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採茶戏
赣南採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当地民间灯彩和採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赣南採茶戏
- 发源地:赣南信丰、安远
- 别称:三角班
- 剧目:《牡丹亭》
- 声腔:三腔一调
- 表演形式:歌、舞、戏三者并重
- 形成时间: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
简介
所谓採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採茶戏”,湖北的“阳新採茶戏”、“黄梅採茶戏”、“蕲春採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採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採茶戏”、“抚州採茶戏”、“南昌採茶戏”、“高安採茶戏”、“武宁採茶戏”、“赣东採茶戏”、“吉安採茶戏”、“景德镇採茶戏”和“宁都採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採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穀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採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採茶歌”。由民间採茶歌和採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採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民众喜爱。
从唱採茶歌发展为採茶戏有几个阶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採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採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採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採茶......。”后来,“十二月採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採茶灯”,“採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採茶"。这种"採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採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採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採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採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乾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採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採茶戏”。採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民众喜爱。
相关诗文
据传说,採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採茶戏。根据是採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齣戏,这就是赣南採茶戏的起源。当然,採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採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着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採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採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採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诗的题名《看採茶人别》,从诗中吟咏的情景看,所赠别的“採茶人”,不是指从事採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採茶”的职业艺人。这艺人在“採茶”的演唱艺术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造诣,才有可能受到当代名人如汤显祖的深情眷注。可见採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的。
相关戏曲
除上引诗文外,汤显祖《牡丹亭》里“劝农”一齣戏,其中有一段戏是表演採茶歌舞的:
……
[门子稟介:又一对妇人唱得来也。
[老旦、丑持筐採茶上,唱:
[孝顺歌]:乘穀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
(白):呀,什幺官儿在此?
(唱):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
(外白):歌的好,说与他,不是邮亭学士,不是阳羡书生,是本府大爷劝农,看你们妇女採桑採茶,胜如菜花,有诗为证:“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闷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插花去。
[净、丑插花饮酒介]唱:
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採茶不煞俊。
……
这段戏写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宝出城春游,来到南安(今大余县)的城郊清乐乡劝农,清乐乡的父老,带领乡民们到接官亭迎接。这种“劝农”的仪式,是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关心农民的一种例行公事;也是官吏们了解民情、採集民风的手段。清乐乡的父老,準备了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献演。上引这段歌舞,是一对採茶妇女表演採茶的。汤显祖是明朝万曆年间人,在他写《牡丹亭》之前,曾两次途径南安,作过逗留,写有诗文,对当地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为背景,在选取反映当地民风的歌舞时,必须是民间流传的,才足以表现剧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见,汤所选取的这种採茶歌舞,早已在当时当地的民间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还有人物、故事,已具备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要素。这就足以证明,在明朝中叶,赣南採茶戏就流行于民间了。
发展盛况
赣南採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清人陈文瑞(乾隆时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採茶的盛况:
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採茶歌到试茶天。
营前,在今上犹县,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三角班,能在这样的小圩镇从採茶开始,长日地演,演到试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它说明那时的採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基础,才有这幺大的吸引力。否则,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维持这幺久的演出的。
关于当时民众在观看採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採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菸灰十指黑,出看採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採茶戏的看法,儘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民众对採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採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生命力强
因为採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民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所以,自採茶戏在赣南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以致粤东农村有句俗语云:“有钱丢採茶,冇钱买笠嫲”,意为因贪看採茶戏,连身上仅有的準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採茶戏的艺人了。
社会打压
赣南採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等,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认为是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历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载:
“查採茶亦名三角班,妖态淫声,引入邪僻,最为地方之害。……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应拘该管约保重惩,以息此风。”
类似的记载,在赣南各县的县誌里均有。禁令不仅写在官文告示上,还刻碑勒石,立在乡场墟镇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丰的小江真君庙旁,还立有这种禁牌,把採茶和烟、赌、嫖、盗一律禁止。
赣南採茶戏遭禁演之后,交上了厄运,再不许进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庙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风苦雨中顽强地存活。
赣南採茶戏在其最盛的时候,发展到三十多个班子,之后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赣南只剩下五六个班子,躲在深山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时演时停,真是奄奄待毙,一息仅存了。
解放新生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大地春回,万物复甦,赣南採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採茶戏的传承

艺术特点
赣南採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鬆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民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吶、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音乐声腔
赣南採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採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还有“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灯腔”是採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吶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鬆活泼、诙谐风趣,为採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採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採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伴奏乐器
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类似土製二胡),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三百多个曲牌。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丑”(解放以后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为主),载歌载舞的表演开工,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韵味,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是当地民众最喜听乐看的地方戏。
表演形式
最能表现赣南採茶戏特徵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开工,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徵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三奇是:传统採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垂涎,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矮子步又分矮桩、中桩、高桩。这是天下戏曲中绝无仅有的矮子步。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採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单袖筒,这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採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
美是一种对称,单袖筒似乎是对美的规律的一个忽视,但是,不,赏在舞台上用另一只手的扇子花和它对称起来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摺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表现力特强,其中有老艺人留下的有关扇子花的艺诀,如:
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绝的特徵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于山林中的严峻生态环境中的产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门爬山,弯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聪明的客家人却让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舞蹈基本步。满山的云雾,满山的云雾茶,姑娘们手提茶篮,口唱茶歌,一边採茶一边舞蹈,小伙们肩担茶叶踏着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桩、中桩、高桩。舞动着单袖筒、扇子花,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赣南客家採茶舞。
又比如,众多的以动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为在悠长的山道上,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动物界无穷无尽的生命之趣,竟使得异想天开的客家人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创作灵感。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乾脆用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如:猴子洗面、恶狼寻食、狮子开口、画眉跳架、乌龟爬沙、龙头凤尾、蜻蜓戏水、狗牯摆尾、懒猫抓痒、狐狸过崬、蝴蝶采蜜、公鸡啄米、猴子发惊、 子(青蛙)过缺、乌鸦晒翅、猫儿探夜等,多达300多个名称。
动物表现生命意识的动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难想像,没有大山,便没有飞禽走兽,没有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这众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该如何来创造?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鬆。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菸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採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𧊅(guai,三声)》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民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赣州採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赣南採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影响
如果没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採茶戏。所以,採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採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採茶歌和採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互动影响的关係。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採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採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採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係。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採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有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代,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定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今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