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祭妈祖
海祭妈祖是莆田市湄洲湾北岸贤良港乡人一种延续千年的祭祀民俗活动。以舟船朝拜为主。
据史料记载,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曆三月廿三,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农曆九月初九营救海难而逝。宋代朝廷褒奖她济世救民功德,进行28次褒封,妈祖被尊为显赫的四海之神。此后,对妈祖女神的春秋祭典成为港里天后(妈祖)祖祠的定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海祭妈祖
- 地理标誌:莆田市湄洲湾
民俗介绍
海祭妈祖是妈祖故里港里村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每年九月初九是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的纪念日,港里村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博爱无疆的女神,都会自发地聚集在港里古渡口,构筑妈祖神舟和海边祭台,面对天然“三柱香”,举行隆重的海祭仪式。莆田及周边地区的所有舟船都会在这一天前来朝拜女海神,构成了万舟朝拜的壮观场景。

妈祖神舟由十八艘渔船拼装面成,高约3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定位泊于古渡口前。妈祖神舟上供奉妈祖及其父母神像,树立迎神旗幡,陈列各种供品,铺设朝拜地毯,备好鲜花三筐、美酒三坛,由西向东设有登临妈祖神舟的通道,以供宾客通往。被邀登上妈祖神舟的宾客,被视为最高礼遇。
海边祭台设在古渡口的海边沙滩上,距妈祖神舟约20米。祭台用木件构成,如同乡村戏台,在祭祈前七日作为戏台供社戏演出。祭祈之日,祭台加以柳条鲜花点缀,形成鲜花拱门,祭台两边挂上巨幅楹联:“万曲天籁歌妈祖;千秋海甸仰英灵”。祭台中间摆放古案供台,供放妈祖女神和妈祖父母神像,以供神舟上看台和沙滩上看台的观众共同瞻仰。祭台东西左侧设三柱巨香,在祭祀时由最有名望的贵宾点燃。
文化价值
海祭是民间祭祀妈祖最贴切最自然的形式。这种人神共乐、人海共谐的民俗活动涉及民俗学、宗教学、海洋学、艺术学、历史等诸多内容,其主要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海祭妈祖作为妈祖信俗系列之一,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续传承的历史意义。

二、海祭妈祖是台湾民众和莆田沿海民众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在密切闽台关係、加强对台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海祭妈祖传统习俗中所保留的大量民间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等艺术内容,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随着莆田海滨城市的崛起,妈祖城的兴建,海祭妈祖将为莆田旅游文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海祭妈祖作为港里村的重要民俗活动内容之一,为该村打造“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福建省旅游名村”的金字招牌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天妃显圣录》等文献记载,我国御祭妈祖最早的当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以后,历代帝王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如《元史·祭祀志》载: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锭……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祭文曰“维年月日,皇帝将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着天妃。”元代天曆三年,元帝御祭妈祖,特遣大臣至莆田虔修祈事。
朝廷拜祭妈祖採用郊祭、庙祭的形式,民间则大都採用海祭与庙祭相结合的形式。贤良港天后(妈祖)祖祠一般在妈祖诞辰之日(农曆三月廿三)进行庙(祠)祭,在妈祖升天之日(农曆九月初九)採用海祭形式。

近年来,由于妈祖庙的大量兴建,庙祭妈祖成为祭祈女神的主流形式,海祭妈祖的习俗渐趋式微,如不採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海祭妈祖的习俗有濒临消亡之虞。
表现形式
古代最有特色的妈祖海祭习俗
妈祖信仰传承千年以来,对妈祖祭奠形式到底发生过怎幺样的变化,应该是妈祖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自宋代之后,妈祖祭奠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庙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种:
庙祭,是指在妈祖庙範围内举行祭典仪式,其特点是规範、严谨。据考,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妈祖达300多次,都是採取庙祭形式。清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皇帝颁旨规定妈祖作为女圣,归列三圣之一,编入国家祀典,春秋谕祭,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同享最高法定礼节———三跪九叩、三击献醴。
郊祭,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设立祭坛,对妈祖女神进行遥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特点是肃穆、庄严。我国郊祭妈祖最早当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
海祭,是指在海边奠祭妈祖。从各地现存的海祭仪式中,可以看到:面对浩浩波涛,祈福旗幡与日同升,海螺长号,颂祭文、奏祭乐、进舞芭、献祭果、洒祭酒、敬鲜花、放海生,同时进行各种民俗展示。这种纯粹的民间祭礼一般在海边渔村流传,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众性、愉悦的观赏性。
舟祭,是指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在出海时、归航时或遇大风大浪危急关头对妈祖女神进行全祭拜的一种形式。
家祭,是指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进行焚香进供膜拜的一种方式。
通过上述五种祭祀形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庙祭最为规範,郊祭最为庄严,海祭最有特色,舟祭最为普遍,家祭最为平常。
形式浅析
一、负责主祭的传承人断代,后人对恢复海祭仪式感到困难。从现存的5000多座妈祖庙的建筑位置来看,约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濒临海边,具备海祭的近水楼台条件。但多数妈祖庙对海祭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不甚了解,无法组织这种民俗活动,这是客观因素所致。
二、因受宋、元、明、清历代朝廷不断升级褒封,妈祖祭祀规格不断提高,各妈祖庙纷纷攀比,庙祭追求与朝廷郊祭的国家祭礼相仿。官方庙祭的盛行,使民间海祭的形式受到冷落,以致于越来越罕见。这是历史因素所致。

三、由于海祭形式是纯粹的民间信仰习俗活动,同时展示大量的民间艺术,这种偏重于民众文化範畴的活动花费较大,经费往往无从着落,这是经济因素所致。
四、海祭民俗活动因长期在民间流传,历史上的记述资料较少,现代的历史学、民俗学专家对此也较少关注,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空白或欠缺,这是意识因素所致。
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地方对妈祖海祭的传统形式进行大力恢复。
根据近几年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分析,莆仙沿海地区从古代起就普遍存在海祭妈祖的习俗,贤良港(港里)、涵江、枫亭等尤甚。贤良港天后祖祠于今年九月初九妈祖祭日,隆重举行海祭妈祖活动,对海祭妈祖习俗活动做有意义的探索,将再现海洋文化历史上珍贵的民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