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武汉江岸区

武汉江岸区

武汉江岸区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濒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江岸区
  • 位于:长江北岸
  • 东邻:黄陂区
  • 全区:土地面积64.24平方公里

基本概况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濒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
全区土地面积64.24平方公里,农村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其中男性36.5万人,女性35.8万人;农村人口3.7万人;有汉、回、满、蒙、壮、苗等23个民族。区辖16个行政街道,158个社区居委会和28个村委会。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及大部分市级行政职能部门均设在区内;江岸区是武汉市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

江岸区是武汉市历史上唯一存在过外国租界的城区。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80多年间,英、法、俄、德、日五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江岸区设立租界,先后有十七个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到这里经商、设厂、传教、办学,各国在江岸地区建有众多的洋行、银行、工厂和码头。代表中国官僚资本利益的银行及钱庄也设在租界内外。
此时,江岸成为武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华中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全国外贸转口中心之一,境内经济和文化也得到发展。江岸区拥有众多富有异国情调的优秀历史建筑。租界时期,电灯、电报等近代公用市政设施首先在江岸区开始出现。江岸区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江岸地区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区。近百年来,许多爱国志士和共产党人在江岸这块土地上进行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这里爆发过辛亥革命惨烈的阳夏之战以及震惊中外的江岸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许多重要部门迁到辖区办公,中共领导武汉各界民众经过英勇斗争,收回英租界,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使武汉江岸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在江岸区召开了中共党史上着名的“八七会议”。江岸区拥有大量珍贵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迹和教材。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岸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发挥本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的优势;利用交通便利、信息灵敏便捷;科研院所、军事院事多,科技教育优势突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仓库群,仓储设施和大型企业多,有众多的中央、省、市大型企业,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等特点。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经济概况

