落”。侨乡村现存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客家围龙屋,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

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

桃尧镇桃源村是广东省古村落,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北部,距城区70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有24个村民小组,773户2702人。村中现有百岁寿星3人,九旬老人17人,八旬老人107人。桃源古村落的东北面是国家森林公园——王寿山,公路X975线是进出闽粤两省交通要道,贯通全村,一条小溪自西向东从村中潺潺流过。桃源村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山水宜人,空气清新。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

石楼村位于梅县雁洋镇东南部,沿美丽的雁南飞山脚东行20多分钟的车程,便可见一个绿嶂环绕的古村庄,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石楼村了。久闻被评为 “中国传统村落”的石楼村景致秀美恬然,俨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不觉神往之。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车子行驶至石楼境内,遥望远处,云雾缭绕,群山叠翠,古木参天,苍劲古朴之感浑然天成;白墙灰瓦的古屋矗立于山脚下,古韵之风悠悠然。绕过村中集市,途经一棵上百年的枫树,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叶子茂盛如大伞,遮盖了村道。
石楼村中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村中石径沿着清溪而建,蜿蜒在果林农田间。溪边翠竹摇曳,芭蕉挺立,水鸭在溪中浮游,或伫于溪边梳羽小憩,尽显随意与恬然。石楼村风景秀美,站立山间田野,各有观瞻,其中的大岩石屋是景点之最,而它也是改石寮村为石楼村名的由来古蹟,是石楼钟姓开基之地。据石楼钟氏族谱记载,四世桂馨公传云:当时住雁洋镇大坪村塔上,强邻逼肆侵凌,馨公对家人说:“古人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所以智者选安身之处,务求仁爱风气浓厚,避患者入深林,我将去也。”随即牵男带女搬上大岩住石屋,得名石寮村,垦山种树开田,艰苦耕耘。经若干年后,将石寮村改为石楼村。如今,“石屋”已成为古蹟,地基旁边尚有残存的屋迹、石基、石砌小路和石屋后面残存的苗竹、椽子树、竹桔、紫灵树等。
据悉,石 楼村共有钟、黄、杨、朱、叶、许六姓,故石楼村宗祠较多,全村共有16个宗祠。在建筑特色上,石楼村各个建筑多成群集结在山下宽阔地,以客家围屋为主,大都是两层二堂三横的围屋,上、下堂及天井宽敞,这些围屋左右相邻,连片而建。保存最早的建筑当数田丰溪尾的钟氏开基祖祠,祖祠占地两百多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已有400多年历史。村中上了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还有建于清中朝的崇善楼,建于清末的仰成楼、光裕楼、朝议第等,这些房屋的步架、挂落、梁挑,栏板、屏风隔扇彩绘都很有特色。在朝议第,我们惊奇地发现,该屋两边侧厅分别立着两根大石柱,石柱下端用两个不同形状的石墩托着,一为四角石墩,一为八角石墩;而屋中房间的门框也均用石头砌筑,看上去美观大气,非常独特。从建筑不难看出,石楼村人才辈出。据说该村民国时期出现了四个博士,新中国成立后,专家、学者、教授等不胜枚举。解放前曾有文学博士钟鲁斋,医学博士钟惠兰,军儒钟伯勉,爱字墨水发明人钟彩盘,进士钟汝和等各界人物。石楼村华侨多,他们对村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被国务院委任为中国西部开发经济顾问的钟奇可先生是印尼华侨,1980年起,在钟奇可带领下大家筹集资金修建崇正学校、兴修水泥村道和桥樑、拉电线引自来水到500户村民家、修建卫生站……后来,他乾脆在家乡也建了一座房子,取名“忆乡居”,并常年居住在此,偶尔才回香港和印尼小住。我们登门拜访了他,只见他衣着饮食十分质朴。“这里民风质朴,山美水美人情美,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啊!”他发自肺腑地说。热爱家乡的他热衷公益慈善事业,他为家乡梅州多个领域捐款总额已逾2000万元人民币。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地处梅州市梅县区东南之阴那山西麓,韩江河的南岸。松坪村古称“松树坪”——因村内遍布巨松而得名。村前古榕逐涌,竹影摇河。村内绿荫掩映,塘屋相连,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松坪村交通方便,由村头省道“223”线达梅州城区约30公里。
