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昌府
齐昌府,南汉于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县,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广东省兴宁市城北五里的枫林坪)。其地位为南汉国陪都,相当于南汉国附都城,南汉王刘龑(又名刘岩,刘龚)遣其子刘弘弼镇守,并封为齐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齐昌府
- 行政区类别:南汉国附都城
-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岭东
- 政府驻地:洪塘坪(现兴宁市枫林坪)
- 方言:岭东语(兴宁话)
-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神光山、文峰塔、鸡鸣山、龙母嶂、墨池等
- 设定时间:南汉乾亨元年(917年)
概况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南汉于原循州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广东省兴宁市城北五里的枫林坪)。其地位为南汉国陪都,相当于南汉国附都城。
南汉王刘龑遣其子弘弼镇守,并封为齐王。兴宁与广州(兴王府)是岭南首批设府的地区。
历史沿革
东晋成帝司马衍于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初置兴宁县。那时,兴宁的县境比较辽阔,包括现在兴宁、五华全部以及紫金、龙川、平远的一部分,是当时粤东最早置县的六、七个县分之一,隶属于东官郡。
据郝玉麟的《广东通志》记载,至南朝(宋、齐、梁、陈),齐武帝萧赜于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分兴宁另设齐昌县,县境範围缩小至只有今兴宁全境。至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19年),齐昌、雷乡(龙川东境)两县併入为兴宁县,兴宁县境又扩展到今兴宁、五华全县及龙川、紫金、平远的一部分。
隋高祖杨坚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兴宁改属循州(循州后又改称过龙川郡、雷乡郡)。範围包括今天的兴宁、五华、龙川。
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齐昌县,仍辖今兴宁全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仅五、六年时间,齐昌县又被废併入兴宁县。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兴宁分设雷乡县。是年,并改循州为雷乡郡,兴宁所辖範围仍有今兴宁、五华全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齐昌县又复置,仍仅辖今兴宁全县,改属海丰郡。
至五代时,群雄割据,南汉王刘隐之弟刘龑乘机于公元917年称帝,跨有岭南之势。同年,升齐昌县为府,但无领县。
宋开室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潘美率师南下,灭南汉,岭南地方尽归于宋。是时,齐昌府又被降为县,仍属循州。此后,由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一直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兴宁县的名称再没更换过,辖地也和今兴宁市差不多,隶属于惠州。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23年)后,兴宁改属嘉应州(即今梅州)。
民国后,又分别隶属过广东都督、潮循道、广东省、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兴梅专区等直至解放。
纵观兴宁置县后的历史,可知已历十多个朝代,一千六百多年。
齐昌八景
蚌湖秋月、丞相文峰、古渡横舟、神光夜气、鸡鸣春晓、龙湫甘雨、温泉濯足、翰林墨沼。
都府遗址意义
这是一个迄今未有任何挖掘的遗址,对于齐昌府址的考证。
挖掘洪塘坪齐昌府遗址,重现齐昌府风貌,不论是对广东省文化历史的研究或者是粤东早期先进文化的探索,意义影响都将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