江岸区经济建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5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计画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全区经济体制,经济技术和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和股份制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构架,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骨干的二三产业竞相发展,一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以经济板块推进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发展布局体系,以区域经济为营运模式的发展方向,楼宇经济特色路(街)经济和工业园区经济特色鲜明,全区经济发慌充满生机,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在全市城区前列位置。
“十五”时期,江岸坚持以增强城区综合实力为核心,不断壮大经济规模,着力最佳化经济结构,使区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40.1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4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1.3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26.6:72.4。针对区位和资源特点,江岸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失时机地推进都市型工业,走符合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五年来,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已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出版印刷、文化传播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了体系;都市型工业初具雏形,形成了以江岸经济开发区、堤角都市工业区、谌家矶地区为载体的都市型工业板块;路街经济各具特色,相继形成了中山大道摄影特色街、大智路通讯电子市场群、沿江大道金融保险功能区等特色路街,初步形成了港澳台板块,切实推进了京汉文化街的建设。通过对区域资源的最佳化整合,江岸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江岸人秉承“诚信务实、和谐开放”的人文精神,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了法国家乐福、德国科朗曼、香港九龙仓集团、香港新世界百货、香港瑞安集团、联想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
到2005年底,全区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2家,“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4.72倍,年均增长70.6%;累计实现出口创汇1.3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3倍,年均增长81.65%,国内经济合作累计引进内资8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65.54%,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经济合作企业已成为江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环境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三镇汉口一方的东部,东邻黄陂区,西与江汉区接壤,南临长江与武昌区和洪山区隔江相望,北接东西湖区中,是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汉市重要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发展环境良好。
文化底蕴深厚
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文化特色明显,系全国唯一集聚五国租界的城区。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楼、原美国领事馆、原法国领事馆、宋庆龄故居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现黎黄陂路已整旧复旧,形成江岸历史建筑街头博物馆。
革命历史文化丰富:
在鄱阳街、洞庭街、胜利街一带座落着中国共产党“八七”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一批旧址,还有以历史优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学校,如岳飞街、黄兴路、向警予中学等。
商贸商务文化繁荣:
江岸区是汉口商贸商务最为昌盛的地区。汉口开埠以来,江岸一带就成为武汉金融商社文化兴盛带,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日本上金银行等20余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现域内已形成各专业银行、保险信託、投资租赁、证券交易等新型金融体系,是全市乃至华中地区金融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沿江一带、江汉路、中山大道过去是汉口商贸商务中心,现在江汉路步行街开街, 中山大道整旧如旧,四星级酒店------新世纪大厦,世界海鲜大酒楼,易初莲花,华普超市等商贸商务业的建设,使江岸商贸商务更加活跃。
水文化特色明显:
武汉市是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江城”。江岸区依水而立,得水而兴,拥水而优。水文化优势得天独厚,沿江岸街长达16.2公里,江滩宽阔,岸线平直。江滩整治后,江岸区天然的滨江文化特色日益显现,具有独特的标誌性空间景观形象,优美的滨江亲水岸线,成为武汉“城市动脉”,其整体空间、娱东休闲、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品味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化和很强的吸引力,是武汉都市形象的“世纪风景线”。为域内外客商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交通网路优势突出
江岸区交通网路四通八达,水陆空运输十分便捷,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二桥横贯南北两岸,亚洲第一大内河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武汉国际机场、阳逻深水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点毗邻周边,天兴洲长江四桥、武汉中环路、金桥大道不日兴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设及发展等五条主干道与沿江平行;江汉步行街、南京路、大智路、一元路、三阳路、黄浦大街与沿江垂直,武汉迎宾大道-----天梨路畅达便捷,新荣客运中心将建成为武汉长江北岸最大的交通枢纽。
纵横发达的水陆空运输体系江岸独特交通网路:
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江岸区在发展思路上立足于“三个一体化”(社区经济、城乡建设、治城育人),充分依託区域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三区一带”------建设以中国珠宝首饰博览基地为重点的黄浦科技园区,以现代製造业为重点的谌家矶工业园区,以华中服饰基地为龙头。多园组团的都市工业园区,以沿中环线为布局重点的现代物流带,为域内外客商投资江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问。
特色路街经济充满生机: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香港路、友益街、台北路和建设大道形成了大智路通信电子市场、南京路摄影市场、二七塑胶市场、建设大道汽车市场、丹水池地区生产资料市场和汽车交易市场等一批规模大、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的市场群和吉庆街民俗餐饮文化特色街、台北路台湾风情街。
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黄浦科技园已引进“田田”保健品公司、丰田汽车展销、正远电气公司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占地 1600亩的珠宝首饰加工博览基地在黄浦科技园启动。华中服饰基地、畜产製革工业基地和天马公司工业小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近3000亩的谌家矶现代製造业园区加紧策划运作。组团式工业园区为发展都市工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楼宇经济成为承接江岸发展经济的重要场所:
天恆大厦、港澳中心、数码港主题市场等一批楼宇为投资者提供供了发展金融、电子、科技、通信、谘询等服务业的良好空间和条件。竹叶山创业大厦、三阳广场、金冠大厦、网际网路大厦等楼宇已成为全区科技孵化基地。
科教兴区优势明显:
江岸区把科技与教育、科技孵化与成果转让、科技实业与技术开发、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发展民营科技型的企业40余家,其中具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达70%,实施推广“星火计画”、“火炬计画”,形成一批电子信息、网路及通信、计算机软体、生物製品和光机电一体的科技实业和科技产品。  教育事业日益发展,育才空间不断拓宽。实施教育体制创新,大力改善教育环境,推行公办、民办教育新模式,教育硬体设施,软体套用得到空前提高。二中,六中,育才高中和七一,解放中学成为全省、全市知名的重点中学。七一寄宿学校等民办学校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全区高考上线率达72%,国中毕业平均分数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高中升高校比例首居全市第一。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以社区文化为龙头的民众文化健康向上,滨江之春,金秋读书节,吉庆街美食文化街等民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民众的精神生活。后湖乡为全国亿万人民健身活动先进乡,百步亭花园为武汉市体育先进社区。
城市基础设施良好:
江岸区不断实施"亮、美、洁、绿"城市环境创新工程。建设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开发休闲广场。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街、香港路、解放公园路和天梨路等道路成为人文景观。
旧城改造取得新成绩:
如寿里,智民里等老里弄居住特色明显。佳海公寓后湖生态花园,留学生公寓,百步亭小区等一批现代小区成为全市示範住宅小区。永清片整体拆建,系我区解放以来城市建设大手笔;珞珈山街及周边区域实施保护式改造,将形成环境优美,风格多样,色彩亮丽的欧式建筑园区,将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科技概况

概况介绍

江岸区1996年被列为湖北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区先后实施了两轮可持续发展项目行动计画,促进了江岸区乃至江岸地区经济、人口与资源、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简介