从河唇公路沿乡道步入村委会,可见这凭冈而立的古村落豁然开朗。岁月悠悠,如今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四个姓氏,350户,1350人,然常往人口不足800人,境外定居者超过村内。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登上村后家山“文峰”——大瓜岌,可见村东面添溪水面如镜流入韩江,一条经年不息的大圳水绕村逆河而上,直达村之隅“塔子冈”。故自古就有山歌唱到:“松坪是个好地方,又有圳水流冈上”。俯瞰古村落,新老建筑错落兼容相得益彰。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陶醉!
松坪村古民居建筑十分壮观,100多年的老屋就有26座之多,而且颇具特色,有的自成一体,有的延绵而筑。依地势和环境或围龙,或合槓,或堂横各式,平房、楼屋,皆顺应自然。
松坪村古村落坐落于梅州市梅县区东南部,处阴那山五指峰下,于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园相邻,是远近闻名的自然生态村。
俯瞰古村落,新老建筑错落兼容相得益彰。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陶醉!
松坪村古民居建筑十分壮观,100多年的老屋就有26座之多,而且颇具特色,有的自成一体,有的延绵而筑。依地势和环境或围龙,或合槓,或堂横各式,平房、楼屋,皆顺应自然。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继生公祠”是一座村中最大的李姓祖祠,从“老楼下”、“槓屋”走马楼及此,距今分别为400多年和200多年。由开基祖梅州六世继生公创建。步入新厅下“继生公祠”内,可见由石柱支撑、双堂8横的围龙屋气势磅礴,其土木结构的瓦屋保护完好。其中厅之大为村内之首。建国以来该屋一直作为村里集会河演出场所。(此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端林公祠”,为继生后裔端林公建造。距今270余年,约1000平方米,是分支祖屋。因古时讲究“风水”,面对先落居的曹姓祖居,此屋有意做成“灵屋形”以制化,又侧塘边还西已以“棺财形”矮屋,种上易从观音竹若旗幡招展。藉此逢凶化吉,果然相安,为世称奇。
“孝义公祠”是继生工胞兄孝义公开基建造,面积约5000平方米,距今400多年。孝义公是明进士,是松坪大圳的开拓者,他“以水换田”的远大眼光而闻名。
“双琳公祠”是孝义公裔双琳公组建的70多年的“新屋”。此屋是其子宝荣公在印尼办“大山公司”致富而斥居资完成。这里在抗日时期是以屋主李展新为领导的当地中共革命者活动的根据地。197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梅县区抗日义勇公代表大会”在此秘密召开。里李展新其后与恋人一道奔赴延安抗大。给家乡留下一段辉煌历史和佳花。
“智斤公祠”是孝义公裔智介公分支道“圳唇”而创建的“深沟高垒”祠堂屋。其门楼逆水,高墙挡北,颇具匠心。居今约300多年,占地800多平方米。其中“养正堂”独处在前,作为旅中议事乡绅,父老的办事场所,此种功能建筑村中有多座。
“松乡公祠”由杨姓开基祖松乡公组建,距今536年,面积近千平方米。公是明诏赠正议大夫,为唐代开闢嘉应州城(今梅州)“杨、古、卜”三姓之一的云岫公之23世孙。其晚年辞官后首入松坪村,故号“松乡”。民国时期,此间34世裔孙宝礼公(号子立)曾任广东国家院士(梅州籍26位之一)。
“绿添书室”是村中蒙学典型,这里为杨氏一旅及周边各姓培养了不少人才。村里人多间私塾到松坪国小,教学一直都很兴旺,现代丙村、雁洋中学校长及各地任教的教师就有20多人。
“警严公祠”系李氏雁洋始祖春山公十世孙警严公开基建造,面积近千平方米,距今430多年。此建筑特点是“屋高墙低”而险象环生,但又平安无事。据说经名师配置可有惊无险,令人称奇。
“政创公祠”是曹姓开基祖政创公所建,面积1300多平方,此间明代出了“兄弟同科”二位举人。祠屋不设外大门以规避“分煞”,距今约530年。
“应盛公祠”是黄姓开基应公祖建的準围龙屋,约1500平方米,距今近500年。其特点是有外门而无围墙,呈开放式,意为天髋地阔之势。
“诒存楼”是智介公裔近代续建的“四合槓”楼屋,该建筑恢宏壮观,尤以木屋架及堂内雕屏为着,石料的多处套用尽显建筑质量,槓楼相连贯通也体现了其祖训门联“诒谋异众,以仁存心”的和谐效果。
松坪村如“裕轩公祠”、“嘉穀楼”、“留余堂”、“诒楼”、“德寿公祠”、“警严上尾”、“石鼓屋”、“诒谷堂”等均颇具特色,且多在200年以上。
松坪村作为古村落,民俗文化极具底蕴,凡县内容家的民俗节日和活动,此间都有传承。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处暑节”,可谓盛况空前。
神佛文化有村庙“仙人宫”据点,什幺“起、暖福”、“请神做觋”、“抢渡孤”等都虔诚以对,代以发扬。体现了村民敬畏自然、祈盼丰收,平安度目的美好愿生。
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开放措施,随着镇府的重视和支挡,将得到加强和落实。机构架子已搭,村里将记取昔时千年古榕,千年古榕被砍和古桥频于弃置。古磨坊空遗场址等惨痛教训,倍加珍惜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梅州十大最美古村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