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坪镇(广东省兴宁市下辖镇)

大坪镇(大坪)

大坪镇(广东省兴宁市下辖镇)

大坪一般指本词条

大坪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位于兴宁市西北部,镇区中心距兴宁市区29公里,是革命先烈罗屏汉的故乡,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59',北纬24°33',东邻合水镇,南连叶塘镇,西接龙川县,北靠罗岗镇,全镇总面积186.99平方千米(2017年)。境内有省道甘赤线和省道S226线贯穿全镇,全镇乡村公路里程95.8公里。

宋代的时候,循州兴宁大坪墟镇周边是一片草地,为屯兵练马的场所,大坪镇因大草坪而得名。截至2011年,大坪镇下辖3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

大坪镇圩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已有700多年历史,商贸活动历来活跃,是兴宁市西厢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自古享有“齐昌西北大门”的美誉,是大坪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坪镇被广东省确定为中心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大坪镇
  • 外文名称:Daping town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 政府驻地:大坪圩
  • 电话区号:0753
  • 邮政区码:5145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兴宁市西厢区
  • 面积:44961人(2017年) 
  • 人口:186.99平方千米(2017年)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龙母嶂、药王寺、桂安围、兴宁市药王山镇级森林公园
  • 机场:兴宁机场、梅县机场
  • 火车站:兴宁站、梅州站
  • 车牌代码:粤M
  • 教学资源:大坪中学、吴田中学
  • 周边乡镇:黄陂镇,罗岗镇,叶塘镇,合水镇
  • 行政代码:445281

历史沿革

宋代的时候,循州兴宁大坪墟镇周边是一片草地,为屯兵练马的场所,大坪镇因大草坪而得名。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大坪镇下辖大坪镇社区、鸽池村、黄坑村、兰塘村、咨洞村、大福村、将军村、上河岭村、下河岭村、上大塘村、下大塘村、陶坑村、兰塘寨村、朱坑村、上黄坑村、小碰村、龙塘村、双红村、吴田村、岭东村、岭河村、布骆村、佛坳村、屏汉村、新春村、白云村、胜利村、祠堂村、坪中村、秋水村、兰亭村、长坑村、金坑村、坪光村、坪联村、大东村、潭坑村、友联村,共3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镇政府驻大坪镇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坪镇位于兴宁市西北部,镇区中心距兴宁市区29公里,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5°59',北纬24°33',东邻合水镇,南连叶塘镇,西接龙川县,北靠罗岗镇,全镇总面积186.99平方千米(2017年)。
大坪镇地理位置

地形

大坪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水文

大坪河是大坪镇的母亲河,是宁江的重要支流之一,自北向南流向合水水库。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大坪镇总面积186.9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30428亩,山地面积222740亩。

矿产资源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稀土、铀、萤石、瓷土、煤炭等10多种。其中,稀土遍及20个村,品位高,储量大,易开採;萤品品位高,储量大,含氟化钙90%。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0348

19869

20479
家庭户户数
10671
家庭户总人口(总)
40156
家庭户男
19739
家庭户女
20417
0-14岁(总)
15626
0-14岁男
8218
0-14岁女
7408
15-64岁(总)
20962
15-64岁男
10095
15-64岁女
10867
65岁及以上(总)
3760
65岁及以上男
1556
65岁及以上女
220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7490
截至2013年,大坪镇总户数15999户,总人口71208人。
44961人(2017年)。

经济

大坪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以诚招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主要投资企业有:
1.广东海丰鞋业有限公司大坪分厂。该厂现有生产车间11个,生产线14条,员工2500多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兴宁市龙母嶂山泉水厂。年产30万桶优质天然矿物质水,年产值100多万元,该厂被梅州市卫生防疫部门评定的A级企业。
3.兴宁市东森林产化工厂。年产松香1500多吨,松节油300多吨,年产值达600万元左右,该企业为中国林化网会员单位。
一是发展种植优质高山油茶。目前已在兰塘村黄龙坑和大福村八斗种建成2个千亩高山油茶示範基地,并带动全镇种植油茶麵积达7800亩。
二是扶强做大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八斗种”果林场。该企业位于大坪镇上河岭村。现有多品种结构果树(柚类柑类)300多亩,养殖鱼塘80亩,有杜洛克纯种公猪6条,种猪30多条,二元杂母猪300多条,年产三元杂猪仔5000多条,上市肉猪3500多条,年产值500多万元,并成功种植了优质高山油茶3000多亩。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大坪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镇内有大坪中学、吴田中学、坪洋中学。

基础设施

大坪圩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商贸活动历来活跃,是兴宁市西厢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自古享有“齐昌西北大门”的美誉,是大坪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坪镇被广东省确定为中心镇。
大坪镇(大坪)
目前,圩镇建成区达2.6平方公里,23条大小街道,总长7220米,2145间门店,常住16500人口,其中非农人口6354人,外来人口3122人。圩镇新建有电信大厦、工商大厦、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人民医院、停车场、机械化屠宰场等大型建筑场所,设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公司、有线电视台。圩镇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架设路灯255盏,绿化率38%。现在的大坪圩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齐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圩镇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功能越来越明显,初步具备了富有岭东特色和风貌的小城镇。

