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的传统风俗,在赣南分布广泛,以方形围为主。“关西围屋”是客家居民的杰出代表。 “关西新围”是指距江西省龙南县城25公里,由清朝名绅徐名钧所建,始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于道光七年(1827)完工,经历29载建成。关西新围占地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乃天下第一围,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钨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龙南客家文化
- 遗产编号:Ⅸ-7
- 遗产类别:民俗
- 申报日期:2006
一基本信息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文化遗产名称:赣南客家围屋习俗
所属地区: 江西 ·赣州·龙南县
申报人/申报单位:赣州市龙南县
遗产级别: 省
二习俗简介
客家围屋古建筑和纯朴的客家风情酝酿出丰富而独特的关西客家文化。关西村位于关西洞的小盆地之间,中央有一条南北向九曲十八弯的关西河。青峰东立,古塔西护,东山南耸,关水北流,山环水抱,天然形胜,面积约2平方公里。关西客家围屋群客家文化以“古”、“绿”相交辉映,向世人展示其“文武合一、耕读合一、官商合一、村围合一”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三构造艺术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徵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祖位所在,其上按传统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製作精美,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欞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欞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柱础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艺术特色。
四宗族文化
围屋是“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内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宗族文化”。
每一座围屋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这便是“祖堂”(或“祠堂”),祖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必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持宗族血缘关係的纽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敬宗祭祖活动。围内实行族长管理,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事宜。围民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围屋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这一点在许多围屋的族谱上均有所反映。因居围日久必致“生齿日繁、萃处稠密”,出现占有公用场地等现象。因此,许多大围都立有公约。如龙南武当乡田心围,在前厅侧墙上便嵌有一方禁碑,上书:“祖堂乃先公英灵栖所,永禁堆放竹木等项;天井、丹墀永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坪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永禁接檐截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牺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角,永禁架木笠厕,蔽塞外界。”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然,为了维繫和光大宗族,围屋除了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外,还有亲情融融的一面。如,每座围屋一般都设有“围门厅”,这是围民们最爱聚集和休闲的地方。因为门厅不仅光线好、通风好,且还是进出围门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围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门厅两边多固定设有长凳或树筒、石敦等以备坐,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尤其夏天,这里都会有人在谈天说地或闲坐;若遇客人,他们便会“笑问客从何处来”,笑脸相迎,盛情款待。
此外为了满足围民们信仰的需要,围屋内还设有“社官庙”,把“土地伯公”请进了围屋。社官庙一般设在围门内侧,每月的初一、十五,围内居民都要在这里祭祀“土地伯公”。即使在长困久围时,也不忘向神明祈祷保佑平安之事。
五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
龙南县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蹟,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
龙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邻广东和平、连平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在此纵横贯通。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秀丽、风情醉人。气势恢弘壮观的小武当山99座丹霞峰林绵延不绝,如十里画卷徐徐展开;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旖旎迷人,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享有“南岭翡翠”、“动植物王国”之美誉;玉石仙岩(阳明书院)碑林重现了王阳明等先哲前贤们传学布道的身影;龙头滩瀑布飞流直下,可与庐山三叠泉相媲美;具有浓郁客家风韵的“土围子”令人生髮无限遐思……在这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许多神奇峻美的自然景观和客家文化风情。走进龙南,你可触摸到客家历史的体温,走进龙南,你可徜徉于绿色海洋……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一般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最具有代表的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杨村燕翼围以及桃江龙光围等。
关西新围 位于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準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它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緻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杨村燕翼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历史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
里仁栗园围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樑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客家人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渔仔潭围) 龙南“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託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金氏世界纪录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