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裕庐
光裕庐,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位于广东省兴宁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建筑。广东省兴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特色古民居”保护文物;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渊公故居公告为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广东省政协大会提案将何子渊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光裕庐
- 地点:广东省兴宁市
- 建立时间:1927年
- 创始人:何子渊
光裕庐简介
光裕庐,何子渊故居。是渊公举全家之力于
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横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圆地方、天地人一体同春高超设计理念的完美展现,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门匾额“光裕庐”三个字为梅州着名书画家、林凤眠老师梁伯聪的真迹;上堂对联“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为孙中山拟联,于佑任手书;中堂“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及大门两旁“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迴环”等对联由渊公亲拟;前堂屏封嵌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铭文;大门右侧刻有一段兴梅百姓耳熟能详、口传心授的美丽传奇“石马传说”;中厅横樑悬卦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渊公赠匾“五代同堂”。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渊公故居公告为不可移动文物,兴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特色古民居”保护文物。
何子渊故居【辛亥遗址】光裕庐

光裕庐创始人何子渊简介
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1865年生,广东兴宁人。他先后创办多所新式中国小,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回响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军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光裕庐史话
1、饮水思源——渊公井
1927年8月,光裕庐动工兴建后,因房屋的地基是一座发育尚未成熟的花岗岩石山,故一直找不到理想的饮用水源,何子渊全家二十几口人的饮水,全靠人扛、肩挑一里开外的马下河水解决,苦不堪言。
【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卫星图)

一天,何子渊回家探亲,因尚未完工的光裕庐门坪堆放着一大堆建筑材料,轿子无法通行,渊公便只好下轿,在门坪右边的一棵天然柳树下歇息,真可谓:赤日炎炎,酷暑难熬。
突然,轿夫发现渊公头顶遮天弊日的柳树杈上,盘着一条足有两斤多重的金环蛇,正吐着信子,探头探脑,急忙藉故让渊公起身离开,举棍便打,渊公连忙制止:“别打,别打,不碍事,不碍事,留着它吃老鼠……”。后来,经“地理”先生指点:“金环挂柳,吉兆!”,遂将柳树移栽,就在树头的位置动土挖井,果然,在离地三米的地方发现了泉眼,泉水汩汩而来、清澈见底、甜中带甘、回味无穷,后来何子渊的子孙便把这口井命名为“渊公井”,八十多年来,不管天灾还是人祸,“渊公井”都默默无闻地承受着屈辱和平凡,在毛泽东时代,几次差点被怀疑井下埋有枪枝的“革命民众”捣毁,“渊公井”默默无闻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渊公子孙,像种子一样撒向世界各地,发芽生根,迄今已达500多位渊公后裔……
说来也怪,自从有了水井以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便从未发生过鼠害,上世纪中叶,在毛泽东发动所谓“农业学大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之时,生产队为了安全起见,经常将当地农民仅存的一点“救命粮”藏在光裕庐,以免被当作公粮上缴……
2009年仲秋,我国着名女书法家,年逾九旬的孙中山副官张猛遗孀潘景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书法大展上,情不自禁,即席挥毫,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欣然命笔:“饮水思源 渊公井”这一熠熠生辉的作品,聊表对渊公的敬意。
饮水思源--渊公井——(潘景晴)

2、有灵魂的文字
子渊公妻子吴太夫人,曾特地交待长孙媳妇陈凤元,万物有灵,犹其是文字,都是有灵魂的,“您要嘱子嘱孙,凡我子孙,绝不能贱踏文字,更不能拿带字的纸来抹屁股……”。
正因为有吴太夫人的言传身教,何子渊家族的子孙都特别敬畏文字,这也正是光裕庐崇尚文化,人文蔚起的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