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碉楼
深圳碉楼又被客家人称为炮楼,与梅州、河源、东莞凤岗等地的客家炮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早期主要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骚扰而建,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式,一般建在客家围屋或者客家排屋的周围,也有建在客家民居外面的,以三四层高为主,基本没有窗而只有枪眼。到了中期,碉楼望、防御的意义渐弱,逐渐转变为生活居住用,有的还直接用作商铺。
深圳碉楼多分布在龙华、龙岗、宝安、南山、盐田,坪山,其中龙岗区的龙岗街道和龙华区的观澜街道数量最多。
从西边的西乡和石岩,直到东部的大鹏半岛都可见到,而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碉楼群在观澜,至今尚有114座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碉楼。其中一座8层近30米高的碉楼“成昌楼”,在层数和高度上都堪称深圳碉楼之最,为两百多年前一个陈姓大户人家所建。
基本介绍
- 风格特色:客家民居建筑
- 存在于:客家围屋、客家排屋
岭南的客家围就是堡垒似的建筑物,除了建围屋,碉楼则是守卫大宅的门岗,一般建在四角。碉楼一般都是全封闭的非常坚固的建筑,深圳地区的碉楼一般都是一个长方体,修建楼层越高,越便于了望;而且体积越大,里面的功能越齐全,不仅能够储藏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躲进去住。碉楼上没有窗户,四面都有枪眼兼了望孔,攻守兼备,碉楼里面的楼板都是木质的。
深圳地区的古碉楼文化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公众视野,这是一件很令人心痛的事情。无论在旧村落的包围中,还是荒僻的山野里,遗世独立的碉楼为人们视而不见,不珍惜这些历史留存,说明我们没有珍惜历史沧桑。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人最早的防御工程就是修筑长城,在秦始皇之前的战国时期就开始建长城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修个篱笆墙也就算了,挡君子不挡小人,能拦住野猪之类的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富裕的家族来说,能高枕无忧地睡个安稳觉是头等大事,所以,盖房子先考虑建碉楼。
深圳碉楼从建筑式样上大致可分为独立式、组合式、有院式,一种比一种複杂;建筑特点分双坡顶式、天台式,以及从天台式发展而来的中西合璧天台山墙式。双坡顶式是最初的建筑形式,顶部跟民房差不多,如西沖沙岗碉楼、大鹏天一涵虚、鹿岭世居。天台式碉楼顶部是平的,周围有女儿墙,墙上有射击孔。最早的是垛形,叫雉堞墙;后来随着西方风格渗入,顶部开始有了造型。独立式碉楼,就是一座碉楼,没有附属建筑。组合式碉楼也叫拖屋式碉楼,分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一又分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类型。
最大碉楼群 矗立观澜
碉楼、古墟、客家堂围并称“观澜三宝”。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观澜有碉楼114座,是我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楼群,对研究深圳、宝安从清朝到民国近代史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研究粤东南近代建筑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标本。
观澜的碉楼,建筑形式、结构造型逐渐由纯客家风格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演变。例如,早期碉楼主要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骚扰而建,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式,一般建在居住房屋的四角,以三四层高为主,基本没有窗而只有枪眼。到了中期,碉楼望、防御的意义渐弱,逐渐转变为生活居住用,有的还直接用作商铺。为了生活方便,碉楼中下部已设有窗,仅在楼顶才有枪眼。到了晚期,建碉楼已成为当地风俗,许多在海外发达的华侨回到故乡后,为彰显荣耀,碉楼越建越高,花纹图案等更是融合了西方风格,越建越精緻豪华。如牛湖社区木头湖村,有一座碉楼即为国民党高官的女婿归国后所建。
早期碉楼的楼板以木质为主;中期开始採用三合土加砂灰夯筑;到了晚期即1920年到1930年,有的楼顶已採用现浇混凝土,当时被称为“红毛土”。其中一座8层碉楼高达30米,在层数和楼高上都创下“深圳碉楼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