自1998年来,先后实施了两轮可持续发展项目行动计画,涉及到经济强区、环境创新、绿色环保、素质教育、网路信息、社区建设等内容,覆盖全区经济、社会、环保三大类总计49个项目。
其中“谌家矶地区防洪电子预警系统研究”、“大城市老城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示範”等一批示範重点项目,被国家科技部立项;“谌家矶地区防洪电子预警系统研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画项目。

根本宗旨

通过实施科教兴区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全面推进江岸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近期目标

围绕全面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加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度,迎接3年中期评估,做好6年全面验收準备;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範区。

实验区动态

4月22日江岸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江岸区第三轮可持续发展项目行动计画(2003-2005年),计画包括经济发展与科技引导,社会发展与基础建设,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等32个项。

教育概况

历史底蕴丰厚的江岸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始终将教育放在全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提高,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
全区共有学校179所,国小63所,中学54所,少数民族学校1所,职业学校8所,幼稚园53所。民办学校28所,企业学校6所。其中教育局直属学校89所(含国小41所,特教1所,中学25所,职校4所,成人中专1所,教校1所,幼稚园16所)。
一、高中教育:  全区共有高中学校17所,在校学生总数14831人,教师1103人,其中高级职称292人,中级职称38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85.49%,校舍总面积85540平方米,学校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装备了电教室、语音实验室、心理实验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厅、闭路电视系统等。高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省线率从98、99年的32%上升到2000年45%,2001年53.6%,2002年59.7%,突破三千人上省线大关,2002年首次居全市第一。
二、国中教育:  全区共有初级中学24所,在校学生30563人,教师总数1391人,其中高级职称231人,中级职称59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4.54% ,校舍总面积172596平方米。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99%以上,达到了国家、省、市标準,国中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12%以内,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9%,国中中考人平分、升学率从98年、99年在全市中心城区第7、第6位置,升到2000 、2001、2002年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三、国小教育:  全区共有国小63所,在校学生50535人,教师272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5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7.4%。全区国小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入学率为100%,校舍占地面积193578平方米。国小教育在依法治教、规範管理,狠抓质量的机制下,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涌现了一大批办学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名校、好校。  育才国小、育才二小已分别是全国整体改革委员会试点学校和全国首家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现已分别通过验收和阶段性结题;育才国小进入省科研50强;育才二小、鄱阳街国小、黄陂路国小跨入市科研50强;鄱阳街国小小班化教学研究颇具特色,一元、黄陂、长春特色班教学研究已进入较深层次研究;16所国小成为“新时期区域性学校德育体系构建与运行”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江岸区一批国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湖北省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序幕。
四、幼儿教育:  全区幼稚园53所,在校幼儿11028人,幼儿教师1379人,其中中级职称8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8.8%,幼稚园校舍面积34431平方米。近年来,全区各级各类幼稚园不断改善办园水平,提高保教质量。全区拥有2所省级示範性幼稚园,6所市级示範性幼稚园,17所市级一级幼稚园,入园率达95%。
五、职业教育:  全区拥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4661名,教师230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8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84.35% 。校舍面积26430平方米。江岸区财贸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商业职业学校、美术职业学校等4校,从5年前默默无闻,发展成全国重点职校(财贸)、省级重点职校(财贸、美职)、市重点职校(财贸、女职、商职、美职)。职业教育发挥“滨江职教集团”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区域性学分制”试点,不断探索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渗透,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六、成人教育:  江岸区成人教育成效显着。五年来共完成职工全员培训70119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1197人,再就业培训4776人,全区共建有农科教实验基地40个,以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努力完成农民教育的培训任务,五年共培训8000人次."九五"期间,江岸区被列为全市推进社区教育的实验区之一,在"海峡两岸三地社区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成功展示江岸区花桥街蔡家田社区教育的成绩,江岸区电大分校日前接受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评估。
七、民办教育:  五年来,江岸区民办教育已初具规模,共有各类办学机构122所,其中自考助学院校6所、中专2所、中国小24所、幼稚园14所、短训65所。五年来毕结业人数98010人,为社会培养了各类适用型人才,成为江岸区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文化体育