文化

特色美食

布骆包子豆腐、大塘擂茶、豆乾、腐竹、黄粄、鱼生等。

马灯舞

马灯舞作俗称“打马灯”,是大坪传统舞蹈,有着上百年历史,也是兴宁大坪流行最早最广的舞蹈艺术瑰宝。在盛行时期,许多村社都有自已的马灯团。
马灯舞的红、白两只马灯是用竹织成的马身,长约2米,用红布或白布围裹,再配上其他颜色、线条、装饰物,马身中间骑坐部位留有能容一人腰围的孔,表演者把马套在腰间,并用布条绊在肩上,腰以下部位隐在马身中,在马身两侧各挂一块画有穿长靴的人腿的画布,看似骑马的姿态。
马灯舞主要由马灯小姐(花旦)、两个马郎倌(生)、打浪伞小丑(丑)、车夫(未)、丫环(青)、举灯笼的引路长者等角色,有纸马、浪伞、花车、鲤鱼、雄鸡、花扇、丝巾等道具,还有锣鼓、洋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马灯舞含“十二月古文(打四围)拆字歌、打五更、补缸”四个节,整个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曲调是独特马灯调。流传中逐步形成韵调欢乐祥和、抒情格局,引用通侈易懂的岭东语歌声和语言,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称为“十二月古文”,歌颂和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五穀丰登、全年风调雨顺,体现循衡农民艰苦耕耘,年头到年尾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拆字歌”的表演,歌颂了循衡人民夜以继日劳作的情境;“补缸”反映了循衡人素有外出谋生求发展的创业志问。马灯舞的四个环节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大坪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
相传,马行舜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是循衡先祖为纪念、弘扬、传承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循衡民间传承舞蹈。1905年间,大坪屏汉村连塘美罗柏章等带领学生和农民最先取材于民间传说,编练了马灯舞:“天上玉皇大帝视察民间疾苦,同行的还有乘坐花车的公主、乘座两匹战马的四个卫士、公主的两个丫环、为公主司伞的浪伞小丑,到了人间,当地长者星夜举灯引路。”
大坪镇是兴宁的山区乡镇,由于马灯舞带有民间添丁发财的好兆头,每年元宵期间演出最为繁忙。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一艺术发展到周边地区。大坪马灯舞从解放以来基本没有停止表演,只有文化大革命十多年中断了一段时间。1958年冬,大坪马灯舞参加汕头地区(当时梅州地区属汕头地区)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近年来,马灯舞通过挖掘整理,重新登上舞台,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风景名胜

龙母嶂

龙母嶂,华南岭东地区着名的道教旅游风景区。位于大坪镇双红村双头山和罗岗镇潘洞之间,与龙川县大塘肚交界。分别隶属于大坪镇与罗岗镇管辖。从中国地形图看,它属于斜贯东北至西南方向,绵延千里的武夷山脉中南脉的南山嶂山系。龙母嶂的主峰(即双头山)海拔668.2米,山峰尖锐,峭壁陡险,满山怪石嶙峋,石罅涌泉汩汩。更有龙母仙娘降坛显灵佑民的神秘传说和山中的龙母遗蹟,是兴宁老八景之一。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香客披荆棘,履巉岩,不辞险阻,探幽寻访。

药王山

药王山坐落于大坪圩镇南侧,它不以雄浑高大出名,也不以奇峰异景闻世,只是因为一个神奇的传说,才让远近的人们趋之若鹜。
四百年前,把江西药王仙师的香炉移到这山上,药籤让信众相当相信,治癒不少不治之症的病人,使很多信众十分相信。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但通过世代的流传,让药王山成了一处神奇的旅游景点。
药王山是大坪圩镇方圆几公里市民平时休闲健身的场所,因为周边的绿化好、生态好,让很多村民都非常神往,经常到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亲近大自然。山顶上有一个坪地,有石桌石凳,有鞦韆,几位老人在休闲健身,怡然自得。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绿水,树木蓊蓊郁郁、鸟语花香,心情自然就好起来,有大坪镇“天然氧吧”的美誉。
大坪镇人民政府规划在药王山建立兴宁市药王山镇级森林公园。

桂安围

大坪境内有很多古民居,像桂安围、吉安围、巩宁围等,其中最有名、保持最完整的要算是朱坑村的桂安围了。它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
桂安围距今有172年的历史了,它沿中轴线而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厅,有108间房屋。因为独具客家特色,被列入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桂安围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有三堂四横,是属于四碉楼一望楼双围龙结构,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小门,南北两端均有转斗门,入门须沿石阶而上;上厅有神龛,中厅有四条方形花岗岩柱子,四根杉木檐柱,正堂、横屋均为两层,外墙用灰、石砌筑,显得非常壮观;屋檐、屏风等不少装饰品雕龙画凤,浸透着很浓的客家文化的气息,尽显大户人家的风範。
据村民说,这屋的兴建者原来只是个卖苦力的工人,平时帮有钱人家扛水泥、石灰,就这样通过多年来不断的辛苦劳作,终于赚到钱建了这个屋。
这个勤劳致富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辈,让这个屋子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丁财两旺的状态。据说,最鼎盛的时候这里居住有六七十户人家,有几百人居住,平日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就像集市里一样。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因为历史的变迁,如今,这个昔日热闹的围龙屋已经变得静悄悄了,大部分房间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只有少数几户人家仍在这里住,为这个古老的围龙屋点起星星之火。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