1、文化馆:  位于瑞祥路12号,面积约5000平方米,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会议、歌舞娱乐、艺术培训于一体,200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2、图书馆:  位于公安路81号,面积约1300平方米,馆藏图书12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3700余册,线装二十四史820册居全市各城区之首,年均外借5万余人次计10万余册次,现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3、少年儿童图书馆:  位于一元路胜利街交汇处胜利街257号,面积810平方米,馆藏图书2.5万余册,年均外借0.8万余人次计4.2万余册次,现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4、江岸剧场:  位于解放大道1502号,面积约8300平方米,除一、二楼用于中百超市、网咖、电子游戏及电脑培训外,大部分面积正对外招商引资。
1、省属影剧院(1座):银鑫电影城。
2、市属影剧院(5座):武汉剧院、武汉电影城、武汉电影院、中原电影院、解放电影院。
3、区属影剧院(1座):大光明影剧院
1、市属专业文艺团体(8个):  武汉歌舞剧院、武汉乐团、武汉话剧院、武汉京剧团、武汉楚剧团、武汉越剧团、武汉杂技团、武汉说唱团。
2、社会文艺团体(12个):  蓝宝石艺术团、黎园京剧社、人民剧院票友社、公安局老乾京剧票友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基地老干部京剧票友社、武汉青年会青年京剧社、百家主力影视艺术团、政协老干部艺术团、武汉市老干部合唱团、武汉市老年大学艺术团、江岸区老年大学艺术团、江岸区老干部艺术团。
3、协会学会(40个):  市文联及作、音、舞、美、摄、书、戏、曲、杂等9个协会;区文联及作、音、舞、美、摄、书、戏、曲、杂等9个协会;武汉广角摄影学会、区群文学会、区书画学会、区信鸽协会、区武术协会、区老年体育协会及下属16个分会(22个)
全区文体产业分为两块:一是社会文体产业,主要由“三厅”娱乐、音像销售、网咖服务、书刊销售、体育健身及印刷等行业组成;二是区文体系统自办产业,主要有电影放映、艺术培训、歌舞娱乐、打字複印、礼仪服务、书刊借阅及场地租赁等。目前全区有证“三厅”62家、网咖124家、音像销售44家、音像出租132家、书刊销售107家、打字複印173家、印刷厂127家、檯球3家及少量健身馆和多家足疗屋。
武汉倍力健身俱乐部: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江汉路118号港澳中心9层,面积3700平方米,能够同时容纳数百会员锻鍊。顶级品牌(力健、豪迈系列)的健身器材配置,30台动感脚踏车为广大会员带来梦幻般的spinning 之旅,5米高的超高天顶,500平米的超大健美操厅,独有室内跑道,独立新风系统,一流的教练队伍。
武汉东方魅力钱柜:  引进先进音响设备,经营卡拉OK、KTV包房等娱乐项目,营业面积3000㎡,位于江岸区江汉路步行街118号港澳中心大厦七楼。
台北新视听:  拥有全城最有品位及人文特点之豪华绕湖观景房、VIP商务包房群、最HIFI的演绎平台及震撼视听效果和观赏环境,提供顶尖专业级商务休闲环境、服务及视听效果,位于台北路青少年宫侧门旁。
金色池塘:  格调高雅,环境优美,自助餐厅久负盛名,99间大小KTV包房设施先进、陈色温馨宜人,位于解放大道武汉市青少年宫正门平行。
滚石音乐台:  表演娱乐各具特色,拥有25间KTV包房,含港澳台在内的全国众多歌星曾来此登台献艺,位于京汉大道球场路特1号。
武汉热线花桥网咖:  面积350㎡,拥有电脑100台,是我区共青团、青教办、有关政府部门授予的放心网咖,环境好、配置高,是较为理想的上网场所,位于解放公园路49号。

卫生医疗

一、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情况
江岸区拥有较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34个。其中:综合医院12所,专科医院5所,预防保健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 室14个,门诊部32个,诊所188个,医务室、卫生所39个。
医疗机构共开设床位5906张,其中医院床位5391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515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926人,其中: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6115人(执业医师2340人、注册护士2649人,医技、药技人员1126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811人(社区医生272人、社区护士38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5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4.12名,每千人口拥有病床9.33张。全区共有大型医疗设备42台(件)。
2004年,全区医疗机构门诊量达到284.72万人次。
二、主要工作情况
全区卫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障民众健康为中心,以满足民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路,依法加强卫生综合执法监督,积极探索卫生改革,促进了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辖区民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11岁,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为零,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传染病。全区疾病控制、血吸虫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等多项工作连续被评为全市目标管理先进, 2002年度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2004年荣获“全国牙防先进区”称号。
——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加大。巩固基层防治队伍,加强了预防保健三级网建设,完善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各类防治预案,细化工作规程,开展人员系列培训及突发事件现场模拟救护演练。健全疫情网路直报系统,实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动态统计分析,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区卫生工作以建立适应江岸社会经济发展的满足人民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逐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及妇幼保健体系。健全了以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所为技术服务指导中心,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为依託的三级预防保健工作网路。初步建立起功能合理、方便民众,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分布在各街、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
——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成绩斐然。免疫预防管理进一步规範,适龄儿童计画免疫基础接种率达97.6%。认真实施结核病控制策略,免费实施抗结核病治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爱滋病疫情监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推广100%安全套使用、母婴阻断、医源感染控制等干预措施,督促落实关怀救治措施,爱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有效建立。积极参与江滩改造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实施,认真落实“查、治、灭、管、防”综合措施。街、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成果巩固。狠抓母婴保健服务技术机构、人员资格準入和产科质量建设,妇女儿童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零,婴儿死亡率3.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9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干预和管理服务,开展了“运动、饮食平衡”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普及卫生防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卫生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组建了江岸区卫生监督所。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工作制度、行政许可公示制度,规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大以食品卫生、医疗市场、公共卫生为重点的监督执法力度,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有力保障了民众健康安全。
——民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区”,以社区建设883行动计画为契机,组织民众适时科学开展除四害及健康教育活动。採取民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灭蚊、灭蟑、灭鼠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狠抓质量监控,四害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程度。有序推进辖区卫生达标单位创建活动,促进了环境面貌的进一步改善。
——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化。按照中央、省、市提出的卫生改革主要任务,把改革作为每年的中心任务来抓,按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实行卫生资源结构调整,最佳化配置。完成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监督体制改革,加大了卫生防病和卫生执法力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尝试大医院对小医院实施託管,加强技术、管理扶持,增强区属中小型医疗机构市场竞争力。
——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扶植髮展重点学科,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推进肛肠、口腔、血吸虫病特色专科的发展。
八医院肛肠专科列市级重点建设专科,大肠肿瘤根治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朝着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发展,口腔科200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科,成为江岸区牙病防治中心。岱山医院巩固了以治疗血吸虫病为主的老字号专科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民民众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区卫生行政部门将继续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稳步推进各项卫生改革,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健康公平,进一步加大疾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民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市八医院为我区中心医院,是全省百强医院之一,其肛肠专科被列为市级重点发展专科,积累了50多年的中西结合治疗肛肠疾病临床经验。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人上门就医,还收治过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盛誉。特别是诊治大肠癌症病人,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科临床总结论文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交流和国家级杂誌发表,受到专家好评。
专科被武汉大学医学院定为肛肠专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培训基地,国内肛肠专科最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丁义江教授、新加坡中央医院肛肠外科主任francis教授等均来院作技术交流。院肛肠痔综合大楼,于1999年9月竣工,面积3765平方米,病床135张,病房条件达星级标準,并配备了洗肠机、微波治疗仪纤维结肠镜、腔内超声诊断仪、肛门测压仪、电子结肠镜诊疗设备,为肛肠专科临床医疗和科研创造了物质条件,专科规模、就医环境、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副主任医师俞立明为全国肛肠学会理事、武汉市肛肠学会主委。2002年8月中华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换届选举在八医院举行,院内有3人当选为委员。

旅游资源

江岸区是历史上集聚五国租界的商贸商务城区,人文底蕴深厚,依水而立,得水而兴,拥水而优,滨江亲水、老租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娱乐休闲、餐饮酒店资源丰富,交通优势突出。您在这里可购买称心如意的汉派产品。您到江岸旅游观光,将尽情领略“老汉口、老里弄”韵味,可入住舒适的高、中档酒店,享受极具汉派特色的美化佳肴,感受江岸独具魅力的夜文化。
沿江商务区历史文化特色游:
漫步在沿江一元片173处优秀历史建筑群中,留连在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走进老房子,逛逛老里弄,欣赏老租界极具异国风情的建筑物,参观“二七”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八七”会址,辛亥烈士陵园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遗蹟,一边感受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的百年沧桑,一边浏览长达16.2公里的汉口江滩公园的现代气息。
宗教特色游
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在区有4处场所。其中黄石路基督教荣光堂有70年以上的历史,上海路天主教堂、佛教古德寺均有百年以上历史。在华中、华东地区的广大教徒中有关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古德寺其建筑艺术风格是依照缅甸阿陀兰寺的艺术形式建造,在全国独此一家,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中有较大影响。
“太子酒轩”,“湖锦酒楼”品尝正宗的鄂菜;堤角牛骨头市场品尝江城一绝“牛骨头系列”;可以在富丽堂皇的“好世界”海鲜大酒楼品尝正宗的高档海鲜;在享誉全国的吉庆街,一边吃着地道的家常菜;一边欣赏各类民俗歌舞表演,体验独特的汉派文化。
在江汉路步行街购买各类时尚的休闲产品。有高档的五星级香格里拉大饭店,準五星江城明珠豪生大酒店;号称百年历史的四星级江汉饭店、中原国际大酒店、瑞雅国际酒店;三星级长海大酒店、武汉迎宾馆、汇申大酒店、长航大酒店、金三九大酒店及众多全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等各类酒店。
古德寺
位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
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
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像机厂使用
。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麵积归还给市佛协。
黄石路基督教荣光堂
该堂建于1931年,是当时教会同工同道集资新建的,为纪念英传教士极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汉传道70周年,故命为”格非堂”。该堂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
堂的上部为礼拜堂与歌颂楼,能容信众800至1000人。抗战时期,日军站领武汉,格非堂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格非堂经过整修,重新恢复礼拜。
解放后随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格非堂董事会接受信徒的要求,将格非堂更名为“爱光堂”。“文革”中荣光堂停止了宗教活动。
1980年10月30日感恩节举行了复堂感思礼拜。恢复了正常宗教活动。荣光堂成为全市基督教教区信徒聚会礼拜以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每周日上午9点半大礼拜,晚上7点礼拜,星期一上午8点半灵修聚会。星期三晚上7点唱诗班练唱,星期四晚上7点查经聚会。星期五晚上7点学道班开课。荣光堂堂内现有2位牧师、2位教师、2位传道及会计、出纳、文书等共9名工作人员,有信教2167人。
上海路天主教堂
1866年,义大利传教士明仁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委託另一义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教堂于1874年动工,1876年落成。耗资12万法朗。取名圣若瑟堂。
教堂面积1186平方米。教堂内,大节日可容千人以上。20世纪初,天主教鄂东教区活动中心由武昌移至汉口。
1923年划分教区时,该堂成为汉口主教座堂。
1944年12月10日,美军轰炸武汉时,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毁一部分,1948年修复。1956年再次维修。“文革”中该堂被封闭。
1980年4月重新开堂。现为武汉市天主教会教务活动中心。教堂内现在主教1人,神父2人,修女2人,信徒600余人。
平日每天清晨做弥撒。有教友百余人参加。星期天早晚有弥撒4台,逢大节日时,进堂人数达2000人以上。
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公里,根据其功能分三期进行规划建设。
第一期工程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长1.04公里,拆除各类阴水建筑9.6万平方米,规划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以展示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形象,满足市民活动需要。
一期工程形成了三区三带的总体格局,即观江游览区,中心广场区,休闲活动区和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堤防景观带,江滩护坡工程分三级亲水平台,分别是高程20米,25米,28.8米,高和20米平台为一条长1公里,宽10米的水泥亲水步道。20米-28.8米坡面上则安装了以长江水生物化石为主题的浮雕,一期工程共设定了9处15-20米宽的台阶,人们可以与江水亲密接触。28.8米平台是汉口江滩的主体,以绿色为基调。
沿园林小路,有树,有景,有座椅,有高亭,有雕塑,有饮水机,有观江平台,露天广场,中心广场,游乐中心,光之舞广场等。江滩整治效果是通过绿化得以充分体现。按照市领导要树大艿浓,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江滩上栽种了各类树灌木70多种,其中乔木4331株,灌木23万株。
初步形成了银杏,竹林,枇杷,桂花,雪松,樟树,广玉兰,乌柏等8个片区,江滩工程经过10个月的建设。于200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节日期间每天前往游览的人数超过10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